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7|回覆: 1

[儒學動態] 孫奧麟欽明書院:【諍言論世】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9-5 1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諍言論世】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原創 2016-09-03 孫奧麟欽明書院

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哪怕是梵文,只消反覆誦持某經某偈便足以增長智慧,此種說法在佛經中比比皆是;而儒家,只消看一部【論語】,便明言『學而不思則罔』、『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要求老實大量背誦四書五經、在某一天智慧頓開,成聖成賢,這本質上是一種依傍儒家的淨土法門。

王財貴先生

王財貴先生

王財貴先生本人以儒家形象示人,然其學問本源則更近佛學,其學卻也夾雜了大量佛學內容,觀其演講、其教人路數皆可見。然而截止到目前,儒家對王氏的批判聲不斷,卻尚未見對其援佛入儒之本質有批判者。


在今日儒家看來,佛學批不得,必犯眾怒,未及犯著佛門之怒,便已先犯著今儒之怒。古時純儒為第一流儒家,今日的純儒卻是二流儒家,是所謂有門戶之見者,一流儒家則是所謂『儒本位而積極匯通佛、老、莊、耶、回、康、馬』者。

王氏賊夫人

王氏賊夫人

王氏賊夫人之子,其害自不必言,然而考察其學術脈路,則知此一禍事自陸王時便埋下。陸王尚且諱言佛,到熊牟則不事遮掩,至於王財貴,則一轉而至於惡俗。


王氏讀經教育到今日方被戳破,於其徒眾已可謂幸運,為其學說實無內蘊。然而,儒家若不能因此而正視陽儒陰釋之害,不為國學正名,則它日必有依傍儒學之律宗、依傍儒學之密宗、依傍儒學之法相宗、依傍儒學之唯識宗等興起。何以知此?今日佛教天堂地獄之說已不能說動愚夫愚婦,凡佛教欲大興於世,必以儒學為其小學,先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聳動人,然後又言此乃世間法,此上又有出世間法,又有第一義諦,雖是斷裂的學問,然而常人總難不惑於其說之奇詭壯闊。


什麼是國學?但凡中國人獨有的學問都是國學,醫藥、武術、國畫、書法、民樂皆然,會做一手好中國菜,何嘗不是一種國學?然而如此定義太寬泛,不切用,倘若將這定義提煉到不可精簡處,只能說孔孟之道就是國學。如果嫌收得太緊,也不妨在孔孟之道的主體性之外,諸子百家、魏晉玄學也是國學的次級組成部分。然而,即便炒中國菜是國學,佛學也不是國學,如果說它是國學,它也是印度國學。

民間國學教育界

民間國學教育界

筆者曾言,民間國學教育界有『三座大山』,三座大山皆是佛學底色,皆是台灣傳來。三座大山不除,孔孟之學便只是為人做嫁衣。其中南懷瑾一系因其人去世而日漸衰落,今日最成氣候且危害最深者,不是王氏依傍儒學的淨宗之學,而是淨宗本身,亦即淨空法師、陳大惠、蔡禮旭、傅佩榮一系,此輩皆非惡人,然而學術皆極鄉愿,是筆者所謂『慈悲害仁,因果害義』之學。除去王氏讀經教育,剩餘的民間國學教育機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從業者都是其信眾,此非危言聳聽,乃是筆者投身民間國學教育界七八年來的真實所見,宜於引起諸儒門同道之重視。

明書院中孚堂出品

明書院中孚堂出品

本文由欽明書院中孚堂出品


來源:原創 2016-09-03 孫奧麟 欽明書院


原標題:【諍言論世】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5-4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孫奧麟君【老實大量讀經不是儒家教法】

孫君之論,切中時弊,直指當代讀經教育之癥結,可謂振聾發聵。然其中涉及儒佛之辨、學術本源諸問題,猶有可申論者,茲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儒家教法之本在『思』與『行』
【論語】明言『學而不思則罔』,又謂『誦【詩】三百』而不足以專對,足見儒家之學,絕非機械記誦可竟其功。朱子注【論語】,特重『切己體察』,陽明倡『知行合一』,皆強調經典須與身心實踐相印證。老實大量讀經之法,若止於口耳記誦,不啻『買櫝還珠』,去聖學之本遠矣。

二、援佛入儒之歷史脈絡
孫君指王財貴氏之學近佛,此論頗具慧眼。然儒佛交融,實肇端於中唐以降,至宋明理學而大盛。程朱雖闢佛,然其『理一分殊』之說,未嘗不受華嚴影響;陸王心學更與禪宗有千絲之聯。熊十力、牟宗三直言『新唯識論』,已開顯儒佛會通之徑。王氏讀經法以『頓悟』為鵠的,確類淨土持名,然其弊不在援佛,而在以佛學框架曲解儒門實修次第。

三、當代儒學之困境
今日儒者或畏於『門戶之見』之譏,競相標榜『匯通諸家』,然若未明儒學本體,遽言折衷,終成『附贅懸疣』。孫君謂『純儒為二流』,實道出學界痼疾:以調和為高明,以堅守為狹隘。然孔子『攻乎異端』之訓,豈非直言學術須有界限?張橫渠『為往聖繼絕學』之志,正賴此純一不雜之精神。

四、國學的本質與邊界
孫君言國學當為中國獨有之學,此說可商。國學之核心,當在『以六藝為根柢,以義理為歸宿』(馬一浮語)。若醫武書畫,雖屬傳統文化,然未達『明體達用』之境,終是『藝』而非『道』。今日國學教育之失,恰在混淆『技藝傳承』與『心性修養』,使讀經淪為才藝表演,殊失『志於道』之本旨。

結語
王氏讀經法之弊,非獨方法之誤,實因儒學主體性之喪失。若欲匡正,當回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儒家正途,而非簡單拒斥佛老。學術之真際,在『判教』而非『混融』。儒門若能重振『道統』自覺,則外可辨異端,內可立綱維,庶幾不負『為天地立心』之宏願。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朱子『格物致知』為綱,參酌馬一浮『六藝統攝』之說,力求既守儒門矩矱,亦回應時代爭議。至若儒佛分際、讀經方法等細節,容當另文詳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