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6|回覆: 2

[成語典故] 過門不入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9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過門不入】相關人物

,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

【過門不入】涵義

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過門不入】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過門不入】辨析

【過門不入】讀音:guò mén bù rù

【過門不入】近義詞:公而忘私

【過門不入】反義詞:假公濟私

【過門不入】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

【過門不入】造句

1、秦政自嘲一笑,卻是過門不入,調轉馬頭,沿着城牆從南城門朝北城門而去。

2、頂頭上司在裏邊,他過門不入,確實很有些說不過去。

3、既如此,豈有過門不入之理?龍靈公這就快快請進,陪我好好痛飲幾杯!

4、公孫大人,為何過門不入啊?莫非我大哥閉門不納,竟敢慢待你這位司隸府的神箭公?

5、你還有臉說上次!上次明明是你‘過門不入’,還要說一大堆的話來傷我!現在反倒是把帳算在我頭上了!

6、這身影當然就是錢坤,他告別了叢林矮人聯盟,正趕往精靈部落,這裏離精靈部落十分的近,沒有過門不入的道理。

7、小秋沒有爭論,關於風婆婆的傳言,他從小聽到大,印象中有點可怕,接下來的路程裏,他一直在尋思過門不入的藉口。

8、自古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和欽之歸心似箭,若非賢兄妹盛情難卻,我倆不好過門不入,這會兒只怕已經離家不遠了。

9、你我兩家通家之好,而你卻過門不入,這可不合乎禮節!

10、大禹治水,盡心盡職,過門不入

【過門不入】成語典故: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那時,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牆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衝擊土牆,結果弄得堤毀牆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就這樣,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鯀死了3年屍體卻沒有腐爛,有人用刀剖開他的肚子,禹就從裏面跳出來了,而鯀自己卻變成了一頭黃熊隱入到山中去了。

禹長大後,暗暗發誓,一定要繼承父親的事業,治服洪水。後來,舜就派禹去治水。禹為了吸取父親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據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一下子捲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應該一番辛苦的考察後,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於是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拿着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為了治水,直到30多歲才結婚。據說,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發治水時,和妻子塗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十三年沒有回一次家。

傳說禹有三次帶人修路過自己的家門,他都沒進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至今,鄉間還流傳着這樣的歌: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話,體現了大禹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禹三過家門不入的事傳遍了各地,人們都很受感動。

因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後,大家都推選禹作為繼承人。舜死後,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

後來,人們就用“過門不入”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過門不入】成語接龍:

過門不入→入火赴湯→湯去三面→面無人色→色若死灰→灰飛煙滅→滅門絕戶→戶樞不螻→螻蟻貪生→生死苦海→海沸山裂→裂石流雲→雲泥殊路→路柳牆花→花燭洞房→房謀杜斷→斷織勸學→學究天人→人生如夢→夢想顛倒→倒屣相迎→迎刃立解→解兵釋甲→甲第連雲→雲屯霧散→散言碎語→語長心重→重床疊架→架謊鑿空→空談快意→意在言外→外剛內柔→柔遠綏懷→懷才不遇→遇物持平→平地風雷→雷雨交加→加油加醋→醋海翻波→波屬雲委→委肉虎蹊→蹊田奪牛→牛高馬大→大中至正→正言直諫→諫屍謗屠→屠門大嚼→嚼墨噴紙→紙落雲煙→煙炎張天→天下獨步→步線行針→針芥之契→契船求劍→劍拔弩張→張本繼末→末路窮途→途遙日暮→暮夜懷金→金舌弊口→口講指畫→畫疆墨守→守身如玉→玉軟花柔→柔遠能邇→邇安遠至→至誠高節→節哀順變→變化無窮→窮猿失木→木本水源→源頭活水→水天一色→色厲膽薄→薄暮冥冥→冥頑不靈→靈蛇之珠→珠零玉落→落花時節→節中長節

 
蔡去 發表於 2025-7-15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過門不入"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過門不入"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符號,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尚書·益稷】所載"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的原始記載。較之【孟子】的概括性表述,此段文獻更完整地呈現了大禹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東漢趙岐在【孟子章句】中特別強調此典故體現的"憂民之急"精神,實為理解這一成語的關鍵。

從文字訓詁角度考察,"過"字在甲骨文中作"𨒥",本義為經過,而"入"字作"𠓜",象尖物進入之形。二字連用形成的"過門不入"結構,通過空間位移的戛然而止,生動構建出公私取捨的倫理張力。這種語法結構在先秦文獻中頗為特殊,與【論語】"席不正不坐"等表述同屬緊縮式修辭,以極端化的行為描寫凸顯道德境界。

在思想史維度上,大禹此舉開創了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倫理傳統。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將其與"克己復禮"相貫通,指出:"禹之不過,非矯情也,心在民瘼,自不覺其過也。"這種解釋將外在行為內化為道德自覺,使典故超越簡單的事跡敘述,升華為士大夫精神的重要源頭。明代王陽明更在【傳習錄】中以此為"知行合一"的典範,強調"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當代社會對"過門不入"的詮釋應避免兩種誤區:其一不可簡單等同於現代職業倫理,其二不宜片面強調犧牲家庭。考察【史記·夏本紀】記載禹"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可知,其精神本質是"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敬天法祖思想與責任意識的統一。這種精神在抗疫期間醫護人員"逆行"、消防員搶險等場景中得到了現代性轉化,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建議在運用此成語時注意三點:首先需明確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語境特徵,其次當避免將其異化為道德綁架的工具,最後要重視其中蘊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如此方能準確把握這一文化符號的現代價值,使其在構建職業倫理時發揮積極作用。
鄭豐 發表於 2025-7-20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過門不入"精神的歷史意蘊與當代價值】

"過門不入"作為中華文明早期的重要精神符號,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孟子·離婁下】所載"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經典記載。此典故不僅凝練了夏禹治水的核心精神,更成為後世衡量為政者德行的重要標尺。從訓詁學角度考察,"過"字從辵(辶)從咼,本義為經行;"入"字象形門扉之狀,二字相合,生動勾勒出經家門而不入的意象。這種語言構造本身即蘊含着對公私界限的嚴格劃分。

在歷史語境中,大禹治水凡十三年,"腓無胈,脛無毛",其"過門不入"的行為模式具有三重文化意涵:其一體現"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倫理,【尚書·益稷】載禹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顯示其將治水事業置於血緣親情之上的價值排序;其二彰顯"勞身焦思"的實踐精神,【史記·夏本紀】特別記載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的艱苦工作狀態;其三建構了"聖王"的德行範式,這種克己奉公的形象通過儒家典籍的反覆書寫,最終成為傳統政治倫理的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獻對"過門不入"的記載存在微妙差異。【莊子·天下篇】稱禹"親自操槀耜而九雜天下之川",強調其身體力行;而【韓非子·五蠹】則從功利角度解讀,認為禹之勤苦因"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脛一毛"。這種詮釋差異恰恰反映了不同學派對公共倫理的理解分野:儒家視之為道德自覺,法家解作制度約束,而墨家則推崇為"兼愛"實踐。漢代以降,隨着"大一統"政治格局形成,"過門不入"逐漸被納入官方意識形態體系,成為表彰能臣廉吏的標準話語。

在當代社會轉型期,"過門不入"精神需要創造性轉化:其一,警惕將之異化為否定合理私域的道德綁架,而應強調其"經權合一"的辯證智慧;其二,可借鑑其"專業主義"內核,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科學態度,實為早期專業精神的萌芽;其三,在公共治理領域,這種精神可轉化為"責任倫理"的現代詮釋。當我們在城市街頭遇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抗疫工作者時,正是這種古老精神在當代的鮮活體現。

要之,"過門不入"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其價值不在於對家庭倫理的表面悖離,而在於展現了個體對群體命運的深刻擔當。這種精神既需要走出歷史神話的光環,更需要在現代性語境中實現其倫理價值的再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卯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