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2|回覆: 1

[成語典故] 發蒙振落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2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蒙振落】相關人物

汲黯(?-前112年),西漢名臣。字長孺,漢景帝時因為父親的原因任太子洗馬。漢武帝時期,初為謁者,後來為東海太守,有政績。被召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雜記】記載),為西漢名臣。

【發蒙振落】涵義

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發蒙振落】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發蒙振落】辨析

【發蒙振落】讀音:fā méng zhèn luò

【發蒙振落】近義詞:輕而易舉、發蒙振槁

【發蒙振落】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發蒙振落】造句

1、教給孩子們一點知識,正如發蒙振落一樣,並不是十分難的,難的是怎樣使孩子自小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2、漢廷大臣,獨汲黯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等,如發蒙振落耳!

【發蒙振落】成語典故:

西漢時,掌管封舜事務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慮個人安危,經常向年輕的漢武帝直言進諫。有個名叫董仲舒的讀書人向武帝提出建議,將諸子百家的學說作為邪說,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武帝採納這個建議,到處表示要以仁義治天下。

汲黯覺得武帝這種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當着許多儒生的面批評武帝說:“陛下內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卻說要以仁義治天下。這哪裏像古代聖賢唐堯、虞舜的樣子呢?”武帝聽了無言以答,非常難堪地離去。

有人對汲黯說,你這樣當面得罪皇帝,遲早會出事的,汲黯不以為然地說:“皇帝設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光說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義的污泥裏去嗎?”不久,淮南王劉安準備反叛。他對公孫弘並不放在眼裏,怕的倒是汲黯。為此,特地告誡手下人千萬不要在汲黯那裏露了馬腳。他說,汲黯此人愛好直言進諫,能為節義而死,很難迷惑他。至於丞相公孫弘,對付他就像揭開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

【發蒙振落】成語接龍:

發蒙振落→落魄江湖→湖光山色→色色俱全→全盤托出→出奇無窮→窮奢極欲→欲取姑予→予取予攜→攜雲握雨→雨散風流→流風餘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噴紙→紙短情長→長才廣度→度己以繩→繩其祖武→武斷專橫→橫搶武奪→奪人所好→好說歹說→說是弄非→非異人任→任重致遠→遠垂不朽→朽木生花→花明柳暗→暗度陳倉→倉皇失措→措心積慮→慮周藻密→密約偷期→期頤之壽→壽陵失步→步雪履穿→穿楊貫虱→虱脛蟣肝→肝膽欲碎→碎瓊亂玉→玉堂金馬→馬捉老鼠→鼠腹雞腸→腸肥腦滿→滿臉春風→風行一世→世俗之見→見義必為→為所欲為→為法自弊→弊帚千金→金瓶落井→井渫不食→食簞漿壺→壺中日月→月章星句→句斟字酌→酌金饌玉→玉樹銀花→花貎蓬心→心照神交→交口同聲→聲振林木→木本水源→源源不絕→絕仁棄義→義氣相投→投梭折齒→齒少氣銳→銳挫望絕→絕色佳人→人急智生→生動活潑→潑水難收→收離糾散→散傷丑害→害人不淺→淺嘗輒止→止戈興仁

 
湯紂 發表於 2025-4-30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蒙振落"之政道意蘊與士人風骨】

"發蒙振落"一典,出自太史公【史記·汲鄭列傳】,其字面義雖為揭蓋振葉之易,然深究其政治語境,實為西漢政治生態中剛直與圓融兩種士風的精妙寫照。汲黯以"守節死義"之姿立於廟堂,其風骨恰似商山四皓之於漢廷,在武帝朝獨樹一幟。公孫弘位列三公卻如枯葉易落,二者對比正構成漢代士大夫政治品格的二元鏡像。

細繹典故本末,汲黯直諫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實承先秦"士志於道"的傳統。其不畏天威的底氣,源自"主爵都尉"這一監察官職的制度性保障,亦體現漢代"以經術飾吏事"的特殊政治文化。而淮南王"獨憚汲黯"之語,恰說明真正的政治威懾力不在權位高低,而在道德人格的不可侵凌性。這種"難惑以非"的品格,與孔子所謂"剛毅木訥近仁"一脈相承。

公孫弘"發蒙振落"之喻,暴露了漢代儒法合流中的隱憂。【鹽鐵論】載弘"曲學阿世",其易被操控的特質,恰是"春秋決獄"政治實踐中工具化儒學的必然結果。這種反差印證了司馬遷"黯戇弘諛"的史筆深意,亦為後世【資治通鑑】"才德論"提供了早期範本。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其"輕而易舉"之表義,然失其政治哲學的內核。在當代語境中,"發蒙"可解為破除認知迷霧,"振落"當喻淘汰陳腐觀念。教育領域所謂"發蒙振落非難事",更應強調汲黯式的思想啟蒙,而非技術層面的知識灌輸。真正的教育,當培養"難惑以非"的獨立人格,方不負此典精義。

成語接龍"落魄"之續,恰成反諷。汲黯終老淮陽,看似落魄,然其精神實未落魄;公孫弘位極人臣,精神早已落魄。此中弔詭,正是"發蒙振落"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政治寓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