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2|回覆: 2

[成語典故] 烽火戲諸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29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烽火戲諸侯】相關人物

主角:周幽王 褒姒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簡介: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烽火戲諸侯】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周幽王(前795?—前772),姬姓,名宮湦,是中國西周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
褒姒[bāo sì](【史記】作褒姒,【列女傳】作褎姒),生卒年不詳,姒姓,褒國人,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烽火戲諸侯】事件經過:

【烽火戲諸侯】原文:

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
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
虢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於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後遊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後並駕往驪山遊玩,至晚設宴儷宮,傳令舉烽。
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驅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於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徵兵以救急哉?』
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徵兵!朕今與王后出遊儷官,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
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炮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儷山,但聞樓閣管箭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並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於此。

【烽火戲諸侯】白話文:

周朝有個周幽王,這是一個非常殘暴而腐敗的君主,他有個愛妃名叫褒姒,長得非常美麗,【東周列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雲,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褒妃雖然很美,但是『從未開顏一笑』。
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着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
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兒,各諸侯汗流浹背,狼狽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褒姒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結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殺死了,從此西周滅亡了。

【烽火戲諸侯】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網友: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損害其他的人的利益,否則倒霉的是自己
網友:不能貪圖女色而忘了江山社稷。國君並不會永遠都是你。人民或諸侯不是任你玩耍的
網友:紅顏禍水,君主應以國家為重,不能過分貪圖美色,不然最終會遭來亡國之患
網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戲弄他人最後還是被他人所戲弄。
網友:其實狼來了的故事和烽火戲諸侯,從本質上來講是一樣的,只是狼來了裏面的孩子只是輸掉了自己的性命,烽火戲諸侯裏面的王卻輸掉了整個江山.啟發就是不要隨便地說妄語,戲弄別人,否則你的下場也不會好過.當然如果是烽火戲諸侯的話,君主應該勤政愛民,遠女色,那種不愛江山受美人的事還是少做
網友:不能隨便說謊,經常說謊的人以後說真話別人也不會相信.教育我們要做個誠實的人,實事求是。被一個人欺騙兩次以後,第三次一定要相信他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5-25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與政治倫理】

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歷來被視為君王失信、荒淫誤國的典型案例。此事雖載於【史記】【呂氏春秋】等典籍,然其歷史真實性在學界尚存爭議。今從政治倫理角度剖析,可得出三點深刻啟示。

其一,國家信用體系乃立政之本。西周建立的烽火傳訊制度,實為早期國家危機管理體系的核心機制。【周禮·夏官】載"凡軍事,懸旌鼓",這種以視覺信號傳遞軍情的制度,體現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智慧。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將國家緊急通訊機制異化為娛樂工具,本質上是對政治契約精神的褻瀆。當"烽燧之警"淪為兒戲,諸侯"不信"實為必然,這正是【論語】所言"民無信不立"的反面例證。

其二,君主責任倫理不可僭越。鄭伯友的諫言展現了周代"以史為鑑"的政治傳統。【尚書·無逸】強調君王當"知稼穡之艱難",幽王卻將國家資源用於私人娛樂,完全背離了"敬德保民"的治國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褒姒"生平不笑"的記載,暗示其可能具有抑鬱傾向,而幽王以公共安全為代價滿足私慾的行為,恰如【孟子】批評的"獨樂樂"之君。

其三,權力制衡缺失導致系統崩潰。西周封建制度本有"諸侯勤王"的制衡設計,但幽王屢次戲弄諸侯,使這一安全機制徹底失效。犬戎入侵時"諸侯不至"的結局,印證了【韓非子】"小信成則大信立"的政治規律。後世唐玄宗"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正是對這種權力異化現象的歷史重演。

要之,"烽火戲諸侯"的深層教訓在於:公共權力的私器化必然導致治理體系崩潰。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特書此事,正是警示後人"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當今治國理政,猶當以史為鑑,恪守政治倫理,維護制度權威,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傎倒 發表於 2025-7-1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歷史鑑戒】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載於【史記·周本紀】及【呂氏春秋】等典籍,實為西周衰亡之關鍵轉折。此事雖僅千餘言,然其中蘊含之政治倫理與歷史教訓,足為後世治國者戒。

一、禮制崩壞之始
周幽王此舉,首先違背"烽燧之制"的本義。【周禮·夏官】明載:"凡烽燧,晝則燔燧,夜則舉烽",本為軍國大事之緊急通訊。幽王為博婦人一笑而輕用,實乃褻瀆祖宗成法。鄭伯友諫言"取信於諸侯"之語,正指周代"盟誓制度"的核心——"信"字。當"信"淪為兒戲,封建體系即現瓦解之兆。

二、權力異化之典型
細考事件經過,可見三重異化:其一,將國家公器(烽燧)私用為娛樂工具;其二,以"千金買笑"的市井手段施於廟堂;其三,拒諫時所謂"與卿無與",顯露專制君主之傲慢。虢石父所獻諂媚之計,恰如【論語】所言"巧言令色,鮮矣仁"。

三、歷史敘事之辨正
需辨明者有三:首先,褒姒"生平不笑"的記載頗類小說家言,【國語】【竹書紀年】均無此說;其次,犬戎入侵實因幽王廢嫡立庶引發的政治動盪,非獨烽火之故;再者,司馬遷將亡國歸咎婦人,實承"女禍論"之偏見。宋代史家鄭樵早有"周之亡在制度弛壞,非一婦人之罪"的持平之論。

四、現代啟示
此事給今人的啟示在於:第一,公權力信用如瓷器,碎則難復;第二,監督機制缺位時,絕對權力必致荒謬;第三,將系統危機簡單歸因於個別人物,乃歷史認知的誤區。明末王夫之【讀通鑑論】評此事云:"一笑傾國,非笑傾之,無道主自傾之",誠為的論。

結語:
驪山烽煙已熄二千八百載,然權力任性的教訓歷久彌新。讀史者當超越"紅顏禍水"的表層敘事,深入制度倫理層面思考。周室之衰,實始於將國家重器降格為戲謔道具的那一刻,此乃所有執政者永當戒懼的鏡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寅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