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6|回覆: 1

[國學灌水]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2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牟鍾鑒先生

一、不同情狀和不同年歲應各有側重

儒道互補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生階段上各有側重。譬如一些人在朝用儒家做賢相清官,不僅懂得儒家四書五經,在治國理政中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不局限在導之以政、齊之以刑。古代仁人志士在朝的時候得有點儒家的精神,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在國家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那麼當他不做官了,便多一點道家情懷,在野為民,做一個清靜自在的民間文人。如果他還是為官的心態,就很痛苦了。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父親是一位部長。這位部長沒有業餘愛好,他每天早上一起來就等車來接他去開會,坐主席台,在辦公室批文件,或下去視察;退休以後,他不知道怎麼過這日子,坐在那兒,還是等車接他。他的孩子說:爸,你退休了,不會有車了。 人要有業餘愛好,要趕快地轉換調整,然後適應你退休的生活。你可以畫點畫、寫點字,多一點道家的自我意識和山水情趣,安排好老年退休的生活。

人在青壯年時期應以儒為主,用儒家情志盡社會責任,同時也需要一點道家精神來調節心理,因為你會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所以要儒道互補,而以儒為主,道為輔。人在中心舞台上多一點儒家的心態,在邊緣地帶多一點道家的心態,這樣比較好。最早提出退休哲學的是誰? 是老子。老子講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就是你該做的社會工作做完了,你趕快從崗位上退下來吧,你別老覺得事情離不開你、地球離了你不行,看不上青年人,老不放心,還要去指點,這讓大家很討厭的。現在就業多困難,老的不退就騰不出崗位。職稱評審,老的不退就騰不出名額來,年輕人上不去,真的是這樣。所以我覺得不同年齡段要過不同的生活。

二、退休後的道家式生活

一個人從退休到特別衰老這一段,如果基本健康,便是人生一個黃金段,因為沒有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最自由自在,可以在養生保健的同時做一點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又不讓它累着,沒有人來督促結項,大部分時間自己支配,過一種道家式的生活。

我退休後的生活方式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硬學、不要都學,只作參考。一共四條:

第一,去體制化,做社會人。我現在在體制以外了,體制以內的事來找我,對不起,我不能做了,年輕人做去,做社會人。

第二,去項目化,做自由人。【文匯報】上有一篇文章叫【知識分子項目化生存】,說現在什麼狀態呢? 不拿項目,你就幾乎在崗位上無法生存,你評不了職稱,得不了獎,你什麼都沒有,你必須不斷地拿項目,越多越好。至於說你這個項目做得怎麼樣,少有人關心,反正大都可以結項過關。在崗的人十分關心拿到國家項目沒有,拿到教育部項目沒有,拿到部委項目沒有,拿到學校項目沒有,還有拿了有多少錢的項目,得了什麼獎,你的論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多少,被引用多少次,現在都是硬件的東西,整天地疲於奔命,這叫項目化生存。從老子的觀點看,人被異化了,成為項目的附屬品,沒有了自我。按照今天的職稱標準老子連個助理研究員都評不上,他才有五千言。我們學校曾經有規定,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必須在五千字以上,老子剛剛夠發表一篇文章的資格,孔子的【論語】才一萬多字,還不是自己寫的,也不合格。最近我看到有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在西方一個大學裏面,九年沒出成果,但學校相信他,最後出了一本書,世界聞名了,解決了重大數學問題。所以你不能年年評成果,搞短平快,這樣難有好成果。科研工作尤其文科研究,好成果需要時間。就好比說,萬米賽跑,每一百米都得衝刺,可能嗎? 所以這個項目化生存,我現在可以解脫了,去項目化,做自由人。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第三,去集體化,做個體人。什麼意思啊? 因為文科研究大多是個體勞動,不是個體勞動難有創造性,精神創新是個性化的勞動。當然也應有集體項目,像編字典、編大型叢書,那沒辦法。但是真正能夠傳世的作品都是個人的,沒有個性的東西,它就不會有創造性。而集體的項目還得互相協調,觀點協調。 但我現在不需要了,所以我去集體化,做個體人。

第四,去中心化,做邊緣人。大家都希望在中心舞台上生活,成了風氣。現在一個小機構動不動掛個牌子,叫什麼環球中心、什麼廣場,都想當中心。中心好不好? 也好,但責任大,比較累,而且要有水平有精力並形成巨大吸引力和輻射力,不是想進就能進的。邊緣好不好? 也不見得不好,因為這個社會有很多中心圈,在這些圈之間是邊緣地帶,很自由啊,所以我很早就說做邊緣人不見得就不好,看你怎麼想。

我這四句話:去體制化,做社會人;去項目化,做自由人;去集體化,做個體人;去中心化,做邊緣人。這適合我啊,並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這裏面道家的成分居多。以上是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人群對儒道互補應該有所側重,要靈活運用。

三、儒道互補代表人物的啟示

下面說說儒道互補的代表人物。

儒道互補的典型代表人物古往今來很多。漢代的司馬遷崇信黃老,就是儒道互補。魏晉玄學家何晏、王弼、郭象講名教與自然關係,把二者統一起來,就是儒道互補。張載有幾句話: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什麼意思呢? 就是條件好的時候,我要做我應該做的,因為我遇到順境,應把事業做好,豐富我的人生;環境惡劣,對我是心性的磨練,逆境使我成熟。我活着的時候做我本分應該做的事。沒,吾寧也,死了以後我就安息了。生死順其自然,他是儒道互補的。還有邵雍、周敦頤,兼綜儒道,開出宋代道學。南宋朱熹是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無疑是大儒,可是他時時流露出道家情懷,故追求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四書章句集注論語注】)。至於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一派學者,更是兼綜孔老,並會通佛教了。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當代有馮友蘭先生,他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受批判最多的一個哲學家,批馮的文章不計其數啊,但是馮先生泰然處之,只要有機會,還要講、還要寫,差一點劃成右派,還不擱筆,繼續闡舊邦以輔新命,這是儒家式的歷史使命感。他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學生又培養出一大批學生,現在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隊伍裏有相當多的人都是馮門弟子,這就是儒家的精神。但是馮先生又不是那種好像必須挺在風口浪尖上的人,我認為他不是,而是避其鋒芒。當條件好的時候,就達則兼濟天下;條件不好,窮則獨善其身,我不能發揮更大作用,但是我可以管住我自己,過一種道家式的生活。馮友蘭,我覺得是儒道互補的。

還有費孝通先生,是最早打成右派的五大名教授之一,早年從英國學習回來,一心報效國家,結果沒想到被打成右派,這樣的生活怎麼過啊? 在費孝通後來的文章裏,可以看到道家的東西在支撐他,故能夠在逆境中磨練自己。改革開放以後,平反了,他又開始調研和寫作了,由道家式生活復轉為儒家式生活。費老的貢獻可以說巨大,在民族學上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深刻解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五十六個民族的辯證統一關係。他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提出處理民族關係、文明關係的十六字真言,開頭已提過。在費先生身上體現着儒道交替為用。當代中國社會參與全球化進程,面臨着三大文化的相互交織,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是核心)為根基,以西方和其他外國文化為營養,在綜合創新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用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人生處事態度上,中國人還是離不開儒道互補。我們已經拋棄了文革以斗為本的極左思維,也嘗到了市場經濟帶來的以物為本的負面痛楚,而明確了以人為本的正確方向。在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中推動以德治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倡導回歸自然,這說明儒家和道家的智慧沒有過時,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兩者互補而用之,有益於社會的進步,也有助於成就健康的人生。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6-2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牟鍾鑒先生論儒道互補與人生階段之調適芻議

牟鍾鑒先生所論儒道互補之旨,實為中華處世哲學之精要。其以生命歷程為經,以儒道精神為緯,揭示不同人生階段當有不同之精神側重,誠為通達之見。今試就此論稍作申說,以明其理。

一、儒道互補乃生命節奏之自然
先生謂"青壯年以儒為主,老年以道為歸",此實合於【周易】"時中"之義。儒家之進取精神,恰如【論語】"士不可不弘毅"之教,當為壯歲立身之本;而道家之逍遙境界,則似【莊子】"泉涸,魚相與處於陸"之喻,宜作晚年養心之方。二者非對立而實相成,猶日月之代明,四時之錯行。

觀先生所舉部長事例,恰證【道德經】"功遂身退"之智。古人致仕歸田,往往寄情琴棋書畫,此非消極避世,實乃由"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之生命智慧。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正是此等境界。

二、退休哲學之現代意義
先生提出"去體制化""去項目化"四法,深得道家"自然無為"之三昧。今人常困於"退休綜合症",蓋因未明【淮南子】"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之理。老子謂"為道日損",退休生活正當作減法:去功利心而存真趣,舍形式累而得自在。

然需辨明者,道家式生活非懶散度日。王重陽【立教十五論】云"凡打坐者,須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可見養生須有法度。先生所言"做社會人""做自由人",實為更高層次之社會責任——以文化傳承代行政事務,以精神生產續人生價值。

三、儒道互補的現代啟示
今人每嘆中年焦慮、老年空虛,正因未得此中三昧。觀蘇東坡"廬山煙雨浙江潮"之悟,便是由儒入道之典範。少年讀經以立其志,中年用世以行其道,老年觀化以養其神,此方為完整之人生。

先生之論,非僅養生之道,實為文明存續之方。當科技日益異化人性之際,儒道互補傳統恰如【黃帝內經】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現代人提供精神調節之法。若能參透此理,則人生各階段皆可成其光華,所謂"與四時合其序,與日月合其明"者,其在斯乎?

(全文798字)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14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牟鍾鑒先生論儒道互補與人生階段之調適芻議

牟鍾鑒先生所論儒道互補之旨,實為中華文明處世哲學之精要。其以生命歷程為經,以儒道精神為緯,揭示不同人生階段當有不同價值取向,誠為洞明世情之見。今試就此論略作申說,以就教於方家。

一、儒道互補乃動態平衡之道
先生謂"在朝用儒,在野用道",實承【周易】"時中"之義。儒家"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擔當精神,確為士人立朝之本。【論語】載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之訓,正合青壯年當以天下為己任之期。然【道德經】"功成身退"之誡,恰為這種進取提供退出機制。二者看似相悖,實則構成完整的人生智慧:儒家提供入世的勇氣,道家給予出世的從容。

史傳范仲淹"先憂後樂"是儒者本色,而其晚年"白雲泉"詩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又顯道家超然。此等人物,方得儒道真髓。今之退休官員若不能調適心態,猶戀棧權位,恰如【莊子】所譏"壽陵餘子之學步",失其故行矣。

二、年齡階段論深合養生要義
先生以退休為人生黃金期,此論甚精。【黃帝內經】分人生為"生長壯老已"五階段,謂"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正需"恬淡虛無"以養真氣。道家式生活非消極遁世,實乃【淮南子】所謂"形神相守"的積極養生。

觀先生所述退休四法:"去體制化"猶莊子"相忘於江湖";"去項目化"類列子"御風而行";"去中心化"合老子"為而不恃";"去功利化"通嵇康"越名教而自然"。此四者,實為將道家哲學轉化為現代生活智慧的典範。

三、儒道互補的現代啟示
今人每惑於功利,青年唯恐進取不足,老年又難釋權位之念。先生之論,恰為對治時弊之良方:

1. 青壯年當以儒立身,然需存"孔顏樂處"之道家底色,方不致淪為功利之徒。
2. 中年宜思"知白守黑"之理,如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之通達。
3. 老年當效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之境,於書畫養生中得逍遙之趣。

結語:
牟先生之論,非徒為退休者言,實為全體國人開一劑文化良方。儒道互補之妙,正在於使人在進取時不失從容,在隱退時不忘初心。若世人能參透此中三昧,則個人可獲安頓,社會亦得和諧。斯文之傳,其在茲乎?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卯時| 2025/7/1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