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22|回覆: 1

[中醫理論] 【內經】陽道奇,陰道偶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8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靈樞•根結】:『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

    『陽道奇,陰道偶』。為何稱『奇』數的屬性為『陽』、『偶』數的屬性為『陰』?

    其實奇偶之數陰陽屬性的確立源自於『河圖』『洛書』。自古認為『河圖』是伏羲先天八卦發生的源頭,『洛書』是【洪範•九疇】產生的背景。

    『河圖』『洛書』的實質是史前哲人通過『一、二……九、十』和『一、二……九』個陰陽符號,表達其對時間、空間、序列、節律乃至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認識。其中所應用的陰陽符號是黑圈和白圈。太陽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太陽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表示。這應當是現今已知的最早陰陽符號。黑白圈數目的多少則表示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太陽照射時間的長短、所給予萬物的熱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則客觀的反映了一個太陽回歸年周期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白晝、黑夜時間的長短、氣候的寒熱變化等次序和周而復始的節律,而這些知識屬於天文曆法範疇。因此也可以說,『河圖』『洛書』是史前人們用符號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天文、曆法,乃至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把握,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生的根。這也是為何【易傳•繫辭上】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及【論語•子罕】之『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的說法。

    為何說奇偶之數的陰陽屬性源自於『河圖』『洛書』呢?

    『河』『洛』(班固又稱其為『圖』『書』)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生之源,同時在其用黑白圈的數目多少表達時空、序列、節律的規律時,黑圈(屬陰)全用偶數,白圈(屬陽)全用奇數。所以有了文字之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裏,『陽道奇,陰道偶』就成為一條基本法則。

    因為『河圖』『洛書』是史前先哲們以符號和圖的方式對天文曆法的表達。 用太陽能直接照耀的白點符號表達『陽』;用太陽不能直接照耀的黑點符號表達『陰』。這是史前文化的符號『陰陽』,由此創立了『1、2……9』基數和『1、2……9、10』十進位制,並且用這些符號佈陣表達他們對『天文』『曆法』乃至天地萬物變化現象的理解。這些偉大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明天地之根、究萬物之始的文化源頭』。

錢洽 發表於 2025-5-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洛數理與陰陽奇偶辨微】

【內經】"陽道奇,陰道偶"之論,實為上古天文曆法在醫學領域的符號化投射。考其源流,當溯至河圖洛書這一中華文明的本源性符號系統。筆者試從數理哲學與天文曆法維度,解析陰陽奇偶之深層關聯。

一、河洛符號系統的陰陽編碼
河圖十數(1-10)與洛書九宮(1-9)中,白圈○表陽,黑點●示陰,此乃最早的陰陽符號實證。其排列規律顯見:
陽數(1、3、5、7、9)皆為白圈,呈奇數性
陰數(2、4、6、8、10)皆為黑點,呈偶數性
此非偶然配置,實為史前先賢觀測日躔規律的符號化記錄。白圈象徵太陽直射時段(陽主實),黑點對應無日照時段(陰主虛),二者數量比例精確反映北半球不同季節晝夜消長。

二、天文曆法的數理映射
【周髀算經】載:"數之法出於圓方",河圖洛書之數實為天文觀測的數理模型:
1. 奇陽偶陰的天文依據
陽數之和25(1+3+5+7+9)對應太陽年回歸日數約365日的核心數理(2+5=7,七政之數);陰數之和30(2+4+6+8+10)則合朔望月周期。奇數為動態陽能(太陽視運動),偶數為靜態陰質(大地承載),此即【周易】"天一地二"的數理本義。

2. 時空節律的符號表達
洛書九宮以奇數居四正(東3木、南9火、西7金、北1水),偶數布四隅,形成"陽主陰從"的時空矩陣。此與【靈樞·九宮八風】所述"太一游宮"完全吻合,證明奇偶陰陽是天文曆法的抽象編碼。

三、醫學領域的數理轉化
【內經】將河洛數理轉化為醫學理論:
奇數為陽:象徵生長(春)、壯大(夏)、發散(太陽)等能動特性
偶數為陰:喻指收斂(秋)、藏納(冬)、凝聚(太陰)等靜守功能
【素問·陰陽離合論】言"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正是此數理模型的擴展應用。

結語
"陽道奇,陰道偶"非簡單數字歸類,實為中華文明"觀象授時"智慧的結晶。河洛符號通過黑白奇偶建構起"天象-數理-醫學"的認知橋樑,此即【漢書·藝文志】所謂"歷數之序,天地之道也"。明此奧義,方能真正理解【內經】陰陽學說之本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