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11|回覆: 2

[中醫理論] 郭誠傑針藥並用 疏通補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6-18 1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從『疏、通、補、調』出發,郭誠傑認為乳腺病的病機以氣血痰濕火瘀阻為多,在以調肝為先的基礎上,配合臟腑辨證和氣血辨證處方用藥、選穴,或疏肝理氣,或化瘀散結,或祛痰清熱,或健脾利濕,通經活絡。

•對於內傷雜病者,郭誠傑在辨證基礎上,以『疏、調』為先,先以方藥疏調肝氣,人體氣機樞紐之肝氣調順,則其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進行。對內傷雜病,不論病症歸屬何經,常配以肝經原穴太沖和募穴期門,以理肝氣、平肝風、調肝血。

國醫大師郭誠傑教授為陝西省名老中醫、針灸大師,從醫數載,以乳腺增生病、周圍性面癱等病的針灸或針藥結合治療見長。先生在學術上碩果纍纍,經過數十年的潛心鑽研,秉承中醫『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原則,形成了『疏、通、補、調』的學術思想。

中醫認為,所有疾病不外虛實兩端,實有外感六淫之邪及內傷氣血痰火濕食,虛為素體虛弱或久病陰陽氣血津液所傷。其總的治病原則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郭誠傑教授博覽古代諸家醫籍,廣閱現代針灸醫書期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積澱,反覆思考、總結提煉,提出了『疏、通、補、調』學術思想,這一思想是對中醫治病原則的具體深化,其本質『疏』與『通』針對實證而設,而『補』僅對虛證而立,『調』則是對機體失衡的病理狀態的調整,使陰陽平衡,精神順治,疾病恢復,身體康健。

【疏、通、補、調的含義】

疏 即疏散、疏導之意,其有兩層含義:一指疏散外邪,對外感六淫實邪為病者,治宜疏散,即採用疏散外邪之法為主治療,具體為或宣發疏散風寒,或疏解風熱之邪,或清熱化濕除燥,使外感邪氣盡退則病安。二指疏導、舒暢之意,疾病或因情志失調、起居不節等不內外因所致之內傷實證者,或為氣血痰火濕食等有形之邪停聚臟腑經絡者,皆應疏調氣機。郭誠傑教授認為人體氣機關鍵在於『以肝為樞』,若『以肝為樞』氣機障礙,必致陰陽氣血紊亂而見臟腑、經絡之病。針對人體氣機這一特點,以『疏肝』為核心,疏肝氣,補肝血,柔肝陰,恢復肝的陰陽平衡及其他臟腑的功能,病去體安。

通 指暢通臟腑、經脈,或化瘀逐濕祛(積)食等直去臟腑經脈中的有形無形之實邪,使因實邪堵塞經脈而致不通之邪盡去,經脈通暢,氣血流暢,臟腑組織器官得以營養而功能正常,其方法是運用針灸之法在局部、遠端或應用中藥之法行氣活血,促通局部經絡氣血的運行。

補 即補益不足。對於素體虛弱,或因病致虛,或年老體弱者,則以『補』為要,或益氣養血,或補益肝腎,扶助正氣,改善功能。其方法或針,或灸,或藥,正復則安。

調 即調理。臨床上對於諸多虛實證不很明顯、虛實錯雜或臟腑功能紊亂初起者,郭誠傑教授主張以針灸、藥物調和、調理,調經脈,調氣血,調上下,調內外,調情志,調飲食起居等,以平和為期而糾正紊亂的臟腑、經脈與氣血,逆轉病情向愈。

【疏、通、補、調的應用】

以肝為樞論治乳腺病 郭誠傑教授以針或藥或針藥並用治療乳腺病見長,他在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積累,繼承和發揚張仲景調肝以治四髒的學術思想,創新地提出了『以肝為樞』,以通氣血、補肝腎、調沖任,治療乳腺病的學術思想。

肝臟是人體生理病理的核心、樞紐,肝藏血、主疏泄正常,則五臟運轉如常,人體氣血運行通暢,四肢百骸經絡九竅得養,行動靈敏。【素問·調經論篇】及【靈樞·本神篇】都指出:『肝藏血』。肝臟具有根據人體活動需要調節外周血量和血凝狀態的功能。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格致餘論】云:『司疏泄者,肝也。』肝具有調暢氣機,調節情志的作用。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順暢有賴肝氣條達,肺之宣發肅降、脾之運化水谷精微、胃的受納、膽汁的排泌等均有賴肝對氣機的調節。因此,肝是臟腑氣機的樞紐,肝臟一方面通過調節氣機調節其他臟腑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十二經脈的接續和氣血循行來加強臟腑間的聯繫和影響。唐容川【血證論】指出:『木之性主於疏泄。』肝臟調節氣血,調節情志,肝氣條達則心情舒暢,否則鬱鬱寡歡、情志壓抑;或肝疏泄太過,上逆而躁怒。【素問·痿論】:『肝主身之筋膜。』【素問·六節髒象論】:『肝者……其充在筋。』又【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闡明了肝以藏血濡養筋膜;肝血虧虛則筋膜失養,致肢體拘急不利。沖任二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脈之海。肝主藏血,通過對經脈氣血的調節起到調節沖任的作用。

乳腺病治療強調『以肝為樞』。以肝為樞即『疏』,調理肝經經氣為先。對於實邪阻滯經絡者,還同時以『通』法行氣活血化瘀相合,消散乳內氣結、氣鬱、血瘀、痰凝(或兼濕);對於肝腎陰虛或氣血虛弱型的患者,則『補』益肝腎,調理沖任,或健脾益氣養血為主;肝主情志,疏暢氣機,故乳腺病的患者也常見情誌異常,或抑鬱,或暴怒。所以在對乳腺病『疏、通、補』時,調節情志和調順臟腑經脈也十分重要。

郭誠傑教授認為,足厥陰經經脈佈於胸脅,乳頭色青屬肝,若肝氣不舒,胸脅經脈郁阻不通,氣機不暢致氣滯血瘀而見乳腺疾病。乳房部位為足陽明經脈所過,陽明乃多血多氣之經,乳房又是婦人氣血流注之處,若肝氣受阻,又可橫克脾土,導致脾胃氣機失其升降,致水濕不化而痰濕內生,氣血痰濕互結乳絡,形成乳腺疾病。明代醫家余聽鴻所云:『若治乳從一「氣」字着筆,無論虛實新久,溫涼攻補,各方之中,挾理氣疏絡之品,使其乳絡疏通,氣為血之帥,陰生陽長,氣旺流通, 血亦隨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達,結者易散,堅者易軟。』同時,『女子以血為用』,肝主藏血調沖任,故無論從血、從氣,肝皆為樞,都需從調肝而起。從『疏、通、補、調』出發,郭誠傑教授認為乳腺病的病機以氣血痰濕火瘀阻為多,治療在以調肝為先的基礎上,配合臟腑辨證和氣血辨證處方用藥、選穴,或疏肝理氣,或化瘀散結,或祛痰清熱,或健脾利濕,通經活絡。一方面可輔助補氣、益氣、降氣等理氣調氣而通經絡,助肝調氣血通經脈;另一方面,輔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穴位或中藥,以使氣血有所生,濕痰有所化,則自然達到邪(瘀血痰濕)祛脈通、痛止、癖消的效果。

臨床選穴以舒肝健脾,暢陽明之氣為主,並隨證加減而補瀉之。甲組穴:屋翳、合谷、乳根(期門),均雙側。乙組穴:肩井、天宗、肝俞,均雙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對於氣血虛弱者,方劑以【醫宗金鑒】聖愈湯方加減,常伴情志抑鬱憂思者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逍遙散加減或歸脾湯最為常用,易怒者輔以柴胡疏肝散加減。

調肝為先辨治雜病 在『肝臟為人體臟腑氣血樞紐』的認識指導下,本着辨證論治、臟腑相關的思想,郭誠傑教授臨床治療雜病也強調『調肝為先』,結合臟腑辨證和氣血辨治,論治雜病。誠如【血證論】云:『三焦之源,上連肝膽之氣。』清·周學海也在其【讀醫隨筆】指出:『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醫者善於調肝,乃善治百病。』對於內傷雜病者,郭誠傑教授強調在辨證基礎上,以『疏、調』為先,先以方藥疏調肝氣,人體氣機樞紐之肝氣調順,則其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進行。而『氣、血、痰、火、濕、食』等阻滯經脈的有形之邪,形成皆與臟腑氣機紊亂有關。所以,郭誠傑教授治療內傷雜病,不論病症歸屬何經,常配以肝經原穴太沖和募穴期門,以理肝氣、平肝風、調肝血。

如臨床上治療產後癃閉,小便不利,郭誠傑教授常以肩井、期門、委陽為主穴,還可配以肝俞。對於痰瘀實邪弊阻經脈者,在『疏、調』基礎上,和以『通』法,即加祛痰化瘀行血之穴位或方藥,以達其效。如針刺治療瘀血阻絡之肝硬化患者,以肝俞、膈腧(血會)、血海(調一切血證之要穴)和足三裏為主穴活血化瘀,理氣散結,配以蠡溝等穴。肝腎陰虛者則以補益肝腎之陰為主,以左歸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暢通經脈、疏散風邪論治面癱 周圍性面癱是指莖乳孔以內發生的非化膿性炎症而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稱之為『面癱』『口僻』,俗稱『吊線風』『歪嘴風』等。雖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郭誠傑教授卻認為,其病機核心以各種因素導致的局部經絡氣血不通為特徵。故主張面癱的治療,初期『以通為先』 是其關鍵,以取面部局部穴為主來實現。在此基礎上,再輔助以『疏』法,即疏散風寒或風熱之邪。對於年高體弱或久病脈絡空虛難以恢復者,則強調補益氣血而通養經脈。

臨床上,郭誠傑教授取穴以手足三陽經在面部的局部穴位為主,如地倉、頰車、陽白、攢竹、迎香等穴,配以遠端的合谷、太沖等穴。再根據邪氣性質如為風寒侵襲,則加刺尺澤、列缺,風熱者加刺風池、曲池等穴。針刺手法操作上特別強調運用透刺之法。風寒常配合艾灸、面部按摩等方法調理局部經氣;風熱者可加刺崑崙、外關,或點刺少商出血,也可加用清熱敗火之藥。後遺症及外傷性面癱除針刺上穴外,可配合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年高體弱久病脈絡空虛者,則以補益氣血為先,在局部取穴的基礎上,取遠端足三裏穴、脾俞、胃俞,以健脾胃,益氣血;同時電針脈衝用疏密波以振奮推動氣血,並配以扶正祛風之方藥等。郭誠傑教授除針刺外,還酌情加活血通絡之藥,如川芎、白芷等通行局部經脈,此乃為其學術思想『通』的具體體現。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6-26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郭誠傑「疏、通、補、調」學術思想探微

國醫大師郭誠傑教授以針藥並用治療乳腺病著稱,其學術思想根植於【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之綱,更深化為「疏、通、補、調」四法,融臟腑辨證、氣血調攝與經絡理論於一爐,誠為當代針灸學之典範。今就其要義略陳管見。

一、病機與治則:以肝為樞,氣血為用
郭氏認為乳腺病多屬「氣血痰濕火瘀」交阻,病位雖在乳房,然「女子以肝為先天」(【臨證指南醫案】),故以調肝為先導,兼參臟腑虛實。其治則分疏、通、補、調四端:
疏者,首重肝氣條達。肝主疏泄,氣機壅滯則痰瘀內生,故取太沖(肝經原穴)、期門(肝募穴)以理氣解郁,佐以柴胡、香附類藥,暗合【丹溪心法】「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旨。
通者,針對有形之邪。乳癖之結,非通不散,針法取局部阿是穴配合遠道循經選穴(如足三裏、三陰交),輔以活血化痰之品,效法【醫學心悟】「結者散之」之義。
補者,尤重脾胃。肝鬱易克脾土,故於疏肝中佐白朮、茯苓健運中州,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防。
調者,陰陽並濟。郭氏常言:「調非平補平瀉,乃動態平衡之術。」如面癱後期,每取合谷、太溪,一調陽明氣血,一滋少陰真水,深得「從陰引陽」之妙。

二、針藥並用:經絡與方劑相得益彰
郭氏針藥並用之特色,在於「以針導氣,以藥達病」。如治乳腺增生,針刺期門、屋翳以疏肝通絡,配合「乳癖消」方(含夏枯草、浙貝母等),既借針力開閉解結,又憑藥性化痰散瘀,二者協同,正合【針灸大成】「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之互補思想。

三、學術價值:深化經典,切合臨床
「疏、通、補、調」非機械分治,而是動態辨證:
1. 疏中有調:如疏肝必兼養血,取當歸、白芍柔肝體,防理氣藥耗陰。
2. 通補相參:治久病虛瘀者,以黃芪、雞血藤補氣活血,避免一味攻伐。
此四法實為【內經】「調和陰陽」之具體化,亦與現代「整體調節」理念相契。

結語
郭誠傑教授之學術,既承【靈樞】針道,又融【傷寒】方術,更以「肝為氣樞」為要,化古法為新用。其「疏、通、補、調」非僅治乳腺病之圭臬,更為內傷雜病調治提供範式,堪為後學津梁。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力求言簡意賅,以經典理論為基,結合郭氏臨床特色,突出其「以肝為樞,四法聯動」之學術精髓,符合專業論述要求。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7-2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郭誠傑『疏、通、補、調』學術思想探賾

國醫大師郭誠傑教授融貫古今,以針藥並施見長,尤擅乳腺病及內傷雜病之治。其學術思想以『疏、通、補、調』為綱,深契【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之旨,且於肝氣樞機之論尤具卓識。今就其學術精要略陳管見,以饗同道。

一、病機樞要:以肝為樞,氣血痰瘀為標
郭氏認為,乳腺病及內傷雜病之發,多因肝失疏泄,氣機壅滯,繼而生痰、化火、成瘀,終致氣血乖違,經絡窒塞。故其治首重調肝,蓋肝主疏泄,為氣血運行之樞紐。肝氣調達,則臟腑氣機升降有序,痰火瘀濕自消。此與【素問·至真要大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一脈相承。

二、治法四要:疏、通、補、調之精義
1. 疏:疏泄外邪,調暢氣機
『疏』法有二:一者疏散外邪,如風寒宣散、風熱清解;二者疏調內郁,尤重肝氣。郭氏臨證常取太沖、期門,以原穴調肝體,募穴理肝用,佐以柴胡、香附等藥,使氣行則血行,郁開則結散。此即【丹溪心法】『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實踐。

2. 通:祛邪通絡,以復其流
『通』法非獨活血,更涵蓋化瘀、祛痰、利濕諸端。郭氏善以針刺導氣,如取膻中寬胸、三陰交化瘀,配合丹參、莪朮等藥,使『結者散之,留者攻之』。其要在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靈樞·九針十二原】),俾經絡暢達,則壅滯自除。

3. 補:固本培元,以充其虛
虛證當補,然郭氏強調『補而不滯』。如乳腺病久病及腎者,常針腎俞、太溪以滋水涵木,藥用熟地、山茱萸佐以陳皮理氣,防滋膩礙脾。此深得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妙。

4. 調:燮理陰陽,以平為期
『調』為總綱,旨在糾偏復衡。郭氏注重針刺與方藥的動態配合,如面癱初期針風池、合谷以祛風,後期加足三裏調氣血;或用逍遙散疏肝健脾,隨證加減,務使『陰平陽秘』。

三、學術價值:承古拓新,針藥並重
郭氏『疏、通、補、調』之說,非僅治法羅列,實為病機-治法-方穴一體的診療體系。其以肝為核心,融臟腑辨證與氣血辨證於一爐,既承【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之辨證精神,又創新性地將針灸選穴與中藥配伍系統結合。如治乳腺增生,針藥並用,疏肝理氣以治本,化瘀散結以治標,療效卓著。

結語
郭誠傑教授之學術思想,根植經典而發皇臨床,其『疏、通、補、調』四法,不僅為乳腺病診治提供範式,更對內傷雜病治療具有普適意義。學者當深究其理,靈活運用,方能得薪傳之妙。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解論,以案證理,力求展現郭氏學術之精髓。然醫道淵深,臨證變化無窮,讀者宜結合實踐,悟其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