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71|回覆: 0

[氣功] 道教秘傳內功心法之入靜法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5-12-20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着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態。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的哎】中有一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南懷瑾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這裏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這也就是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入靜的狀態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發。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對於初學者來說,達到入靜的目標必須克服各種雜念。相傳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呂洞賓曾說:『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是吾之劍。』他說的不是實有的刀劍,而是心劍、慧劍,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會中。每個人難免不為各種煩惱、貪嗔、色慾所累,為七情六慾所苦,這就是種種的雜念。平常生活中不覺得,而一旦坐下宋閉上眼睛時,雜念就像奔騰的野馬難以架馭。那麼,修煉者就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不斷地排除雜念,最終馴服這匹野馬。馴服這匹野馬的過程也就是功夫長進的過程和身體健康的過程。許多修煉者慨嘆入靜之難,實際上這就說明他的心鏡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灰塵,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劍斬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談了清淨身心的重要,讀者可以參考。

一、入靜的徵象

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算得上入靜呢?要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功夫深淺不一樣,所以各人的體驗必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都有——些共同的徵象。

神志方面

練功者處於似睡非睡的狀態,但決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維處於停止狀態,唯一線靈明獨耀。換句話說思維處於感覺階段,雖然對外物有所感覺甚至連繡花針掉地的聲音也能聽見,但只是感覺,沒有邏輯思維,水平如鏡,不起波瀾。如果練功者感覺到自身消失,與天台一,那就是入靜的較高階段。

呼吸方面

練功者幾乎忘卻呼吸.這時的呼吸較平常呼吸更深,更緩、更勻、更細,好像一根絲線,不松不緊,不折不斷。有時練功者感覺凡息停止,出現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臍呼吸;或者出現皮膚呼吸,皮膚吸氣時有涼感,呼氣時有熱感。不管哪種情況,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一切順其自然。

體感方面

體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氣場感。練功者能夠感覺全身周圍形成一個氣場,真氣與天地之氣渾然一體,渾渾沌燉,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進入了入靜之門。繼續練下去,練功者感覺身體無限擴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氣血蒸騰,丹田部位真氣跳動,滾動、流動,身體發熱,發光。或者感到身體發輕發飄升入天空,或者身體發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層意識方面

入靜到比較深的層次時,天目穴往往還會出現各種景象。如見神靈,如聞蟲鳴、鳥叫,異香撲鼻,佳人如畫,多種山川美景、亭台樓閣歷歷如在眼前。這些都稱之為魔景;練功者必須穩住心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保持心鏡不起波浪。

二、入靜的姿式

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臥姿。但臥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儘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着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煉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

三、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着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着意於全身皮膚上,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發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觀想.

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發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鬆,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口訣人靜法

各門派都有相應的口訣,默念口訣是幫助入靜的妙法。語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別是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過各代師傅的傳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11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道教內功入靜法要義闡微】

一、入靜本質辨正
入靜之法,乃道家內煉之基要。【太平經】言"守一明法",實為入靜真義。所謂"恍惚",非昏沉亦非散亂,乃【道德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之實證境界。南懷瑾先生以字形解"恍""惚"二字,雖具啟發性,然未契道家本旨。考【雲笈七籤】卷十二載:"恍惚者,神氣之交媾",此乃先天一炁萌動之象,非僅心理狀態。

二、入靜層次解析
1. 初階調息
【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初學者當以"數息法"攝心。唐代司馬承禎【坐忘論】詳述"斷緣""收心"要訣,強調"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

2. 中階證驗
入靜真境現"三調"徵候:
調身:關節自發開合,如【周易參同契】"關節相感動"
調息:呼吸綿若遊絲,符【莊子】"真人之息以踵"
調神:明堂生白,應【黃庭內景經】"方圓一寸命門中"之象

3. 高階妙境
呂祖【太乙金華宗旨】揭示"回光守中"訣要,此時"天心寂照"則自然炁發,非刻意求靜可得。此即【清靜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之究竟義。

三、實踐要訣
1. 斬三屍法
非如世俗解為強制壓抑,實乃【悟真篇】"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之水火既濟功夫。建議輔以"呵"字訣(見【諸病源候論】)疏導心火。

2. 環境選擇
【千金要方】載"山林深遠固是佳境",實則現代修習者可參【道門十規】"鬧中取靜"之法,重在"心齋"功夫。

四、常見謬誤辨
1. 誤將昏沉作入靜——真靜者"惺惺不昧"(【唱道真言】)
2. 強求內景幻象——違背【老子】"致虛極守靜篤"原則
3. 執着時間長短——當體【陰符經】"禽之制在炁"之妙

結語
入靜實為返還先天之徑,【悟真篇】謂"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學者當依三乘漸法,以【鍾呂傳道集】"五時七候"為驗,切忌躐等而進。須知【道藏】三百六十法門,終歸"神氣合一"四字,此即入靜真諦所在。

(全文798字)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23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道教內功入靜法要義闡微】

入靜一法,實為丹道築基之根本。【太平經】云:"求道之法,靜為根",此語道破修真要旨。今就諸君所論入靜法門,試作學理辨析。

一、恍惚之境的本體論闡釋
【道德經】"恍兮惚兮"之論,非僅心理狀態描述,實暗合道體生化之機。河上公注曰:"恍者光明,惚者空虛",此正與【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相表裏。南懷瑾先生以心性光明解之,確得其中三昧。然需辨明:此光明非肉眼所見之光,乃先天祖炁發露之象,【黃庭經】所謂"黃庭真人衣朱衣"者是也。修煉者當知"有象有物"實指先天一炁萌動,非幻視幻覺。

二、入靜次第的實踐體系
1. 初關降心
【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初習者當依"聽息法"(【莊子】"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或"守竅法"(【金丹大成】"規中一竅"說)攝心止念。呂祖"慧劍"之喻,實本【清靜經】"遣其欲而心自靜"之理,具體可參【太乙金華宗旨】"回光調息"章。

2. 中階證驗
真入靜者必現"三調"之徵:
調身:關節松活如解索(見【周易參同契】"關節自開張")
調息:呼吸綿綿若存若亡(合【胎息經】"吐惟細細,納惟綿綿")
調神:靈台空明似鏡涵虛(如【唱道真言】"如明鏡止水")

三、常見誤區辨正
1. 強求空寂之弊
【悟真篇】警曰:"不得金丹真口訣,妄將心腎作坎離。"強壓念慮反成"守屍鬼",當知"真靜"乃活潑天機,非死寂頑空。

2. 執着內景之障
【鍾呂傳道集】明訓:"不可見驗為效。"丹田發熱、光感等皆屬過程現象,若執着即成"幻丹",當持"知而不守"之訣。

四、現代實證意義
當代腦科學研究顯示,入靜狀態可使大腦α波增強,下丘腦-垂體-靶腺軸調節功能改善。此恰印證【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論。然需強調:丹道修煉超越生理層面,終極目標在於"形神俱妙"(【悟真篇】語)。

結語:
入靜之法,看似簡易,實則深含道妙。學者當以【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為圭臬,循序漸進。切記【金丹四百字】所云:"以虛養心,以德養身",方不至墮入旁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