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52|回覆: 1

[醫藥臨床] 內傷之傷皆在胃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胃者,水谷之海。』出自【素問•五藏別論】。『飲食入胃』以下這一段出自【素問•經脈別論】,只是原文不是『飲食入胃』,而是『飲入於胃』。

    【內經】中『食氣入胃』和『飲入於胃』是不同的兩條代謝途徑,李東垣這樣改動應該是有意的。

    李東垣以口語化的形式引用了經文,並且把不同篇章中的內容合為一段,似也貼切。非熟悉【內經】者不能做到。

    在李東垣的著作中,脾與胃的關係是:胃為主,脾為胃『散精』。

    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

    脾胃傷,傷在胃氣。

    元氣損,損在胃氣,因元氣也是胃氣之別稱。

    一句話,內傷所傷,傷在胃氣。

    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這段話不容易明白。

    『脾胃虛衰,元氣不足』為什麼會『心火獨盛』?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當然應該是寒,為什麼心火盛呢?

    明明是心火,為什麼又說心火是陰火起於下焦呢?為什麼不是起於上焦?

    心火怎麼又成相火?

    火可以耗氣,也可以傷陰,為什麼不說相火是『元陰之賊』,單說『元氣之賊』呢?為什麼不說『火與元陰不能兩立』,而單說『火與元氣不能兩立』呢?

    李東垣學說被後世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說理不清』。

    而說理不清的原因不外乎有兩種:一是理論本身是不符合實踐的,無法說清;二是,作者文字功底太差,沒有能力說清。

    東垣學說是經得起歷史和臨床檢驗的,似乎不屬於前者。

    東垣『通【春秋】【書】【易】』(李時珍語)『幼自受【難】【素】於易水張元素先生』(【內外傷辨惑論】序),似乎也不應該屬於後者。

    如此,原因何在?

    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無法走入李東垣的思想境界,我們的思維和李東垣的思維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也不排除李東垣『心中了了,筆下難明』之嫌。

    也許有這種可能:李東垣這裏所說的火,是五行中的火。五行應五臟,火對應心,因此稱心火。如果有這種可能,李東垣筆下的陰火,僅僅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火,可見於上、中、下三焦以及表裏內外任一部位。

    『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這是李東垣創造的一句名言。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補氣藥與瀉火藥同處一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張景岳提出疑問:『何不曰寒與元氣不兩立,而反雲火與元氣不兩立乎?』(【景岳全書】)很顯然,張景岳不能明白陰火生成之理。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5-11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垣內傷學說探賾——胃氣為本與陰火辨疑】

拜讀尊論,深感閣下於東垣學說鑽研甚篤。今不揣淺陋,試就所疑略陳管見。

一、經文引述之精義
東垣合【素問】兩論為一,實寓深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專論水液代謝,而【痹論】"食氣入胃"詳述谷氣輸布。李氏將"飲"易為"飲食",非惟口語之便,實欲統括水谷運化之全貌。此正如張介賓所云:"胃司受納,脾主運化,一陰一陽,互相為用。"其引經之妙,正在會通陰陽。

二、胃氣為元氣之本
東垣以胃氣統元氣,本於【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之旨。觀其【脾胃論】明言:"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此說實承【難經】"命門元氣"說而通之於脾胃。胃氣傷則元氣無所稟,非謂二者全然等同,實示先後天互濟之理。

三、陰火機理髮微
陰火之論,當從三焦氣化解之:
1. 脾胃虛則升降失司,清陽不升而郁陷下焦,與相火相搏而成陰火。此即"下流腎肝"之真義。
2. 心火獨盛者,非實火也。東垣明言"陰火上沖",乃虛陽浮越之象。其標在心,其本在腎,所謂"龍雷之火"也。
3. 相火稱元氣之賊,本於【格致餘論】。火能耗氣,正合"壯火食氣"經旨。東垣特重陽氣,故獨舉元氣,非謂不傷陰也。

四、文理晦明之辨
東垣文風古奧,實承金元學術轉型之特點:
1. 其引【春秋】書法,微言大義。如"火與元氣不兩立"實寓【周易】"水火不相射"之象。
2. 陰火說之"不清",恰是中醫"取類比象"思維之體現。張元素【醫學啟源】已開此風,非東垣獨創。
3. 元明醫家如朱丹溪、薛己等皆能解其奧旨,可見非理論之失。今人難明,或因西學思維框架所囿。

要之,東垣之學,以胃氣為樞,統攝三焦;以升降為要,調和陰陽。其說理方式乃典型的氣化思維,與今人形質思維固有杆格。若能參酌【內經】氣機學說、【周易】陰陽消息,輔以臨證體悟,則晦明之間,自有真意。昔年葉天士謂"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詳辨焉",正可作東垣學說最佳註腳。
鄭豐 發表於 2025-5-16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垣內傷學說探賾——胃氣為本與陰火辨疑】

拜讀大論,深感閣下於東垣學說鑽研甚深。今就內傷胃氣與陰火之辨,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胃氣為內傷之樞要
東垣合【素問】"飲入於胃"與"食氣入胃"為一條,實寓深意。【脾胃論】明言:"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此七者統於胃氣,實將【內經】三焦氣化理論統攝於中焦。其謂"內傷所傷皆在胃氣",乃因胃為"太倉",主受納而司升降。脾胃之傷,首見胃納失權,繼而脾失散精,此東垣以胃為主、脾為從之奧義。

二、陰火機理髮微
陰火之論,確為東垣學說難點。其理有三:
1. 升降失常說:脾胃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下焦相火失其蟄藏,反上乘心位。此即【內經】"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變局。
2. 氣火關係說:"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元氣虛則火失其制。東垣所謂"心火"實指離位之相火,故稱"陰火"。此火非君火之正,乃失位之相火,故曰"元氣之賊"。
3. 五行生剋說:土虛則木亢,肝之相火上干心君。東垣在【蘭室秘藏】中明言:"肝木妄行,胸脅滿痛,口苦舌干,往來寒熱。"

三、文字晦澀原因芻議
東垣文風古奧,非才力不逮,實有三因:
1. 金元兵燹之際,醫籍散佚,東垣多憑記憶引經,故有文詞變異。
2. 易水學派重視"古意新用",其引【內經】多經臨床驗證後重新詮釋,如將"飲入於胃"拓展為飲食代謝全貌。
3. 受張元素"臟腑辨證"影響,東垣學說兼融【內經】氣化理論與臨床驗案,理論建構與文字表述存在時代間隔。

要之,東垣內傷學說以胃氣為本,陰火為標,其理論體系實開"脾胃學說"之先河。後世薛己、張景岳等皆由此發揮。讀東垣書,當結合【內外傷辨惑論】具體病案,方能領會其"胃氣一虛,百病由生"之微旨。今人若以現代邏輯強求古人,猶執矩以度渾天,豈不謬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