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b9 D% W- l! [0 b2 q: D
0 _$ U+ Q) o Z5 o# ^+ z) T2 W/ X! } 宋真宗 9 y8 ]5 q% B+ [
! m* q7 `; o9 s2 o" |$ D- o 危機讓人失常,當下的金融危機也是一樣,譬如『財源滾滾』等許多善意詞彙因為和『裁員』等詞存在諧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宮,不再使用。其實,『裁員』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北宋真宗年間的大裁員一次性就砍掉十九萬人,規模之下、力度之狠,堪稱歷史之冠。
4 c# g8 M) B& L9 s, J! h2 Z- b! ^
' x6 `/ j& k; u- d8 H) Q6 G 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雖然是軍人出身,但卻義無反顧地背叛了自己的階級。這是因為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的廢墟上,槍桿子裏出政權是常有的事。趙匡胤靠武力獲得了政權,對軍人的危害性深有體會。為此,他經過多年的摸索,建立一套史上複雜程度僅次於遼國的官僚體制,而且這套制度比更年期的女人還善變。9 |& p) q$ X' |
" N. ?1 J' `# c G7 D# U3 f# I 這套官制看着麻煩,但作用是明顯的。這裏的作用分正作用和副作用,先說正作用。這套讓人抓狂的制度通過增設官僚機構層次、官官相互牽制的的方式,成功地分割了權力。但是,正作用後來逐漸淡去,副作用卻越來越大,因為這套制度無形中增加了官員數量;同時,科舉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進入官僚階層,僅宋太宗當政的22年間,進士科取就達近萬名,而整個唐代290年間進士總數才不過六千。
$ ]+ l' W) ~6 H" n8 Y, s: v- S" o, F0 C* [* b
官職泛濫,造成了大批的閒散官員。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實行了官職分離的任職辦法,既『名與實分』『官與職分』,官制分官、職、差遣的區別。『官』只是表明級別和領取俸祿的依據,『職』是給文臣所加的學士、直閣一類的榮譽稱號。而真正管理事務是『差遣』。官員高俸祿必然使朝廷負擔日益沉重,至英宗時,已經出現了財政赤字,僅平治二年(1065)年財政赤字就多達1570萬貫。2 q. ^7 Y- a8 e' X+ O6 m- C8 {9 h
2 L- n$ e: i! k( c% d% D; |3 L0 [
在剛剛即位的宋真宗一籌莫展的時候,大臣陳彭年上書建議從五個方面調整政策,緩解社會矛盾,指出『此五者,實經世之要道,致治之坦途也』。這有益於『經世』『致治』的五項方針中,就包括『省冗員』。趙恆一看可行,就於咸平四年(1001)六月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裁員,共記下崗分流冗吏十九萬五千餘人。第二年五月,又進一步『減河北冗官』。7 N' U$ Z7 H- x6 {: f& [ _% n9 V
! K+ f) C2 A, e7 N
事實證明,這是次治標不治本的裁員行動,因為導致『冗員』的宋朝官僚體制並沒有絲毫鬆動,因而在不久之後,宋朝很快又回到了上身強大、下身癱瘓的財政困境中,即使王安石上台,也沒有改變這種局面。(摘自新西蘭【中文先驅報】 作者:水銀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