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2|回覆: 1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9詩解2入則篤孝出則友賢有孝子名伯牙鼓琴子期知音乳母蔽箭護魏公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4 21: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外傳卷9詩解2入則篤孝出則友賢孝子名伯牙鼓琴子期知音乳母蔽箭護魏公子
題文詩:
子路:有人於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
面目黧黑,樹藝五穀,以事其親,而無孝子,
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未敬!色不順邪!
辭不遜邪!古人言曰:衣歟食歟!曾不爾即.
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
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語汝雖,有國士之,
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便也.
是以君子,入則篤孝,出則友賢,何為其無,
孝子之名!經有:父母孔邇.伯牙鼓琴,
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鍾曰善哉,
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鍾曰善哉!
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僻琴,
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與鼓琴.
非獨琴賢,者亦有之,苟非其時,賢者奚由,
得遂其功!秦攻魏,破之少子,亡而不得.
令魏國曰:得公子者,賜金千斤;匿罪十族.
公子乳母,與俱亡人,謂乳母曰:得公子者,
賞乳母,當知公子,處而言之.乳母應曰:
我不知其,處雖知之,死則死不,可以言也;
為人養子,不能隱而,言之是畔,上畏死也.
吾聞人言: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養人子,
者生之非,務殺之也,豈可見利,畏誅之故,
廢義行詐!吾不能生,使公子死.遂與公子,
俱逃澤中.秦軍見而,射乳母身,蔽之着十,
二矢遂不,令中公子.秦王聞之,饗以太牢,
爵其兄為,大夫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原文】
 子路曰:『有人於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樹藝五穀,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順邪!辭不遜邪!古人有言曰:'衣歟!食歟!曾不爾即。」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則篤孝,出則友賢,何為其無孝子之名!詩曰:『父母孔邇。』【注釋】
出自【荀子·子道】原文: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子路曰:『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這裏有個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自己的父母,卻沒有孝順的名聲,為什麼呢?』
孔子說:『想來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或許是他說話不謙虛吧!或許是他臉色不溫順吧!古代的人有句話說:'給我穿啊給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子路說:『現在有的人並沒有舉止不恭敬、說話不謙虛、臉色不溫順這三種行為,那為什麼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想來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個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說:『仲由,記住吧!我告訴你。即使有了全國聞名的大力士的力氣,也不能自己舉起自己的身體,這不是沒有力氣,而是客觀情勢不許可。所以,君子在家裏行為不整飭,這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是朋友的罪過。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誠厚道,出外就和賢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怎麼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
【原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山,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僻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與鼓琴也。非獨琴如此,賢者亦有之,苟非其時,則賢者將奚由得遂其功哉!【注釋】出自先秦【呂氏春秋】的【伯牙鼓琴】
  原文: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譯文】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樣高峻。』不一會兒,伯牙心裏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原文】  秦攻魏,破之。少子亡而不得。令魏國曰:『有得公子者,賜金千斤;匿者、罪至十族。』公子乳母與俱亡。人謂乳母曰:『得公子者賞甚重,乳母當知公子處而言之。』乳母應之曰:『我不知其處,雖知之,死則死,不可以言也。為人養子,不能隱而言之,是畔上畏死。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養人子者,生之,非務殺之也,豈可見利畏誅之故,廢義而行詐哉!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獨死矣。』遂與公子俱逃澤中。秦軍見而射之,乳母以身蔽之,着十二矢,遂不令中公子。秦王聞之,饗以太牢,且爵其兄為大夫。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譯文】
秦國攻打魏國,獲得了勝利。 魏國的小皇子逃走了卻無法找到。 秦國命令魏國說:有找到皇子的人,賞賜千金; 有藏匿皇子的、株連十族。 皇子的奶媽也和他一起逃走了。 有人對奶媽說:找到皇子的人會得到很厚的賞賜,奶媽你知道皇子的所在就說出來吧。 奶媽回答他說:我不知道他在哪,即使知道,逃就逃了,不可以說的。 為主人養孩子,不能藏好他反而說出來出賣他,是反叛怕死的行為。 我聽說,有句話叫:忠誠不背叛主人,勇敢不懼怕死亡。 凡是為主人哺育孩子的人,是想讓孩子活,而不是一定要殺死他,怎麼可以見到利益害怕株連,廢棄正義而做奸詐的事呢! 我不能活着卻讓皇子自己去死啊!
yanqzh 發表於 2025-4-9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九第二章義理闡微

子路問孝一章,實為儒家"內敬外順"之精義所在。孔子以"身敬、色順、辭遜"三事為孝道之本,非僅以力養為足。考【荀子·子道】篇所載,此三事作"身不敬、辭不遜、色不順",尤見古人修身之要。所謂"衣歟食歟"之嘆,正指時人但知養口體而不知養志之弊。夫子特舉"國士不能自舉其身"為喻,深明德業之成必待他者見證,此即【論語】"德不孤必有鄰"之義。君子"入則篤孝,出則友賢",內外相成,方為全德。引【詩·周南·汝墳】"父母孔邇"句,恰證孝道貴在身心親近,非徒供具之豐。

伯牙絕弦之事,乃先秦"知音"母題之典範。【呂氏春秋·本味】載此尤詳,而韓嬰取以喻賢者待時之理。太史公【報任安書】言"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正與此章相發。琴道通於人道,知音之難遇,猶明君之難逢。韓子以"勢不便"解之,實承孔子"鳳鳥不至"之嘆,可見漢初儒者於時命之深刻體認。

乳母護魏公子事,尤見古人重義輕死之節。【說苑·立節】載此事稍異,而韓傳特詳"身蔽十二矢"之狀,凜凜然有生氣。乳母"忠不畔上,勇不畏死"之語,實本【禮記·儒行】"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的精神。秦王反以"饗以太牢"報之,恰證【孟子】"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品格。末引【邶風·柏舟】"我心匪石"句,正與乳母堅貞之志相表裏。

此章三事看似不相屬,實貫穿着儒家"成己成物"之道統:子路之問明修身之本,伯牙之事顯知遇之難,乳母之義彰死生之節。韓嬰以【詩】證事,以事明理,深得孔門"興觀群怨"之教。其論孝必及於敬,論藝必關乎道,論忠必本於誠,三者共同構建了漢代儒者的精神世界。讀此章可知,漢初經師說【詩】,非徒訓詁之工,實有弘道之志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