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6|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2詩解5顏淵謂魯定東野畢御馬將佚定公知不可窮下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31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2詩解5顏淵魯定東野畢御馬將佚定公知不可窮下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
題文詩:
顏淵侍坐,魯定公於,台東野畢,御馬台下.
公曰善哉!東野畢御.顏淵:善則善矣!
其馬將佚.定公不,告左右曰:聞君子不,
譖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
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
駕召顏淵.顏淵至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
野畢之御.吾子;善則善矣!然馬將佚,
不識吾子,以何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
昔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舜不窮其,
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
無佚馬.今東野畢,上車執轡,御體正矣,
周旋步驟,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
猶策,之不,以知佚也.定公曰善,
少進.顏淵:獸窮則齧,鳥窮則啄,
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而,能不危者,
未之有也.經有: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善御之謂.定公曰,人之過矣.崔杼弒,
莊公合,士大夫盟,盟者皆脫,劍而入言,
不疾措血,至者死所,殺十餘人,次及晏子,
奉杯血仰,天而嘆曰:惡乎崔杼,將為無道,
而殺其君.於是盟者,皆視之.崔杼謂曰:
子與我吾,與子分國;子不與我,殺子.
直兵將推,之曲兵將,鈎之吾願,子之圖之.
晏子曰留,以利而,其君非仁;劫以刃而,
失其志者,非勇也.經有;莫莫葛藟,
延於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嬰其可回!
直兵推之,曲兵鈎之,嬰不之革.崔杼曰舍.
晏子起出,授綏而乘,仆馳晏子,撫其手曰:
麋鹿在林,命在庖廚,命有所懸,安在疾驅.
安行成節,然後去之.經有:羔裘如濡,
恂直且侯;彼已之子,捨命不偷.晏子之謂.
【原文】
  顏淵侍坐魯定公於台,東野畢御馬於台下。定公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矣。』定公不說,以告左右曰:『聞君子不譖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不識吾子以何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上車執轡,御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定公曰:『善。可少進。』顏淵曰:『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善御之謂也。』定公曰:『寡人之過矣。』【注釋】
①佚(y) :通『逸』,逃跑。②廄(jiu)人:馬棚的差役。③躐(e) :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⑥組:編織。
【譯文】
顏回陪魯定公坐在台上,東野畢在台下御駕馬車。定公說:『東野畢駕車 (的技術),很好啊!』顏回說:『好是好, 但是他的馬將要跑了!』定公(聽後)不高興,對旁邊的人說:『 我聽說君子不中傷別人。難道君子也中傷別人嗎?』顏回退下後,不大一會兒,管理馬棚的人就報告說東野畢的馬跑了。定公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馬上催促車去召回顏回!』

顏回到,定公說:『剛才我說: '東野畢駕 車技術很好。」您說'好是好,但是他的馬將會有紕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顏回回答說: 『我以治理國家的道理知道的。從前舜善於任人辦事,造父(周穆王的車夫,駕車能手)善於駕馭馬車。舜不竭盡民力,造父不竭盡馬力。因此,舜的時候沒有因為受不了壓迫而逃散或反抗的人民,造父(手中)沒有因為不服駕馭而逃跑的馬。現在東野畢駕馭馬,上車時把馬韁繩勒的太緊,使馬的身體過於挺直,讓馬左盤右旋前後進退緩行快跑耗盡了體力,然而卻仍然不停的鞭打它,所以知道必出紕漏。』
定公說:『很好, 可以進一步說說嗎?』顏回說:『野獸到了 窮途末路,就要咬人;禽鳥到了窮途末路,就會啄人;人窮困到極點,就會變得相互欺騙。【詩經】 上說:手握韁繩如絲帶, 車旁兩馬像跳舞」指善於駕馭馬車也。』定公說:『是我的過錯啊!』
【原文】
  崔杼弒莊公,合士大夫盟,盟者皆脫劍而入,言不疾,措血至者死,所殺者十餘人,次及晏子,奉杯血,仰天而嘆曰:『惡乎!崔杼將為無道,而殺其君。』於是盟者皆視之。崔杼謂晏子曰:『子與我,吾將與子分國;子不與,我殺子。直兵將推之,曲兵將鈎之。吾願子之圖之也。』晏子曰:『留以利而倍其君,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嬰其可回矣!直兵推之,曲兵鈎之,嬰不之革也。』崔杼曰:『舍晏子。』晏子起而出,授綏而乘,其仆馳,晏子撫其手曰:『麋鹿在山林,其命在庖廚。命有所懸,安在疾驅。』安行成節,然後去之。詩曰:『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已之子,捨命不偷。』晏子之謂也。【注釋】1出自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3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  :原文】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第三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杼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於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盟者。為壇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環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殺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俛而飲血。崔子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脰,劍既在心,維子圖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愷愷君子,求福不回。」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鈎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崔杼將殺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焉有中乎!』趨出,授綏而乘。其仆將馳,晏子撫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於野,命縣於廚,嬰命有系矣。』按之成節而後去。詩云:『彼己之子,捨命不渝。』晏子之謂也。【譯文】晏子
崔杼弒殺了莊公後扶立景公,崔杼和慶封分別任宰相一職。他們劫持眾位將軍、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庶人到了太廟的一個大坑上,下令說:『不允許有不盟誓的人。』築起三仞高的大壇,下面挖了坑,用甲士千列包圍了內外,盟誓者都解下了佩劍進到裏面,只有晏子不肯那樣做。崔杼允許他(佩劍進入)。有膽敢不盟誓的人,就用戟鈎着他的脖子,用劍指着他的心口,命令他自己發誓說:『不跟隨崔、慶而跟隨公室的話,會遭受報應。』聲音不響亮,手指不沾到歃血的人被殺死,殺死的人有七人。按次輪到晏子,晏子捧起裝歃血的杯子,仰天嘆道:『啊,崔杼幹了不仁道的事,弒殺了他的國君,不跟隨公室而跟從崔、慶的話,會受到報應。』低頭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對晏子說:『您更改您的話,那麼我與您共享齊國;您不更改您的話,戟已經在您的脖子上,劍已經在您的胸口上,您好好考慮一下吧。』晏子說:『用兵刃劫持我,而使我喪失氣節,不是勇武;用利益誘惑我,使我背叛君王,不是仁義。崔先生,您難道沒學過【詩】嗎?【詩】云':茂密的葛藤,纏繞在樹幹上。誠懇的君子,祈求降福而不變。」
現在我就能改變氣節而祈求降福嗎?彎曲的兵刃鈎着我,直直的兵刃指着我,我也不會改口。』崔杼想殺了他,有人說:『不行。您因為您的國君無道而殺了國君,現在他的臣子是個有道之人,又接着殺了他,就不能夠以此為教了。』崔杼於是放了他。晏子說:『如果大夫做出大不仁之事,而行小仁小義,怎麼行呢?』快步走出門,接過繩子上了車。他的僕人想快跑,晏子碰了碰他的手說:『慢些走。快跑不一定活,慢走不一定死。鹿生長在野外,而命卻繫於廚房,我的命在他人手中呢。』抑制住馬的速度,符合一定的節奏後才離開。【詩】云:『那個人,寧死也不改變。』說的就是晏子啊。
2『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已之子,捨命不偷。』出自【國風.鄭風.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捨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譯文]
羔皮袍服光澤鮮潤,真是正直又有國侯的氣度。那樣的好人,至死不變為國操勞。羔皮袍服袖口飾着豹皮,非常勇武力大無比。他那樣的好人,國家 靠他主持正義。羔皮袍服鮮艷光亮,三條絲纓 明粲粲。他那樣的好人,是一國的典 范。
松禪 發表於 2025-6-30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二第五章闡微:御馬之鑑與為政之道考析

【韓詩外傳】此章以"顏淵諫魯定公"與"崔慶之亂"二事並置,實寓深意。前者見微知著,後者守節不屈,二者共同構成儒家政治倫理的雙重維度。今試析其要義:

一、御術與治道相通之理
東野畢御馬"善則善矣",然顏淵獨見其"馬將佚"之兆。此非卜筮之能,實乃"觀其轡銜之審"的明察。韓嬰引【詩】"執轡如組"為證,揭示御者當"調和馬力"而非"窮盡其能"。此中深意,實喻治國之道——子產所謂"政如農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管仲言"下令如流水之源"(【管子·牧民】),皆強調為政須循物性、順民情。定公三日而驗其言,恰證【周易】"知幾其神"的哲思。

二、崔杼弒君與晏嬰守義之辨
崔慶劫盟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仰天嘆曰"一段,與【禮記·曲禮】"臨難毋苟免"精神相通。其"不以兵刃"之盟,正合孔子"要盟不信"(【史記·孔子世家】)之訓。韓嬰將此與顏淵事並列,暗彰儒家"智仁雙彰"之旨——顏淵明察屬"智",晏嬰守節屬"仁",二者共同構成士大夫的政治操守。

三、文本結構的深層意蘊
本章敘事結構頗具匠心:前段言"預判危機",後段言"直面危機",形成完整的政治智慧鏈條。顏淵之諫體現【尚書】"制治於未亂"(【周官】)的預防哲學;晏嬰之舉則實踐【孟子】"捨生取義"(【告子上】)的抉擇精神。韓嬰通過這種並置,完成對儒家政治倫理的立體建構。

要之,此章非徒記史,實為韓詩學派"以詩證事"的典型範例。其引【詩】"執轡如組"解御術,又暗合【毛傳】"御眾有文章"之解,顯示漢代經學"通經致用"的特質。讀者當於敘事之外,深味其"為政不可窮民力""臨難不可失節操"的雙重警示,斯為得之。
薛佛 發表於 2025-7-20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二第五章闡微
——論御馬之道與為政之德的互鑒

【韓詩外傳】此章以顏淵諫魯定公事為經,崔慶劫盟事為緯,交織出"物不可窮"與"政不可苛"的雙重警示。東野畢御馬之術雖工,然顏淵明察其"馬力已竭"之兆,此中深意,實為漢代今文經學"以事明經"之典範。

一、御馬之術與用民之道的同構性
東野畢"攬轡持策,未嘗取容",表面確合【周禮·保氏】"五馭"之法。然顏淵指出"歷險致遠,馬力殫矣",暗合【周易·節卦】"不節若,則嗟若"之誡。韓嬰藉此闡明:御者當如【尚書·無逸】所言"先知稼穡之艱難",治國者更需深諳【孟子】"民力不可竭"之理。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謂"天人相與之際"的微觀呈現。

二、晏子拒盟的禮制堅守
崔杼弒君後強盟群臣,晏嬰"歃血不顧"之舉,恰與顏淵之諫形成互文。【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晏子"枕屍股而哭"的細節,在此被提煉為"義不懾於勢"的精神符號。韓嬰通過對比定公"不悅"與晏子"不從"的態度差異,凸顯今文家"以禮正君"的經學立場,此正是【韓詩】承自荀子"從道不從君"的學派特徵。

三、經學語境下的隱喻體系
"馬佚"之喻在漢代經說中別有深意。【詩經·小雅·節南山】毛傳釋"駕彼四牡,四牡項領"為"馬勞則領強",鄭玄箋雲"喻大臣苦煩苛之政"。顏淵所謂"鳥窮則啄,獸窮則攫",實本【荀子·哀公】而暗合【禮記·檀弓】"苛政猛於虎"之旨。這種以物性喻政理的表述方式,正是齊詩"四始五際"說的具體實踐。

要之,此章通過"御馬-治國"的意象轉換,構建起"仁政-暴政"的二元對立。顏淵之智在於見微知著,晏嬰之勇在於守節不移,二者共同詮釋了西漢今文經學"通經致用"的核心精神。韓嬰以此警示為政者:若如東野畢之"窮馬力",終將蹈崔慶之覆轍,此即【韓詩外傳】作為"外傳"體特有的諷諫藝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