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6|回覆: 3

[儒家學說] 陸景【典語】卷1重爵詩解制爵詔德誡以威罰勸以黜陟聖帝明王重器與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4 15: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景【典語】卷1重爵詩解制爵詔德誡以威罰勸以黜陟聖帝明王重器與名
題文詩:
爵祿賞罰,人主威柄,帝王之所,以為.
故爵祿也,不可不重,重之則,居之者貴,
輕之則其,處之者賤,居之者貴,君子慕義;
取之者賤,小人覬覦,君子慕義,治道之兆,
小人覬覦,亂政之漸.聖人,寶曰,
以守位.故先王,重於爵位,慎於官人,
制爵必俟,有德班祿,必施有功,見其爵,
者昭其德,聞其祿知,其功然猶,誡以威罰,
勸以黜陟,顯以錫命,耀以車服,故朝無,
曠官之譏,士無尸祿,素餐之責.黜陟幽明.
夫無功而,受祿君子,猶不可也,況小人乎?
孔子所以,恥稟丘封,而惡季氏,之富故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苟得其志,執鞭可為,苟非其道,卿相猶避.
明君不可,以虛授人,人臣亦不,可以苟受.
天工,人其代之.聖帝明王,重器與名,
尤慎官人.周褒申伯,吉甫著誦.父失職,
詩人作刺.王商為宰,單于震畏.千秋登相,
匈奴輕漢.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
官得其人,方類相求,雖在下位,士以為榮.
俗以貨成,位失其守,雖則三公,士以為辱.
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王許並立,班伯恥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之必義,非義不受;
聖主愛才,爵之有道,爵必德義,非德不授.

作者簡介

陸景(公元253年一公元281年)字士仁,吳郡吳縣體亭(今上海松江)人,吳偏將軍陸抗之子。陸晏之弟,陸機、陸玄、陸雲之兄。從小受祖母管教,潔身自好,勤奮苦學,博覽群書,精通文史,多有政治主張,並為公主賞識,官拜騎都尉,封毗陵侯。後任偏將軍,統帥父親的部分兵馬,在與西晉王潛交戰時被殺,年三十一歲。陸景讀書萬卷,敢於發表政見,陸景著書數十篇,【隋書. 經籍志注】有陸景-卷,傳於世。
重爵
題解
此篇論述了君主要重視爵祿、封賞,以便讓國家的官吏都能恪盡職守。但重封賞的同時也要重視刑法,所謂『至賞不費,至罰不濫』,必須保持法律的公平、正義。還告誡君主一定要慎重的封官賜爵,將官職給予合宜之人。
【原文】
爵祿賞罰,人主之威柄[195] ,帝王之所以為尊者也。故爵祿不可不重,重之則居之者貴,輕之則處之者賤,居之者貴則君子慕義,取之者賤則小人覬覦[196] ,君子慕義,治[197]道之兆[198] ,小人覬覦,亂政[199] 之漸[200] 也。【易】[201] 日:『聖人之大寶日位。何以守位[202] ?曰人(人作仁)。』故先王重於爵位,慎於官人,制爵必俟[203] 有德,班祿[204] 必施有功,是以見其爵者昭其德,聞其祿者知其功。然猶誡以威罰[205] ,勸以黜陟[206] ,顯以錫命[207] ,耀[208]以車服[209] ,故朝無曠官[210] 之譏,士無尸祿[211] 之責矣。
【注釋】
[195] 威柄:威權,權力。
[196] 覬覦:覬,希望得到。覦,非分的希望。
[197] 治:安定。如『治世』指太平之世,相對於『亂世』而言。
[198] 兆:預示:顯現。
[206]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
[207]錫命:天子有所賜予的詔命。
[208]耀:顯揚,顯示出來;誇耀,炫耀;耀武揚威。
[209]車服:車與禮服。【書. 舜典】:『敷奏以言, 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孔傳:『功成則賜 車服以表顯其能用。
[210] 曠官:空居官位。指不稱職。
[211] 屍位:指佔着職位卻不做事。
【譯文】
官爵、俸祿和賞罰,是君主的威權,也是君王之所以為尊的原因。所以對於官爵俸祿不可不重視。爵祿豐厚,就能體現居其位者身份的尊貴。君王輕視它,往往選出不合格的人享其祿。居其位的人品德高,就會激勵君子崇尚道義;享其祿的人品德低,就會惹得小人生出非分之想。君子崇尚道義,是國家治理的先兆;小人產生非分想法,是破壞政治的開始。【易經】說:『聖人最寶貴的是爵位, 怎樣保守爵位,則在於仁愛的美德。』所以先王重視爵位,謹慎任免。對有德之人才賞賜爵位,對有功之人頒發俸祿。這樣一來,他的爵位高低顯示了他德行的高低,他的俸祿多少就代表他功勞的大小。即使如此,仍然設置刑罰進行懲戒,用降職貶官的方式進行勸戒,用天子的誥命讓他顯達,用車子和朝服使他顯耀。因而朝廷沒有虛設官位而被譏諷,士大夫也不會因空拿俸祿而受到指責。

【原文】
夫無功而受祿,君子猶不可,況小人乎?孔子所以恥稟丘之封[212] ,而惡季氏[213] 之富也。故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苟[214] 得其志,執鞭可為,苟非其道,卿相[215] 猶避。明君不可以虛授[216] ,人臣亦不可以苟[217] 受也。【書】[218] 日:『天工[219] 人其代之。』是以聖帝明王,重器[220] 與名,尤慎官人。故周褒申伯[221] ,吉甫[222] 著誦。祈父[223] 失職,詩人作刺。王商[224] 為宰,單于震畏。千秋[225]登相,匈奴輕漢。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官得其人,方類相求,雖在下位,士以為榮也。俗以貨成,位失其守,雖則三公[226],士以為辱也。故王陽[227] 在位,貢公[228] 彈冠,王許並立,班伯恥之[229]
【注釋】
[212] 稟丘之封: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稟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日:『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只稟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221]申伯: 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
[222] 吉甫:尹吉甫(生卒年不詳),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峯鎮)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據說是【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軍事家、詩人、哲學家。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223]祈父:典出【詩經●小雅●祈父】。【祈父】 是周王朝的王都衛士(相當於後代的御林軍)抒發內心不滿情緒的詩。【毛詩序】 說:『【祈父】,刺宣王也。』鄭箋補充說:『 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
[224]王商:指西漢涿郡廣望王商,今河北博野西北人。少為太子中庶子,父死嗣侯位,為諸曹侍中中郎將。元帝時,官右將軍,定陶共王愛幸,帝欲以為嗣,他以外戚護佑太子。
[225]千秋:指田千秋,即是車千秋。西漢人。戰國時田齊後裔,其先人於漢初徙居長陵( 今陝西咸陽東北)。原為高寢郎,供奉高祖陵寢。戾太子因江充讒害而死,他上書訴冤,武帝感悟,擢用為大鴻臚,數月後任丞相,封富民侯。
[226]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漢書. 百官公卿表】:『太師、 太傅、太保,是為三公』。
[227] 王陽:即王吉(?一公元前48年),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今屬溫泉鎮)人,官至博士諫大夫。
[228]貢公:即是貢禹。王吉的好友。有成語『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比喻好朋友進退相隨,取捨- -致。 也指一人得官,同類相慶。出自【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取捨同也。』
[229]王許並立,班伯恥之:班伯於漢朝宣帝年間( 公元前55年)出生在樓煩。班伯最初拜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師丹為師,學習古詩,有成以後,受大將軍王鳳的推薦做勸學(作為朝廷的侍讀)。不久遷奉車都尉。【漢書】 日:『班伯為侍
中,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挎之間,非其好也。』班伯出入與王氏(王太后)、許氏(許皇后)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絝之間,並非班伯的喜愛。
【譯文】
無功得祿,君子都沒有資格,何況對於小人呢?所以孔子為稟丘的封賜感到羞恥,鄙視季孫氏的富有。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想求得的,但不能通過道義求得,寧可不要。』假如符合心中的道義,就是為人執鞭趕車也可以做。假如不符合道義,就是給予卿相的高位也要拒絕。君主賢明,就不會把封賞給才德不夠的人,臣下賢明,就不會無功而隨便接受賞賜。【尚書】說:『 上天的職司由人(君主)代替執行。』所以聖明的君主,很重視禮器和名譽,對分封官員就更慎重了。所以周朝褒獎申伯時,尹吉甫就作詩讚頌;祈父失職時,詩人就作詩諷刺;王商做了 宰相,單于就害怕;田千秋做了宰相,匈奴就小看漢朝。這些都說明,任命官員,賞賜爵位,都要慎之又慎。任命了稱職的官員,大家都會向他看齊,即使官位不高,士人也會以這個官位為榮。用賄賂的方法取得官位,官職就失去本來的意義,即使是位極三公,人們也會以此為恥。所以王陽在位時,貢公彈冠祝賀;與王太后和許皇后的子弟為伍時,班伯就感到恥辱。
熊委 發表於 2025-7-5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景【典語】"重爵"章義疏
(按:此篇當為三國吳陸景【典語】佚文,嚴可均【全三國文】輯錄其殘篇。今就"爵祿賞罰"之論,申發經義,以明聖王治道。)

一、爵祿為威柄之樞
【典語】開宗明義:"爵祿賞罰,人主威柄",此實本【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之旨。考【周禮·天官】"八柄馭群臣",爵祿居其首,足見名器之重。陸氏謂"重之則居之者貴,輕之則處之者賤",正與【荀子·富國】"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相呼應。昔漢文帝賜鄧通銅山,而景帝奪之餓死,足證爵祿輕重系乎君道隆替。

二、名器與德威相濟
"制爵詔德,誡以威罰"二語,深得【春秋】褒貶之義。【白虎通·爵篇】云:"爵者,盡也,所以盡人才也。"然【典語】特申"勸以黜陟"者,蓋本【論語】"舉直錯諸枉"之教。管仲"爵不逾德"之諫(見【管子·立政】),與陸景"君子慕義"之說,皆強調名器必與德行相副。若齊桓公賜胙於晉文,而楚子問鼎,輕重之間,治亂判焉。

三、歷史鏡鑒與治道
陸氏以"小人覬覦"為戒,實暗用【易·繫辭】"負且乘,致寇至"之象。觀漢末賣官鬻爵,崔烈銅臭貽譏(【後漢書·崔寔傳】);而蜀漢諸葛亮"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終使南夷畏威。故【典語】"治道之兆"一語,可參【禮記·緇衣】"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之訓,明爵祿乃風化之源。

結語
陸景此篇雖殘,然熔鑄經史,直承荀、董之緒。其要義在"重器與名"四字:器者,【左傳】"唯器與名不可假人";名者,【論語】"必也正名乎"。後世如唐太宗"勛賢寄重"(【貞觀政要】)、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皆暗合陸氏之旨。今讀其文,猶見三國儒者以爵祿為綱維、以賞罰為勸懲之深心,足資為政者鏡鑒。

(全文計789字,依【文心雕龍·銘箴】"義典則弘"之體,謹疏大義。)
姚改 發表於 2025-7-6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景【典語】"重爵"章義疏

陸景【典語】首卷論"重爵"之旨,實承【周禮】"爵以馭貴"、【尚書】"爵罔及惡德"之傳統,闡發爵祿制度為君道綱紀的核心要義。其文雖簡,然以"制爵詔德,誡以威罰,勸以黜陟"十二字,已盡顯三代以降明君御世之樞機。今試析其理,以彰聖王治道之精微。

一、爵祿者,名器之重也
陸氏開篇即言"爵祿賞罰,人主威柄",此直指【管子·明法解】"威柄在下,則主制於臣"之誡。考【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可知爵祿非徒秩俸之謂,實為"君子所以章信"(【國語·周語】)的禮法象徵。故"重之則居之者貴"者,非謂權位之尊,乃強調【禮記·王制】"爵人於朝,與眾共之"的公示性,使受爵者"貴"在德配其位。昔漢文帝欲拜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諫"恐天下隨風而靡",正是此理。

二、黜陟之衡,在德威並濟
"制爵詔德"與"誡以威罰"對舉,暗合【尚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之精義。陸景特標"聖帝明王重器與名",實指【荀子·君道】"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的考核體系。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武帝創"刺史六條問事",以"強宗豪右田宅逾制"為首察,即"威罰"與"黜陟"相濟之實踐。唐太宗【貞觀政要】論考課,謂"一善忘其百非"則爵輕,正可與此互證。

三、慕義與覬覦:爵祿的倫理張力
文中"君子慕義,小人覬覦"之辨,源自【論語·裏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的二元結構。然陸景更深層地揭示制度設計對人性之導引:當爵祿與德行掛鈎(【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則"治道之兆"顯;若如【韓非子·五蠹】所斥"斬首者賜爵一級,欲官者為五十石之官",必致"小人"趨利壞法。故【典語】之"重",重在建立如【周禮·大司馬】"進賢興功"的剛性標準。

要之,陸景此篇實為漢魏之際名法思想與儒家禮制融合之典型。其以"重爵"為表,以"正名"為裏,既承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之訓,又暗含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務實精神。今日觀之,猶可為現代組織管理中激勵與約束機制之古鑒。學者若能參以【通典·選舉典】歷代爵制沿革,則更見其歷史穿透力矣。
沙坡 發表於 2025-8-24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典語·重爵】析義:爵祿之重與治道之本

陸景【典語】首卷論『重爵』,開宗明義指出:『爵祿賞罰,人主威柄,帝王之所以為尊也。』此語直指權力核心——爵祿不僅是物質賞賜,更是君主統御天下的權柄象徵。其深層意涵需從三代典制與儒家治道中探析。

一、爵以顯德,祿以酬功
聖王制爵,非為私恩,實為『詔德』。【周禮】九儀之命,【王制】五等之爵,皆以德行為本。陸景強調『重之則居之者貴』,意在使爵位成為道德標杆:居爵者必為君子,君子慕義而行,則天下向治。若輕爵濫賞,使小人得位,則覬覦之徒生,禮法之序崩。故【白虎通】云:『爵所以位尊德,祿所以養賢能。』此乃三代王制之精義。

二、威罰與黜陟:動態平衡之道
陸景言『誡以威罰,勸以黜陟』,揭示爵祿制度需與考核機制相輔相成。漢代考課以『殿最』定陟罰,唐代考功簿明記善惡,皆本於此。爵祿非永固之特權,而需依德行政績動態調整——賢者陟之,不肖者黜之,方合【尚書】『三載考績,黜陟幽明』之古訓。

三、重器與名:禮治精神之體現
『聖帝明王重器與名』一語,源自【左傳】『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器指車服禮器,名即爵號秩位,二者構成禮制之外顯。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爵名之重,實關涉統治合法性。陸景此論,實承先秦儒家『正名』思想,強調名器不可輕授,方能維護等級秩序與政治權威。

結語:
陸景【重爵】篇雖佚文殘卷,然其綱目清晰,融匯儒法兩家治術。既主張以爵祿彰德勸賢,又強調以黜陟威罰動態調控,最終指向『君子慕義,治道之兆』的理想秩序。此種制度設計,不僅為古代帝王南面之術,亦對當代組織管理中的激勵與監督機制具有啟示意義——權責需相稱,賞罰必分明,方能致治長久。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