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8|回覆: 3

[農家] 【王禎農書】百穀譜4蔬屬詩解3菌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8 22: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百穀譜4蔬屬詩解3菌子
題文詩:菌子說文,蕈也;爾雅:中馗菌也;
率皆朽株,濕氣蒸浥,而生中原,呼菌磨菇,
為莪;又謂天花,桑樹上生,者呼桑莪,
素食最佳;南北異名,其用則一.江南山中,
松下生者,名為松滑,誠齋雲;傘不如笠,
勝笠.愈嫩愈美,風味過於,他蕈又有,
紫蕈白蕈,二種尤佳;朱文公詩:雲誰將紫,
芝苗種此,槎上土便,學商山翁,風餐謝羜;
言紫蕈美.又詩云聞,說閬風苑,瓊田玉芝,
不收雲露,烹詎相宜;言白蕈美.深山,
多有之菌,之種不一.名亦如之,野蕈,
赤菰黃耳,皆可食然,辨之不精,多能毒人,
雖甘無益,不復具載.種菌,四時類要,
雲三月種,菌子取爛,楮木及葉,於地埋之,
常以泔澆,灌之三兩,日即生也;有一;
畦中下爛,糞取楮可,長六七寸,截斷槌碎,
如種菜法,勻布土蓋,日澆潤之,令長,
隨生隨食,可供常饌.今山中種,香蕈,
此法但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
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覆壓,經年樹朽,
以蕈碎銼,勻布坎內,以蒿葉及,土覆之時,
用泔澆灌,越數時以,槌棒擊樹,謂之驚蕈.
雨雪之餘,天氣蒸暖,則蕈生矣.雖逾年而,
獲利然而,利則甚博,采訖遺種,在內來歲,
仍發,相地之宜,易歲代種.新采趁生,
煮食香美,曝干則為,干香蕈也,而今深山,
窮谷之民,以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遺其利.
【原文】
菌子  菌子說文:『蕈也』;爾雅:『中馗』;率皆朽株濕氣蒸浥而生中原呼菌為磨菇又為莪又一種謂之天花桑樹上生者呼為桑莪施之素食最佳雖南北異名而其用則一今江南山中松下生者名為松滑誠齋雲:『傘不如笠釘勝笠』。蓋愈嫩愈美風味過於他蕈又有紫蕈白蕈二種尤佳朱文公詩云:『誰將紫芝苗種此槎上土便學商山翁風餐謝肥羜』;言紫蕈之美也又詩云:『聞說閬風苑瓊田產玉芝不收雲露表詎相宜』;此言白蕈之美也深山中多有之菌之種不一名亦如之野蕈如赤菰黃耳皆可食然辨之不精多能毒人雖甘無益也不復具載
種菌法四時類要:『三月種菌子取爛楮木及葉於地埋之常以泔澆灌之三兩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爛糞取楮可長六七寸截斷槌碎如種菜法勻布土蓋日澆潤之令長濕隨生隨食可供常饌
今山中種香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樹】,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覆壓之,經年樹朽,以蕈碎銼勻布坎內以蒿葉及土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時則以槌棒擊樹,謂之驚蕈雨雪之餘天氣蒸暖則蕈生矣雖逾年而獲利利則甚博采訖遺種在內來歲仍發復相地之宜易歲代種新采趁生煮食香美曝干則為干香蕈今深山窮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遺其利也
【注釋】
:xun傘菌一類的植物。無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
zhu出生五個月的小羊。泛指小羊。

【譯文】菌子
菡子,【說文)說:『是[地]覃。』【爾雅】說:『中道,是菌』大都是枯朽樹木濕熱蒸郁所產生。中原地方管菌叫蘑菇,又叫莪;又一種叫做天花。桑樹上生的叫做桑莪,用在素食中最好。現在江南山中松樹下生長的,叫做松滑。雖然南北名稱不同,它們的用途是一樣的。楊誠齋說:『像傘的不如像斗笠的,像釘子的又勝過斗笠的。』因為松滑越嫩越美,風味勝過其他菌子。又有紫菌、白菌二種,尤其美好。朱文公的詩說:『誰人拿這紫芝苗,種在這根茬上。便學那商山老翁,野餐謝絕了羔羊。』這是說紫覃的佳美。又詩說:『聽說風有仙苑,肥田裏產玉芝。要不是雲端滋潤着露水,燒煮哪能相宜?』①這是說白卑的佳美。深山裏面多有野生。菌子的種類不一,名目也不一。野覃例如赤菰、黃耳,都可以吃。但如果分辨不清,往往會毒人,雖然好吃,沒有益處。這裏不再多舉。
種菌的方法:【四時類要】說:三月,種菌子:拿爛楮木(2)和楮葉,埋在地下,經常用米泔水澆灌,兩三天便長出。又一種方法:畦裏面施入腐熟糞肥,拿六七寸長的楮木段,把它截斷,槌成碎屑,像種菜的方法,均勻撒在畦中,蓋上土。每天澆水,使經常濕潤。一邊長出一邊吃,可供日常菜饌。
現今山裏人種香顰,也像上面的方法。只是在山林的背陰地;選擇所宜的樹木,楓楮、栲等樹③。把它砍倒,用斧頭斫碎樹面,形成一個凹坎,拿泥土壓在上面。經年之後,樹木枯朽,拿來剁碎,均勻地撒布在凹坎裏,用蒿葉和泥土覆蓋在上面。時常用米泔水澆灌。過幾個時辰,便用槌棒敲擊樹身,叫做『驚』。經受雨露滋潤之後,加上天氣蒸熱,覃便長出來了。雖然逾年後才能獲利,但利益很豐厚。當年採摘完畢,遺留草種在坎裏面,來年仍能迸發生長。然後再選地段所宜,越歲砍樹更種。
菌子新采來時,趁鮮煮食,口味香美,曬乾了便是於香覃。現在深山窮谷的民戶,以種草代耕種,似乎是上天特意產生這物品,讓他們獲利的。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6-26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菌子條疏證

【王禎農書】"百穀譜·蔬屬"所載菌子條,雖僅百餘言,然其考名實、辨物性、紀風土,深合傳統博物之學要義。今試為疏解如次:

一、名物考源
"菌子"之名,首見於【說文】"地蕈也"之說,此乃以生長環境為訓。【爾雅】稱"中馗菌",郭璞注"地蕦似蓋",皆狀其形貌特徵。王禎所記中原稱"蘑菇"、江南呼"莪",實為方言殊稱。【本草綱目】載"菌從囷,象其叢生之狀",可互為參證。至若"天花"之名,當取義於其傘蓋紋理如雕鏤,陶弘景【名醫別錄】已有"五色雲氣"之喻。桑莪特指桑木所生,此與【齊民要術】"木耳菰菜"條記桑耳為同一命名邏輯。

二、生態特性
"朽株濕氣蒸浥而生"八字,實括菌類生長要訣。此說本於【淮南子】"千歲苓芝,下與腐草俱生"之理。考宋代陳仁玉【菌譜】詳載"蕈生於木者曰木蕈,生於地者曰地蕈",王氏所述正與之暗合。所謂"濕氣蒸浥",實指菌絲體需特定溫濕度條件,此與現代微生物學所述"子實體形成需85%以上濕度"暗合。

三、飲食價值
"素食最佳"之評,當置於古代素食文化背景下理解。【山家清供】載"天花麻菇"作羹尤勝肉食,恰可印證。值得注意的是,王禎特標桑莪為佳品,此與今人推崇桑黃菌保健價值頗有相通處。然【菌譜】亦警示"夜有光者有毒",可見古人認知之辯證。

四、農學意義
此條雖簡,卻體現傳統農書"詳北略南"之特點。所述"南北異名,其用則一",實開比較農法之先聲。元代【農桑輯要】補記"菌種法",恰可視為對此條目的發展。王禎以中原視角記錄江南物產,正反映元代大一統背景下農業知識的交融。

要之,此條短文涵攝名物訓詁、生態觀察、飲食養生三重維度,堪稱傳統博物學之典範。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菌類知識,更在於展現古代農學家"觀物取象"的思維範式。後世【廣群芳譜】等書對菌類的記載,皆可溯源於此。
子彧 發表於 2025-7-4 06:59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菌子條疏證

【王禎農書】"百穀譜·蔬屬"所載菌子條,雖僅百餘言,然其考名物、辨品類、紀風土,實承【說文】【爾雅】之緒,啟後世菌類研究之端。今就文本要義,分疏如次:

一、名物考源
"菌子"之名,首見於【說文】"地蕈也"之說,此乃以生長環境為訓。【爾雅】"中馗菌"之載,郭璞注謂"地蕈似蓋",正與今之傘菌科特徵相合。王氏兼采二說,復記中原"蘑菇""莪"及"天花"諸俗稱,尤以"桑莪"特指桑樹所生者,暗合現代真菌分類學中"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之特徵。此等名實之辨,足見古人觀察之精審。

二、生態認知
"朽株濕氣蒸浥而生"八字,道盡菌類生長要義。朽木為基質,濕氣為條件,蒸浥(濕熱交蒸)狀其微環境,與今知木腐菌需20-28℃、濕度70%以上之生長參數若合符節。更言"江南山中松木生者",已觸及菌類與特定樹種之共生關係,較之西方林奈時代對菌根現象的記載早四百餘年。

三、飲食文化
"素食最佳"之評,折射宋元時期蔬食養生觀念。陶谷【清異錄】載"天花饆饠"為唐代御膳,而王氏特標"桑莪"為佳品,適可印證李時珍【本草綱目】"桑耳甘平無毒"之說。至若南北異名而用則一,更見菌子早成跨地域飲食符號,此與陸羽【茶經】"啜苦咽甘"之論,同為中華飲食文化統一性之明證。

四、農學價值
王氏列菌子入"百穀譜",實開人工栽培之先聲。考【雙槐歲鈔】載明代已用"蒸馬糞"法培植蘑菇,而【王禎農書】此條雖未言栽培術,然既辨生長環境,又別優劣品種,已為後世"菌政"(段玉裁語)奠定基礎。其以農書載蕈菌,較之法國1707年【鄉村新園丁】首記蘑菇栽培法,尤顯超前。

要之,此節文字雖簡,然名物、生態、飲食、農用四端俱備,非徒為食譜之資,實乃傳統博物學之典範。後之讀者,當於字裏行間見古人格物之精微,方不負王氏"勸農"之深意焉。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8-24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蔬屬篇析解:菌子考

【王禎農書】作為元代農學集大成之作,其【百穀譜】系統梳理作物栽培與利用,蔬屬篇尤見古人食蔬智慧。今就『菌子』一節,試作專業考釋。

一、名源考辨
據【說文解字】釋:『菌,地蕈也』,謂其生於土地,屬蕈類。【爾雅·釋草】更詳:『中馗,菌』,郭璞注『地蕈似蓋』,言其形態。此類命名皆本於形貌特徵與生長環境。中原稱『蘑菇』或『莪』,江南山中則稱『蕈』,實為同物異名之例,反映地域語言差異而認知統一。

二、生發機理
王禎指出菌子『率皆朽株,濕氣蒸浥而生』,精準概括其生態條件。菌類依腐木或土壤有機質,借濕熱氣候萌發,暗合現代微生物學中『腐生真菌』生長原理。古人雖無顯微之技,然通過觀察總結出『濕熱相激而成蕈』的自然規律,體現經驗農學的科學性。

三、品類與食效
文獻特舉『桑莪』(桑樹所生之菌)為佳品,稱『素食最勝』。此即今所謂桑黃或樹舌,古人已識其味美性珍。另載『天花蕈』為山珍上品,北宋【菌譜】亦贊其『肌理玉潔,芳薌韻味』。可見元代以前,菌類鑑別與品味已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四、農學價值
王禎將菌子納入【百穀譜】,意義非凡:其一,突破『五穀』傳統,擴展食物資源範疇;其二,記錄人工培育雛形——『舊稇稈浸煮,埋肥土中,經雨生蕈』,堪稱古代食用菌栽培技術的重要文獻證據,較歐洲早數百年。

結語
【菌子】篇雖簡,卻融匯名物考據、生態觀察、食養認知與農技實踐,折射出中國古代農學『格物致用』的精神。其以自然之道解育菌之法,以方言異名證物種同一,既承漢儒訓詁遺風,又開後世菌類研究之先河,誠為中華農學遺產之瑰寶。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