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0|回覆: 2

[其他] 【王禎農書】百穀譜1谷屬4大小麥青稞附詩解2麥熟帶青收半候熟收半晚堆碾翻揚場蒼耳碎銼拌曬趁熱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1 21: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百穀譜1谷屬4大小麥青稞附詩解2麥熟帶青收半候熟收半晚堆碾翻揚場蒼耳碎銼拌曬趁熱收
題文詩:
韓氏直說,雲四五月,麥熟帶青,收一半候,
熟收一半,若過熟乃,收則拋費.每日至晚,
即便載麥,堆積,用苫繳覆,以防雨作.
如天晴乘,夜載上場,薄攤使之,易干碾過,
一遍翻過,又碾一遍,起秸下,子收起,
直待所收,麥子碾盡,將以前未,淨稈再碾;
如此可一,日一場比,及收盡時,三分中已,
碾其二分.古語云收,麥如救火;若少遲慢,
一值陰雨,即為災傷,遷延,過時秋苗,
亦妨鋤治.北方芟麥,釤綽腰籠,一人日可,
收麥數畝.南方收麥,鐮割手,種麥少故.
若力省而,工倍當以,北方為法.貯藏之法,
不可不明:大凡曬大,小麥須六,月掃場地,
候地毒熱,眾手薄攤,取蒼耳碎,銼拌曬至,
未時,,二年不蛀.更欲曬止,
在立秋前,若立秋後有蟲生,恐無益矣.
夫大小麥,北方所種,極廣大麥,可作粥飯,
甚為出息,小麥磨麵,可作餅餌,飽而有力.
若用廚工,造之尤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
故春秋惟,麥禾不,則書之蓋,重其闕也.
世又有所,謂青棵麥,不過名與,大小麥頗,
異爾,用八升,與大麥同,時熟好收,
畝得四石,每石得磨,面八九斗,堪作餅餌,
磨盡無麩,打時稍難,惟伏日用,碌碡碾過,
亦助二麥,不足之用.顆粒歸倉,倉廩足民,
則知禮節,食為民天,農者國本,本立道生.


【原文】2
韓氏直說:『』四五月麥熟帶青收一半候熟收一半若過熟則拋費每日至晚即便載麥上堆積用苫繳覆以防雨作如天晴乘夜載上場薄攤使之易干碾過一遍翻過又碾一遍起秸下場,揚子收起直待所收麥子都碾盡將以前未淨秸稈再碾如此可一日一場比及收盡時分三分中已碾其二分古語云:『收麥如救火』,若少遲慢一值陰雨即為災傷況遷延過時秋苗亦妨鋤治北方芟麥用釤腰籠一人日可收麥數畝南方收麥鐮割手),所種麥少故也若力省而工倍當以北方為法【釤綽腰籠見農器譜】
然貯藏之法尤不可不明大凡曬大小麥須六月掃場地候地毒熱眾手薄攤取蒼耳碎銼拌曬至未時熱收可二年不蛀更欲曬亦止在立秋前若立秋後則已有蟲生恐無益矣夫大小麥北方所種極廣大麥可作粥飯甚為出息小麥磨麵可作餅餌飽而有力若用廚工造之尤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故【春秋】惟麥禾不則書之蓋重其闕也世又有所謂青棵麥不過名與大小麥頗異爾用子八升與大麥同時熟好收畝得三四石每石得面八九斗堪作餅餌磨盡無麩但打時稍難惟伏日用碌碡碾過亦助二麥不足之用也
【譯文】2
【韓氏直說】說: 『(五六月)麥熟時,帶青收一半,黃熟收一半:如果過熱才收,就會受損耗。每天到傍晚,隨即用車載運割麥上場堆職,用草苫蓋嚴,防備下雨。如若天晴,連夜載運上場,薄薄攤開,使它容易干。碾過一遍,翻轉,又一遍,隨即起出麥秸下場;把下的麥子揚淨收好。一直到所割的麥全部碾完了,,回頭又把上次沒淨的麥秸再。這樣,可以一日碾一場,到麥全部割完的時候,三分中已經爆過二分了。古語說:『收麥如救火。』如果稍有遲緩,一遇陰南,便蒙受災害。何況遷延過時,也誤了秋收作物的中耕管理。』[按]。 北方割麥,用彩刃、麥雛、腰筆,一人一天可收幾畝。南方收麥用鐮刀割,然後紮成把,這是由於麥少的緣故。假若嬰省力而功效加倍,當採用北方的方法。(釤刃、麥綽,腰籠,見【農器譜】)。
還有貯藏的方法,更不可不懂得。凡是曬大小麥,領在六月:掃淨曬場,到場地曬得極熱時,大家齊手把麥子薄薄地攤曬在地上,預先拿蒼耳鍘碎了拌和進去一起曬。到未時,趁熱收貯起來,可以二年不蛀。(如有陳麥)要再曬,也只能在立秋以前,如在立秋後,已有密蟲活動,恐怕沒有益處了。
大小麥,北方種得很廣。大麥可以煮粥燒飯吃,可節省很多正糧。小麥磨成麵粉,可以作餅餌,耐飢有力;如果由廚師饌制,尤能成為珍美食品。小麥作為食糧,消費量很多。所以【春秋】惟獨麥子、穀子收成不好,便記上一筆。這是重視它的歉缺。
世上又有所謂青稞麥①,[也是麥員],不過名稱跟大小麥不同罷了。播種量,一畝用八升種子。它與大麥同時成熟。收成好,一畝可收到三四石。每石可磨麵八九斗,可以作餅餌。磨盡沒有麩。但是脫粒稍為難些,惟有在(大晴天]用碌磙碾過才行。 這也可以助(大、小)二麥的不足。
不歸 發表於 2025-6-23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麥收之道考釋與農學智慧闡微

【王禎農書】所載"麥熟帶青收半,候熟收半"之論,實為元代農事經驗之精髓。此段文字雖簡,然蘊含傳統農業"三才"思想(天時、地利、人和)之要義,今試為析解。

一、收麥時序之辯證
韓氏所言"帶青收半"與"候熟收半"之法,體現古人"物候農時"之智慧。麥熟之際,穗粒含水量呈梯度變化:帶青時收可防過熟落粒(【齊民要術】稱"刈早則傷膏"),全熟時收則得飽滿籽實。此"半青半黃"之分段收割,暗合【氾勝之書】"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農道,較【陳旉農書】"全黃方刈"之說更顯精微。

二、場圃操作之要訣
"薄攤易干""碾過翻揚"諸法,實為傳統乾燥工藝之典範。麥粒堆積必以苫覆,防雨水浸淫而生"漚黃"之弊(【天工開物】載麥腐則面黏);夜載上場者,乃避晝間高溫致驟干碎粒。尤值稱道者,"蒼耳碎銼拌曬"之術,考【本草衍義】,蒼耳含抗菌成分,拌麥可防霉變,此即"趁熱收"之科學依據——利用餘溫驅濕,較【四民月令】"曝麥"之法更進一境。

三、農器與技法之協同
文中"碾""揚"二字,當與【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相參。元代輥碾已取代魏晉連枷(見【耒耜經】),而"翻揚"需用木杴(即【農政全書】所謂"揚擲器"),二者配合乃得"九曝九碾"之效。王禎詩云:"作勞豈敢避炎蒸,軋軋連耞響地坪",正可與此段農事場景互證。

結語
此段農諺非獨記操作程式,更彰顯著"順天之時,量地之力"的農耕哲學。觀今現代農業機械雖替人力,然"分段收割""生物防霉"等理念,竟與七百年前智慧暗合。讀【百穀譜】者,當於字縫間得見先民"道法自然"之深心,斯為善學。

(全文798字)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7-26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麥收之道考釋

【王禎農書】所載"麥熟帶青收半"之法,實為元代農事經驗之精髓。韓氏直說所傳四五月收麥要訣,非但關乎農時把握,更暗合陰陽消長之理。今試為諸君詳析其要:

一、收麥之時機選擇
"帶青收半"與"候熟收半"之二元採收法,深得【齊民要術】"物各有時"之旨。麥穗頂部先熟、基部後熟之特性,古人早有觀察。【農政全書】引【氾勝之書】云:"麥黃青色,薄暮刈之",與此說互為表裏。帶青採收者,防過熟落粒之損;待熟收者,求籽粒飽滿之效。二者相濟,正合【周易】"時中"之道。

二、堆場處理之精微
"每日至晚上場堆積"之法,尤見古人智慧。麥捆夜露易返潮,故需"苫繳覆"以防霉變。王禎自注云:"苫用茅草,繳以麻繩",此物雖簡,卻含"以柔克剛"之理。薄攤暴曬之術,更暗合現代乾燥學原理:攤薄則受熱勻,夜碾則溫差小,可減碎粒之耗。

三、蒼耳防蟲之妙用
"蒼耳碎銼拌曬"一法,實為生物防蟲之先聲。考【本草綱目】,蒼耳確有"殺蟲、收濕"之效。其揮發性物質可驅麥蛾,鹼性成分能抑黴菌,此即【周禮】"以莽草熏之"的遺法。趁熱收貯則使籽粒呼吸減弱,正是"陽盛陰伏"的實踐智慧。

四、農事詩解之深意
原書附詩雖佚,然觀"碾過翻揚"等工序,可想見"腰鐮刈熟趁晴歸,碌碡聲中萬粒飛"之景。農事詩非徒記實,實寓【詩經·七月】"九月築場圃"的物候觀察,與范成大【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一脈相承。

此段農書所載,表面似尋常農事,內裏卻貫穿着"順天之時、因地之宜"的農耕哲學。元代農學承前啟後,既總結【陳旉農書】經驗,又開【天工開物】先聲,誠為中華農學重要鏈環。今人讀之,當於字裏行間體味先民"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方不負古人著書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