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8|回覆: 2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詩解3真情無為非知非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9 2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詩解3真情無為非知非能
題文詩:
子列子曰:天無全功,聖無全能,物無全用.
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
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
何則如是?生覆,不能形載,形載,
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
不出所位.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
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皆隨所宜,
不出所位.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亦,
有形形者;有聲者亦,有聲聲者;有色者亦,
有色色者;有味者亦,有味味者.生之所生,
其雖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止;形之所形,
其雖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現;聲之所聲,
其雖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音;色之所色,
其雖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見;味之所味,
其雖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顯;皆無為職.
無為至道,至道無形,無形有情,真情所至,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
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
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膻能香.
無知無能,而無不知,而無不能,通無化有.
【原文】3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膻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譯文】3列子說:『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能力,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所以天的職責在於生長覆蓋,地的職責在於成形載物,聖人的職責在於教育感化,器物的職責在於適合人們使用。這樣看來,天有短缺之功,地有擅長之事,聖人有淤塞之時,器物有通達之用。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生長覆蓋的不能成形負載,成形負載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違背它的適當用途,事物適宜的功用已經確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所以天地的運行,不是陰便是陽;聖人的教訛,不是仁便是義;萬物的本質,不是柔便是剛;這些都是按照它所適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擔負的職責的。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產生的事物(有生命,就有使生命產生的物質);有有形狀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聲音的事物,有使有聲之物發出聲音的事物;有有顏色的事物,有使有色之物表現出顏色的事物;有有滋昧的事物,有使有味之物呈現出滋味的事物。有生死的事物所呈現出的生命死亡了,但使有生之物產生的事物卻沒有終止;有形狀的事物所呈現出的形狀成就了,但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卻沒有出現;有聲音的事物所呈現出的聲音已經被聽到了,但使有聲之物發聲的事物卻沒有發聲;有顏色的事物所呈現出的顏色顯明了,但使有色之物出色的事物卻沒有顯露;有滋味的事物所呈現出的滋味已經被嘗到了,但使有味之物出味的事物卻沒有呈現:這些都是'無」所做的事情。無使事物可以表現出陰的特性,也可以表現出陽的特性;可以表現出柔的特性,也可以表現出剛的特性;可以縮短,也可以延長;可以呈現圓的形狀,也可以呈現方的形狀;可以產生,也可以死亡;可以暑熱,也可以涼爽;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沉;可以發出宮聲,也可以發出商聲;可以呈現,也可以隱沒;可以表現出黑的顏色,也可以表現出黃的顏色;可以呈現出甜的滋味,也可以呈現出苦的滋味;可以發出膻的氣味,也可以發出香的氣味。它沒有知覺,沒有能力,卻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4-22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列子·天瑞】中"天職生覆"章的精微義理

【列子·天瑞】第三章所言"天無全功,聖無全能,物無全用"之論,實為道家思想中關於宇宙分職與萬物局限性的精要表述。此章以天地聖人萬物各司其職而又各有所限的辯證觀,揭示了道法自然的深層意蘊。

細究文本,"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四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宇宙秩序圖式。天以生生為德而覆育萬物,地以厚載為功而形具眾體,聖人以人文為務而化導群倫,萬物以適性為本而各得其所。此四者各守其分而不相逾越,恰如【莊子·天下篇】所言"道術將為天下裂"後之局面,體現了一種自然分工的宇宙觀。

"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的辯證表述,尤見道家智慧之圓融。天之高明不能兼地之博厚,聖人之智周不能窮物性之變通。這種相互限定的關係,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構成了宇宙的動態平衡。正如王弼注【老子】時指出:"形器之不足,反顯道用之無窮",萬物的局限性恰恰成就了整體的完滿。

文中"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的遞進式論述,揭示了道家"無為"思想的真諦。天地萬物各安其性而不妄為,方能成就大化流行。這種"非知非能"的狀態,非但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超越人為造作的自然智慧。郭象在【莊子注】中所謂"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正是對此種境界的詮釋。

此章最終指向的,是一種基於"真情"的宇宙觀。萬物各得其所宜,不是機械的分配,而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正如成玄英所言:"物任其性,事稱其能",這種看似"無為"的安排,實則是最高明的"無不為"。在當代語境下,這種思想啟示我們尊重事物的本然狀態,在承認局限性的前提下尋求和諧共生的可能。

【天瑞】此章雖簡,卻蘊含了道家關於宇宙秩序與人類定位的深刻思考。其價值不僅在於理論上的周密,更在於為身處紛繁世界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生存智慧。
chocoba 發表於 2025-7-24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非知非能"章義疏
【列子·天瑞】此章以"天無全功,聖無全能"破執顯真,其旨歸與【老子】"大制不割"、【莊子】"道通為一"相契,然表述更顯名理之精微。今試分三重疏解其義:

一、分職明用:天道人倫之序
列子以"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四句,構建天地人物各司其職的宇宙圖式。此說看似類【周易】"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實則暗藏根本差異:非謂天地有意志之"職分",乃指自然功用之顯現。郭象注【莊子】云"物各任性,乃正正也",正可發明此義——天以虛廓涵育為性,故顯"生覆"之功;地以厚德載物為質,故呈"形載"之能。聖人之教化,亦不過因任人性之本然,非強加造作。

二、短長相濟:破絕對之迷執
"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四句,實為對前文"無全"理念的辯證展開。此中深意有二:其一,否定形而上之全能主宰,如王弼釋【易】"神無方而易無體",天道亦在"不自生"中顯其用;其二,解構世俗對聖人的神化認知,與【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相呼應。所謂"否"(pǐ)者,非指道德缺失,乃言認知邊界,【莊子·天下】"不該不遍,一曲之士"即此義。

三、無為真機:非知非能之妙
末句"生覆者不能形載"之詰問,揭示道體運作的根本法則——"各得其所而不相為用"。此即【老子】"道法自然"的具象化表述:天以無為成其生,地以靜默全其載,二者"不相為而相因"(張湛注語)。聖人之教化,亦當如【周易】"感而遂通",非恃智巧強為。列子在此實際提出了一個深刻認識論命題:萬物的本真狀態("真情")恰恰顯現於對其"非知非能"的自覺中。

要之,此章通過天地聖人"分職-互限-相濟"的三層推演,最終指向"無為而化"的治道根本。其思想脈絡可視為對【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形上論證,亦為後世僧肇"物不遷論"埋下伏筆。讀者若能於此"不全"處見大道之全,方契列子立言之本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午時| 2025/8/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