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2|回覆: 2

[其他] 【六韜·武韜3文伐】詩解2重親大偷塞聽迷誘 題文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5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武韜3文伐】詩解2重親大偷塞聽迷誘
題文詩:
節之,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謀而利之,
利之必信,是謂重親,重親之積,必為我用,
有國而外,其地大敗;節之,尊之以名,
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
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節之,
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應事,如與同生.
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時及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塞之以道,閉敵君聽,人臣無不,
重貴與富,惡死與咎,陰示大尊,微輸重寶,
收其豪傑.內積甚厚,而外為乏.陰納智士,
使圖其計.納勇士,使高其氣.富貴甚足,
常有繁滋,徒黨已具,是謂塞之.有國而塞,
安能有國?十二,養其亂臣,以迷君心,
美女,淫聲惑之,遺良犬馬,勞之;
時與大勢,以誘,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察天察地,征見伐之.
原文
  八曰,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謀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謂重親,重親之積,必為我用,有國而外,其地大敗;九曰,尊之以名,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⑨;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應事,如與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時及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無不重貴與富,惡死與咎⑩,陰示大尊,而微輸重寶,收其豪傑。內積甚厚,而外為乏。陰納智士,使圖其計。納勇士,使高其氣。富貴甚足,而常有繁滋,徒黨已具,是謂塞之。有國而塞,安能有國?
  十二曰,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遺良犬馬以勞之,時與大勢以誘之,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注釋
  ⑨國乃大偷:國事懈怠以致廢弛。偷,苟且自安。
  ⑩咎(jiù):災禍,禍患。
譯文
    八是,用貴重的財寶賄賂敵國君主,進而乘機與他同謀別國,所圖謀的又對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後必然信任我們,這就密切了敵國與我的關係。關係越密切,敵國就必然會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國而被外國利用,最終必遭慘敗。
    九是,用煊赫的名號尊崇他,不讓他身臨危難,給他以勢傾天下的感覺,順從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先誇耀他的功績。再恭維他德比聖人,這樣他必然會狂妄自大而荒廢政事了。
  十是,對敵君要假意卑微屈從,這樣必然獲得他的信任人從而獲得他的內情。秉承他的意志順從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親密。獲得他的信任之後,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輕而易舉把它消滅。
    十一是,用各種方法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凡是臣民沒有不愛好富貴,厭惡死亡和災禍的。暗中許諾尊貴的官位,秘密贈送大量財寶,來收買敵國的英雄豪傑。自己國內積蓄充實,但外表卻裝作貧乏。暗中收納敵國的智謀之士。使他與自己圖謀大計;秘密結交敵國勇士,藉以提高我方士氣。要儘量滿足這些人取得富貴的欲望,並不斷使之滋長蔓延。這樣,敵國的豪傑、智士就轉而成為我的黨徒。這就叫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敵國君主雖然還擁有國家,但視聽己被閉塞,還怎麼能維持他的統治呢?
   十二是,扶植敵國的奸臣,以迷亂其君主的心智;進獻美女淫樂,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給良犬駿馬,使其沉溺犬馬聲色以疲憊身體;經常報以有利的形勢,以使他高枕無憂。然後觀察有利的時機,而與天下人共謀奪取他的國家。
  以上十二種方法正確運用之後,就可以採取軍事行動了。這就是所謂上察天時,下觀地利,等到各種有利的徵兆都已顯現時,就可以興兵討伐了。』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7-4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伐】"重親""大偷""塞聽"三策疏解
【六韜·武韜】所載文伐十二節,乃以非武之力弱敵之要術。今就第八、九、十節"重親""大偷""塞聽"三策,析其精微,明其理致。

第八節"重親"解
"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者,非徒貨財之饋,實為"以利為鈎"之術。【鬼谷子·謀篇】云:"因其情以制其術",此策之要,在使敵國權貴漸生親附之心。其施行次第有三:先以珍器結其歡,繼以共謀固其交,終以分利成其信。昔秦用張儀"連橫"之策,以商於之地六百裏餌楚懷王,正此道也。太公所謂"有國而外,其地大敗"者,謂執政者若內外勾結,則國土雖廣必潰,如楚失漢中而國勢遂衰,可為明鑑。

第九節"大偷"辨
"尊之以名,無難其身"者,乃"養驕"之術。【孫子兵法】言"卑而驕之",此則反用其道,以虛名崇之使其自墮。其妙處在於:外示尊崇如"微飾聖人",內縱其欲使國政弛廢。齊人饋魯以女樂,季桓子受之而孔子去,魯國由此浸微,即"國乃大偷"之驗。所謂"大偷",非謂竊物,乃指偷換其心志,使其君臣安於虛譽而忘實政,如【管子】所言"授有德則國安",反之則國將不國。

第十節"塞聽"詮
"下之必信,以得其情"者,乃"惑心"之法。此節承前"重親"而進,既得敵國信任,則"承意應事"以蔽其聰。其術有二端:一則厚結近臣使蔽主聽,如秦間郭開以害李牧;二則助長諂諛之風,使忠諫之路絕。【荀子·君道】云:"牆之外,目不見也",人主既失耳目之察,則雖有大患而不能知。昔紂王囚箕子、殺比干,終成"聾瞽之君",此即"塞聽"之效。

三策貫通論
此三節皆屬"陰翦"之謀:"重親"以移其忠,"大偷"以墮其志,"塞聽"以蔽其明,三者相濟,則敵國不戰而自潰。然太公著此,本為弔民伐罪之資,非為詭詐之端。學者當以【孟子】"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之義參之,明"文伐"之用,終在止戈興仁。若徒以權謀視之,則失聖賢述作之本懷矣。

(全文計798字)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1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武韜·文伐】第八至十節疏義

【六韜】所載文伐十二節,乃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乘韜略。今就第八至十節要義,析而論之:

第八節"重親"之法,乃以利為餌、因勢導之的連環計。【鬼谷子·謀篇】云:"因其勢以成之",此節正得其要。所謂"賂以重寶",非徒財物之贈,實為"投其所好"(【孫子·九地】)之術。先以利結其心,復以謀固其交,終使其為我所用。昔秦以商於之地誘楚絕齊,即此策之驗。然姜尚特申"有國而外"之戒,蓋指若國君親信敵國甚於己民,則國土雖廣必敗,此【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之反喻也。

第九節"大偷"之策,乃精神層面的釜底抽薪。【老子】"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辯證智慧,於此體現尤著。尊以虛名而損其實智,示以大勢而奪其主見,恰如【韓非子·說難】所言"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所謂"微飾聖人",實為以諂諛之辭使其驕矜自滿,終致國政懈怠(大偷)。齊人尊魯仲連為"東海高士"而使齊王疏於政事,即此類也。

第十節"塞聽"之術,堪稱信息戰之古法。【孫子·用間】強調"反間不可不厚",此節則進之以"養其亂臣"的具體操作。以美女惑其智,以厚賂結其黨,形成"主暗臣蔽"(【荀子·君道】)之勢。文中"苞苴"(賄賂)與"娛其樂"並舉,暗合【禮記·樂記】"亂世之音怨以怒"之誡。越王獻西施於吳,即此術之實踐。

三節遞進,構成完整的心理戰體系:由物質腐蝕(重親)至精神麻痹(大偷),終達認知操控(塞聽)。其核心在於【周易·繫辭】"曲成萬物而不遺"的迂迴之道。然姜尚之智尤在於警示:運用此術者,當以"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謨】)自警,慎防反噬。後世蘇秦"車裂而士不羞"、張儀"失寵而諸侯輕",皆昧於此理之禍也。

要之,文伐之術乃雙刃之劍,用之存乎一心。今人研習,當以【大學】"明明德"為本,方不致墮入權謀窠臼。若徒效其形而失其神,則恐"謀及子孫者不足謀一時"(【鹽鐵論·非鞅】)之譏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申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