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2|回覆: 2

[其他] 王充【論衡】卷38別通篇詩解2百家言猶海懷百川令人曉明道術明胸博古通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6 19: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論衡】卷38別通篇詩解2百家言猶海懷百川令人曉明道術明胸博古通今
題文詩:
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潢污,兼日不雨,
泥輒見者,無所通故,大川相間,小川相屬,
東流歸海,故海大也.海不通於,百川安得,
巨大之名?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流,
不謂之大,者是謂海,小於百川.夫海大於,
百川人皆,知之通者,明於不通,莫之能別.
潤下作咸,水之滋味.東海水咸,流廣大也;
西州鹽井,源泉深也.人或無井,而食或穿,
井不得泉,有鹽井之,利乎不與,賢聖通業,
望有高世,之名難哉!法令之家,不見以往,
判例行事,議罪不審.章句之生,不覽古今,
論事不實.以說,一經為足,何須博覽?
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
顏淵:博我以文.才智高者,能為博矣.
顏淵之曰,博者豈徒,一經?不博五經,
不博眾事,守信一學,不好廣觀,無溫故而,
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暗,其謂一經,
者其宜.開戶,之光日光,不能照幽,
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一經之說,猶日明也;
助以傳書,猶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曉明,
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故日,光照室內,
道術明胸.開戶,坐高堂上,眇升樓台,
窺四鄰廷,人之所願.閉戶幽坐,向冥冥內,
穿壙穴臥,造黃泉際,人之所惡.閉心塞意,
不高瞻覽,死人之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鴻儒真情,情通古今,博古通今,通古達今.

    【原文】

  38·3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潢污兼日不雨,泥輒見者(1),無所通也。是故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流歸海,故海大也。海不通於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不謂之大者,是謂海小於百川也。夫海大於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於不通,莫之能別也。潤下作咸,水之滋味也。東海水咸,流廣大也;西州鹽井,源泉深也。人或無井而食,或穿井不得泉,有鹽井之利乎?不與賢聖通業,望有高世之名,難哉!法令之家(2),不見行事(3),議罪不可審(4)。章句之生(5),不覽古今,論事不實。  【注釋】
  (1)見:同『現』。
  (2)法令之家:研究、解釋法律的人。這裏指司法官吏。
  (3)行:經歷。行事:經歷過的事情。這裏作以往的判例講。
  (4)可:疑衍文。下文『章句之生,不覽古今,論事不實』,文正相對,可證。
  (5)章句:參見34·6注(1)。章句之生:指只懂一家章句,不通古今的儒生。

  【譯文】
 大河遇旱而不涸,是由於很多幹流與它相通。淺水坑連日不下雨,泥土就會現出來,是由於沒有水流與它相通。所以大河互相隔着,有小河相互連結,一齊向東流去歸大海,因此大海廣闊。大海不與河流相通,怎麼會有大海的名稱呢?人胸懷各家的學說,就像大海擁有河流的流水一樣,如果不能認為這樣的人淵博,那就是認為大海比河流小了。大海比河流廣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通人比不通的人高明,卻沒有人能夠識別它。水向下浸潤就產生了鹹味,這是水有滋味的緣故。東海裏的水咸,是流水太多的緣故;四川一帶的鹽井,水源太深。人們有的沒有井鹽可吃,有的打井得不到鹽水,這樣能得到鹽井的好處嗎?不跟聖賢弄通學業,想在世上有崇高的名聲,困難啊!司法的官吏,不了解以往的判例,論罪就不可能恰當。只懂一家章句的儒生,不通古今,評論事情就不會符合實際情況。

  【原文】

  38·4或以說一經為是(1),何須博覽?夫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顏淵曰:『博我以文(2)。』才智高者,能為博矣。顏淵之曰博者,豈徒一經哉?我不能博五經(3),又不能博眾事,守信一學,不好廣觀,無溫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暗,其謂一經是者,其宜也。開戶內日之光(4),日光不能照幽,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夫一經之說,猶日明也;助以傳書,猶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曉明,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是故日光照室內,道術明胸中。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台(5),窺四鄰之廷(6),人之所願也。閉戶幽坐,向冥冥之內,穿壙穴臥(7),造黃泉之際(8),人之所惡也。夫閉心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注釋】
  (1)是:根據文意,疑是『足』形近而誤。下文『其謂一經是者』,『是』亦系『足』形近而誤。(2)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3)我: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內(nà納):通『納』。
  (5)眇:通『杪』,高。
  (6)廷:章錄楊校宋本作『庭』,可從。
  (7)壙(kuàng礦)穴:墓穴。
  (8)黃泉:地下泉水。這裏指埋葬死人的地下深處。

  【譯文】
有人以為能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為什麼需要博覽群書呢?孔子學派,要學習五經,五經都學習好了,就接近聖人的才能。顏淵說:『用文獻知識來豐富我。』才能智慧高的人,才能做到博覽古今。顏淵說『博』的意思,難道只指一種經書嗎?不能通曉五經,又不懂得民眾的事,只墨守和相信一家學派,不喜歡廣泛閱讀,沒有複習舊知識獲得新體會的聰明,並且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覽的愚昧,這樣的人認為只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那是理所當然的。開門讓陽光進屋,陽光不能照到陰暗的地方,就開個窗戶,以便幫助門使屋子更明亮。對一種經書的解說,就像太陽從門照亮屋子一樣;用傳書來幫助學習,就像有了窗戶一樣。各家的學說,能使人通曉道義明白事理,不只是開個窗,讓陽光照進屋可比。所以陽光照進屋內,就像道義學術照亮了胸中。打開門讓陽光進屋,坐在高大的堂屋裏,登上樓台的最高處,看周圍人家的庭院,這是人們所希望的。閉門靜坐,面向黑暗深處,挖個墓穴睡下,去到黃泉的深處,這是人們所厭惡的。閉塞視聽,思想僵化,不能高瞻遠矚博覽古今,那就是死人之類!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7-8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衡·別通篇】釋要:論海納百川與學貫百家的認知通衢

王充【論衡·別通篇】以川海喻學,闡發"通"之要義,其言"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也",實為認知論之精妙譬喻。本文試析其三層深意:

一、水系相通為海巨之本
篇中以水文系統喻知識結構:"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流歸海"揭示知識體系之有機性。孤立潢污(死水)"無所通故"則易涸,反觀江河因脈絡貫通,故能"兼日不雨而不枯"。此暗合【周易·繫辭】"往來不窮謂之通"之理,強調知識須具開放性與流動性。王充特舉"海不通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實指認知廣度與系統性的辯證關係——正如鄭玄注【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學術之"大"正在兼收並蓄。

二、百家之言如百川注海
"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流"之喻,承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的認知方法論。王充突破漢代經學門戶之見,主張如海納百川般融匯諸子:儒家之倫理、道家之宇宙觀、墨家之邏輯,皆當為"道術"之有機組成。其"曉明道術"非指機械堆砌,而是如【莊子·天下篇】所謂"道術將為天下裂"後之整合重構,使學者胸次"博古通今",達到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天地人為儒"的境界。

三、通變致用的實踐指向
篇中隱含認知目的論:知識貫通終須落於"明胸"。王充批判"拘儒"(【論衡·謝短】)之固守章句,主張如海川互動般動態求知。此與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異曲同工,強調認知之終極價值在於"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文心雕龍·神思】)。所謂"通今",尤重將古典智慧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恰如百川之活水終滋養沃野。

要之,王充以川海之喻建構起"疏-通-明"的認知鏈環,其說既承先秦"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思想傳統,又開後世"格物致知"(【大學】)的方法先聲。今日讀之,猶見其超越時代的學術視野——真正的智慧永遠在流動與交融中生生不息。
邱眉 發表於 2025-7-25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論衡·別通篇】釋義

王充【論衡·別通篇】以川海為喻,闡發學術兼容之道,其言曰:『大川旱而不枯者,多所疏也。』此謂江河雖逢旱季而不竭,蓋因眾流交匯、脈絡通達;反觀孤立潢污,旬日不雨則涸轍立見,以其閉塞無源。此理推之學問,則百家之言猶百川歸海,學者欲成其大,必先廣納眾流。

一、海納百川:學術之通與塞
『海不通於百川,安得巨大之名?』王充以海喻智,強調知識體系需開放包容。先秦諸子各擅勝場:儒家明人倫,道家究天道,墨家重實用,法家尚制度。若獨守一隅而拒他學,猶潢污自限,終致思想枯槁。漢初黃老之學、武帝獨尊儒術,皆因偏執而生流弊;至東漢學者如鄭玄、王充,兼采今古文經學與諸子,方成其博通。故【別通篇】之旨,正在破除門戶之見,倡『道術明而胸次廣』。

二、博古通今:為學之疏與壅
『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流。』王充所言之『通』,非徒記誦之博,乃指以理性統攝百家。其【論衡】駁讖緯、疾虛妄,卻亦取道家自然之義;雖崇孔子,亦批俗儒『守信師法,不知難問』。此即『疏』之真諦——學問需批判性融貫,如川河疏浚,終匯於海。反觀漢代章句之學,拘泥訓詁,如『兼日不雨,泥輒見者』,皆因『無所通故』,滯塞而失活力。

三、當代啟示:通識與專精之辨
王充之論,於今尤具深意。現代學術分科日細,學者易陷專業壁壘,恰如『小川不相屬』。然人工智能、生物倫理等前沿領域,皆需跨學科視野。所謂『通』,非謂泛覽而無主,實需以問題為綱,如百川東注,終歸『明道』之海。

結語
【別通篇】以自然喻人文,揭示學問生命力在於開放流通。王充云:『諸子尺書,文篇具在,可觀讀以正說。』此即呼籲後人:治學當如海納百川,既需博採眾長,更貴以理性疏瀹,方能成其淵深,達於『曉明道術』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