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8|回覆: 3

[道學研究] 【 文 子 】9下德詩解1太上養神養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6 20: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9下德詩解1太上養神養化
題文詩:
時有澆漓,人心日下,真情日假,至德日下.
真情古君,太上養神,神清意平,百節皆寧,
養生以本;末以養形,充其腹腸,供其嗜欲.
上世治本,化之以情,至情至正,氣正風清,
民讓處卑,利爭受少,力爭就勞,化上遷善,
不知所然;下世事末,利賞勸善,法正於上,
不敢為非,民服於下.聖人所貴,知亂所生,
順其善意,防其邪心,與民同道,真情利民,
民則可善,風俗可美.隨罪作刑,開其銳端,
縱放淫佚,施法刑隨,殘賊天下,奸不能禁.
法繁則亂,刑多則濫,亂則難奉,濫及無辜.
假法法文,法繁民惑,令出多門,不知所從.
真法法情,真情至簡,至簡至始,治於未萌,
真法知止,至止自止,能知所止,不治而治。
原文
下德
老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治國,太上養化,其次正法,民交讓爭處卑,財利爭受少,事力爭就勞,日化上而遷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上世養本,而下世事末。
譯文
老子說:治身,最好的方法是養護精神,其次是養護形體,神清意平,人體的肢節才能都得到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使身體肥胖,吃的既飽又好,滿足嗜欲,則是養生的末端。治國之道,最好的方法是以道德進行教化,使人民歸返於自然,其次是修正刑罰獎賞之法。人民相互謙讓而爭處卑下,財貨利益相互謙讓力爭少得,事情力役爭着去勞作,逐漸為人君所感化而變好,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這是治國的根本。以獎賞利益的方法勉勵向善,人民畏懼刑罰而不敢為非作歹,法令修正於人君,百姓服從於下,這是治國的末端。上世推舉治國的根本,而下世則專事治國的末端。
原文
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歲不一也。蓋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順其善意,防其邪心,與民同出一道,則民可善,風俗可美。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知亂之所生也。若開其銳端,而縱之放僻淫佚,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4-30 05:5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養神化俗本義疏證

【文子·下德】首章所言"太上養神"之旨,實為黃老道論之樞要,其義貫通形上形下,非僅養生之術,更關政教之本。今試析其理,以明上古治道之淵微。

一、養神為本:形神之辨與治道次第
"太上養神"者,以神為生之主宰。【淮南子·泰族訓】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正與此章相發明。神清則意平,意平則百節安寧,此乃"本立而道生"之理。後世澆漓,蓋因逐嗜欲而蔽天真,形骸雖充而神明日損。文子以"養神"為"古君"之道,實指上古聖王內修性命、外化天下之一體工夫,非獨個人修養,實為政教之根柢。

二、化民以情:上世治術的德性維度
"化之以情"一語,尤堪玩味。此處"情"非私慾之情,乃【禮記·禮運】"人情以為田"之本然真情。上古之民"讓處卑而爭受少",正因君心至正,感通天下,如【周易·咸卦】"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象。文子以"氣正風清"喻之,暗合【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醫理,揭示身心、家國同構之妙。

三、下德之衰:歷史退化論的黃老表達
章首"時有澆漓"之嘆,乃黃老學派典型的歷史觀。【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與此呼應,然文子更強調"真情日假"的內在機理。當治術徒恃法令形制("末以養形"),而失卻神化之功,則民趨利爭勞,終至"至德日下"。此說與【莊子·應帝王】"渾沌之死"寓言異曲同工,皆警示文明異化之危。

結語:養神化俗的當代啟示
文子此章以"神-形""本-末"二重結構,構建了黃老思想的政治形而上學。其"養神"之說,非謂蹈虛守寂,實指統治者當先正己心,以清明之氣導引民風。今日觀之,於個體可啟"精神內守"之養生智慧,於社會則暗合"風清氣正"之治理要義。讀【下德】者,當由此章悟入,方得見黃老之學貫通天人、賅攝治身治國之宏旨。

(全文798字)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6-30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養神化俗本義疏解

【文子·下德】首章所言"太上養神"之論,實為黃老道家"內聖外王"思想之樞要。今試析其義理,以明上古治道之本。

一、養神為本:形神之辨的治身要義
"太上養神"者,非謂棄形骸而不顧,乃【淮南子·精神訓】所謂"神清志平,百節皆寧"之境。道家以神為生之主宰,【黃帝內經】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文子更將養神推及治國——君主神明清朗,則百官各安其位,猶人身百節之諧和。此與【莊子·在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相通,皆強調精神內守為根本。至若"充腹腸供嗜欲"的形養,恰如【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之戒,乃未流之務。

二、化俗以情:上世治道的實踐邏輯
"化之以情"的治理智慧,體現黃老學派"因人情而治"的思想。【管子·牧民】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文子所述"民讓處卑""化上遷善"之效,正是以君主真情(至情至正)感召,使民風自然淳樸。此種"不令而自行"的教化,較之儒家禮法約束更近道家"無為而化"的本旨。司馬遷【史記】載"神農氏教而不誅"的太古之治,正可與此章互證。

三、澆漓世風的診治之道
針對"時世澆漓,真情日假"的衰微之象,文子提出返本之方:其一,君主當效法"古君"修養神明清靜(【老子】"致虛極,守靜篤");其二,治國須重感化而非強制,如【文子·精誠】云"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種"養神-化民"的雙重路徑,既承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之訓,又開【呂氏春秋】"精氣日新"學說之先聲。

要之,此章以"神-形""本-末"的辯證框架,揭示黃老道家"治身即治國"的深層邏輯。其價值不僅在於對戰國功利思潮的批判,更在於為動盪時世提供了一條由內聖通向外王的實踐路徑。今日讀之,於個體生命修養與社會治理,猶具鏡鑒意義。

(全文798字)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8-27 23:2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首章『太上養神』精義探微

【文子·下德】開篇所言『時有澆漓,人心日下,真情日假,至德日下』,實乃對世道變遷的深刻洞察。此語揭示禮崩樂壞之世,人心漸失本真,而聖人之治必以返璞歸真為要義。

『太上養神』之說,實為道家修養論之精髓。所謂『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非僅言養生之術,更寓治國之道。【淮南子·泰族訓】有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與此章互為表裏。養神之要,在於使精神清明,意念平和,則百節安寧,此乃把握生命之本。若徒『養形』——『充其腹腸,供其嗜欲』,則如【道德經】第十二章所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終將使人迷失本性。

上世治本之妙,在於『化之以情』。此『情』非私情妄念,乃天地之本真、人性之至誠。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言『道始於情』,正可與此相參證。以真情化民,則氣象正大,風俗清朗,民眾自然謙讓處下、不爭利、不避勞苦。此種『化上遷善』之效,非由強制,實乃德化自然之果,與【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喻異曲同工。

本章深意在於:治世必先治心,養生重在養神。唯有把握本真,使神清氣正,方能由內而外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此乃道家『無為而治』的精義所在——非真無為,而是通過修養根本,達到不言而化、不為而成的至高境界。

文子此論,上承老子守母存拙之智,下啟黃老治術之要,於今日修養身心、治理社會,仍具深遠啟示。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