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3|回覆: 1

[道家人物] 【亢倉子】【庚桑子】卷8【農道】詩解3失時稼約得時稼豐食之使人四衛變強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殃無疫興王務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26 09: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亢倉子】【庚桑子】卷8【農道】詩解3失時稼約得時稼豐食之使人四衛變強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殃無疫興王務農
題文詩:

得時之禾,長秱大穗,團粟薄糠,米飴而香,

舂之易而,食之也強.失時之禾,深芒小莖,

穗銳多秕,而青蘦零.得時黍穗,不芒以長,

團米寡糠.失時之黍,大本華莖,葉膏短穗.

得時之稻,莖葆長秱,穗如馬尾.失時之稻,

纖莖不滋,厚糠菑死.得時之麻,疏節色陽,

堅枲小本.失時之麻,蕃柯短莖,岸節葉蟲.

得時之菽,長莖短足,其莢二七,豆以為簇,

多枝數節,竟葉繁實,稱之也重,食之也息.

失時之菽,必長以蔓,浮葉虛本,疏節小莢.

得時之麥,長秱而頸,簇二七以,為行薄翼,

而醇色也,食之使人,肥且有力.失時之麥,

胕腫多病,弱苗莢穗.是故得時,之稼豐而,

失時稼約.庶谷盡宜,食之使人,四衛變強,

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無苛殃.善乎孔子,

之言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涼.溫涼時適,

人無疾疢,疫厲不行;疫厲不行,鹹得遂其,

天年故曰:谷者人之,天也是以,興王務農.

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

【原文】3
得時之禾,長秱而大穗,團粟而薄糠,米飴而香,舂之易而食之強。失時之禾,深芒而小莖,穗銳多秕而青蘦。得時之黍,穗不芒以長,團米而寡糠。失時之黍,大本華莖,葉膏短穗。得時之稻,莖葆長,秱穗如馬尾。失時之稻,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得時之麻,疏節而色陽,堅枲而小本。失時之麻,蕃柯短莖,岸節而葉蟲。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竟葉繁實,稱之重,食之息。失時之菽,必長以蔓,浮葉虛本疏節而小莢。得時之麥,長秱而頸族二七以為行,薄翼而醇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失時之麥,胕腫多病,弱苗而莢穗。是故得時之稼豐,失時之稼約。庶谷盡宜,從而食之,使人四衛變強,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無苛殃。善乎孔子之言,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涼。夫溫涼時適,則人無疾疢。人無疾疢,是疫厲不行。疫厲不行,鹹得遂其天年。故曰:谷者人之天。是以興王務農。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
【譯文】

:種的好的禾苗,莖長大穗,顆粒飽滿糟糠少,柔軟吃着香,舂麥容易而吃起來使人強壯。種的不好的禾苗,穗小多糠而青澀。

種的好的高粱,穗不鋒芒但是長大,顆粒抱團糟糠少,種的不好的高粱,根大莖白,葉子枯黃短穗。

種的好的大米,莖葆長,秱穗如馬尾。種的不好的大米,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

種的好的麻,疏節而色陽,堅枲而小本。種的不好的麻,蕃柯短莖,岸節而葉蟲。

種的好的黑豆,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竟葉繁實,稱之重,食之息。種的不好的黑豆,必長以蔓,浮葉虛本疏節而小莢。

種的好的小麥,長秱而頸族二七以為行,薄翼而醇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種的不好的小麥,胕腫多病,弱苗而莢穗(麥穗合不攏)。所以種的好的收成好,種的不好的收成差。如果糧食收成好,人吃了身體強壯,耳目聰明,凶氣不入,沒有疾病。孔子說的好,冬天吃飽不冷,夏天吃飽不熱。不冷不熱,人不生病。人不生病,瘟疫不流行。瘟疫不流行,全都健康長壽。所以說:民以食為天。所以將要興國的君主都從事農業。君王不務農,就是拋棄人民。君王拋棄人民,國將不國了。

【分段解讀】

(三)(得時失時)

得時之禾1,長秱2而大穗,圜粟而薄糠2,米飴而香,舂3之易而食之強;失時之禾,深芒而小莖,穗銳多秕而青蕭。

得時之黍,穗不芒以長,團米而寡糠;失時之黍,大本華莖,葉膏4短穗。

得時之稻,莖葆長桐5,穗如馬尾;失時之稻,纖莖而不滋6,厚糠而菑7死。

得時之麻,疏節而色陽,堅枲8而小本;失時之麻,蕃柯9短莖,岸10節而葉蟲。

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11,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繁實,稱之重,食之息12;失時之菽,必長以蔓,浮葉虛本,疏節而小莢。

得時之麥,長桐而頸13族,二七以氣行14,薄翼而䵍15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失時之麥,胕腫16多病,弱苗而翜17穗。

是故得時之稼豐,失時之稼約。

【翻譯】

得到時令的穀物,長杆大穗,圓粒薄殼,粒甜而香,脫殼容易而吃後強壯;失掉時令的穀物,長芒短杆,穗瘦而癟並且不熟而稀疏。

得到時令的黃米,穗無芒且長,圓粒薄殼;失掉時令的黃米,大根大杆,葉茂但穗短。

得到時令的稻子,莖豐滿而杆長,穗像馬尾一樣;失掉時令的稻子,莖細弱而不分櫱,糠多而且容易枯萎。

得到時令的桑麻,莖節長而顏色鮮,纖維堅韌而根小;失掉時令的桑麻,枝多莖短,莖節粗大而葉子多蟲。

得到時令的豆子,上莖長而下莖短,兩個七粒豆莢一簇,枝節多分,葉茂多實,稱起來分量足,吃起來味道香;失掉時令的豆子,莖長而且蕪蔓,葉子輕浮根部虛弱,枝節疏落而豆莢很小。

得到時令的麥子,杆長而麥穗成簇,兩個七粒排成一個麥穗,殼薄色黃,吃了使人長胖而且有力量;失掉時令的麥子,浮腫多病,苗弱而且麥穗合不攏。

因此,得到時令的莊稼豐收,失掉時令的莊稼歉收。

【注釋】

1,禾:稻子;黍(shǔ):黃米;稷:穀子,北方俗稱小米;麻:纖維可製作衣服繩索;菽(shū):豆類;麥:麥子。以上為古代六種主要農作物。

2,秱:杆;糠:穀殼。3,舂(chōng):舂米去殼。

4,膏:豐滿。5,葆:茂盛,豐滿;桐:杆。

6,不滋:不分櫱。7,菑(zì):枯,荒。8,枲(xǐ):麻的纖維。

9,蕃:茂盛;柯:枝。10,岸:粗大。

11,足:豆莖靠近地面的短粗部分。12,息:味道香。13,頸:穎,麥穗。

14,氣(wèi)行(háng):為行,竹書的痕跡。成行。

15,䵍(tūn):黃。16,胕(fú)腫:浮腫

17,翜(shà):翣,一個麥穗分開兩邊。翣,古代漢族棺飾物。流行中原大部地區。漢時已有。翣,會意。字從羽,從妾。『妾』指『侍妾』,引申指『旁立』、『伴隨』。『羽』指『羽扇』。『羽』和『妾』聯合起來表示『總是像侍妾那樣立在主人兩旁的羽毛扇』。

(四)(谷豐之利)

庶谷1盡宜,從而食之,使人四衛2變強,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無苛3殃,善乎孔生之言: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涼。夫溫涼時適,則人無疾疢;人無疾疢4,是疫癘不行;疫癘不行,鹹得遂其天年。故曰:谷者人之天。是以興王5務農,王不務農,是棄人6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

【翻譯】

百穀都種的好,吃下去後,使人四肢強壯,耳聰目明,外面的寒邪之氣不能入侵,身體沒有疾病殃患,孔門弟子說的好:冬天吃飽了溫暖,夏天吃飽了涼快。冷熱適時的話,人就不會生病;人不生病,瘟疫就不會流行;瘟疫不流行,人們就都能活到自己應該的歲數。所以說:穀物就是人類的天。因此明君都重視農業,君主不重視農業,等於拋棄百姓,君主拋棄百姓,如何保得住國家呢。

【注釋】

1,庶谷:百穀。2,四衛:四肢。3,苛:疴。4,疢(chèn):疹。
5,疫癘:瘟疫。6,興王:興盛的王,明君。7,棄人:拋棄百姓。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22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農道】第三篇闡發精微,誠為上古農政之圭臬。今就經義要旨,分疏如次:

一、時令與作物生長之辯證
經文以"得時""失時"為綱,詳辨五穀生長之異。得時之禾"長秱大穗",失時則"深芒小莖";得時之稻"穗如馬尾",失時則"厚糠菑死"。此非唯農事記錄,實暗合【月令】"春生夏長"之天道。鄭玄注【周禮】云"物得其時謂之宜",正與此經相發明。

二、食養與身心關係新詮
"食之使人四衛變強"之說,尤具深意。【黃帝內經】言"五穀為養",而此經更進一層,指出得時之谷能"耳目聰明,凶氣不入"。北宋陳直【養老奉親書】載"食治諸方",其理路正本於此。所謂"冬飽身溫,夏飽身涼",實開後世食療養生之先河。

三、農政與王道的深層聯結
"谷者人之天"的論斷,直指農耕文明本質。賈誼【新書·無蓄】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飢",與此經"興王務農"之說互為表裏。值得注意的是,經文言"王而棄人,將何國哉",將農業問題提升至政權合法性的高度,此種思想在【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可得印證。

四、文本的獨特價值
此篇以農作物性狀為表,以天人關係為裏,其觀察之細密,較【呂氏春秋·上農】四篇尤甚。所述"得時之麻,疏節色陽"等語,非躬耕者不能道。元代王禎【農書】中"授時圖"之制,或即受此啟發。

結語:
【農道】此章非徒農事指南,實為貫通天人之作。其將作物生長、人體健康、政治倫理熔於一爐,體現了先秦"究天人之際"的思維特質。清儒焦循【孟子正義】謂"王道始於耕桑",正可為此篇註腳。今日重讀,於生態農業、糧食安全等議題,猶具啟示意義。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7-25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農道】第三篇闡微:論農時與養生治國之道

【亢倉子·農道】第三章以精微的農時觀察,揭示了"得時"與"失時"對農作物品質的深刻影響,進而延伸至人體健康與國家治理的哲學思考。本文擬從農學、養生、治國三個維度解析其深層意蘊。

一、農時與作物品質的對應關係
文中通過六組對比,構建了完整的農時理論體系:"得時之禾"莖稈粗壯、穗大粒滿,米質香軟;而"失時之禾"則莖細穗小,籽粒空秕。這種差異在黍、稻、麻、菽、麥五類作物中均有典型表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得時之麻"的"疏節色陽"與"失時之麻"的"岸節葉蟲"對比,不僅描述形態差異,更暗含陰陽氣化思想——陽氣暢達則作物健壯,陰氣鬱結則蟲害滋生。這種觀察超越了單純農技範疇,體現了道家"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

二、穀物品質與人體健康的關聯
"得時之稼"的養生價值被概括為"四衛變強,耳目聰明",此說源自【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念。文中特別指出優質麥食能使人"肥且有力",而劣質麥食則導致"胕腫多病",這與現代營養學關於全穀物營養價值的發現驚人地吻合。作者更引用孔子"冬飽身溫,夏飽身涼"之語,揭示食物具有調節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平衡的功能,這種"天人相應"的飲食觀,實為道家養生智慧的精髓。

三、重農思想的治國維度
篇末將農業提升至"人之天"的高度,提出"興王務農"的治國綱領。所謂"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直指農業作為政治合法性的基礎。這種思想與【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一脈相承,但更強調農時把握所蘊含的"道法自然"哲學。作者以反詰句"將何國哉"作結,暗示違背農道即違背天道,終將導致政權傾覆,展現出強烈的政治警示意味。

此文以農事為表,以養生為中,以治國為裏,構建起"三才貫通"的思想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古代農業經驗的總結,更在於揭示了華夏文明"以農載道"的深層文化密碼。今日重讀,對於理解傳統生態智慧、發展可持續農業仍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