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2|回覆: 2

[其他] 江統【徙戎論】詩解2五胡內遷恃強亂華寇發心腹餘燼不盡權宜之計今受其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4 10: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統【徙戎論】詩解2五胡內遷恃強亂華寇發心腹餘燼不盡權宜之計今受其弊
題文詩:

漢興而都,長安關中,之郡號曰,三輔禹貢,

雍州宗周,豐鎬之舊.及王莽敗,赤眉因之,

西都荒毀,百姓流亡.建武中任,以馬援領,

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於,

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五胡內遷,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恃其肥強,苦漢人侵.

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調羌氏,

以為行衛.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

一時俱發,覆沒將守,屠破城邑.鄧騭之徵,

棄甲委兵,輿屍喪師,前後相繼,諸戎遂熾,

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軹關,侵及河內.

及遣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孟津距羌,

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此亂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雖由御者,

抵之無方,將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心腹,

害起肘腋,疢篤難療,瘡大遲愈,之故也哉!

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侵叛.

馬賢忸忲,終於覆敗;段穎臨沖,自西徂樂.

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魏興之初,與蜀分隔,

疆埸之戎,一彼一此.魏武皇帝,令其將軍,

夏侯淵討,叛氏阿貴,千萬後因,拔棄漢中,

遂徙武都,種於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捍禦,

蜀虜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

萬世之利.今者當之,已受其弊.引狼入室.

【原文2】內遷歷史

漢興而都長安,關中之郡號曰三輔,【禹貢】雍州,宗周豐、鎬之舊也。及至王莽之敗,赤眉因之,西都荒毀,百姓流亡。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

五胡內遷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調羌、氏,以為行衛。於是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一時俱發,覆沒將守,屠破城邑。鄧騭之徵,棄甲委兵,輿屍喪師,前後相繼,諸戎遂熾,至於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軹關,侵及河內。及遣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於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此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雖由御者之無方,將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心腹,害起肘腋,疢篤難療,瘡大遲愈之故哉!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侵叛。馬賢忸忲,終於覆敗;段穎臨沖,自西徂樂。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魏武皇帝令將軍夏侯妙才(夏侯淵)討叛氏阿貴、千萬等,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於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捍禦蜀虜。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今者當之,已受其弊矣。

【譯文】

漢朝興起,建都長安。關中各郡被稱作三夫,就是【禹貢】當中的雍州,西周首都豐、鎬的舊地。等到王莽政權失敗,赤眉軍攻入關中,長安城在戰亂中荒廢,百姓四處流亡。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命馬援擔任隴西太守,討伐叛亂的羌人,遷徙他們的參與人口到關中,居住在馮翊、河東空閒之地,與漢民族雜居。
五胡民族內遷幾年後,繁衍生息,一方面自恃實力強大,又苦於漢人的侵襲。漢安帝永初年間,騎都尉王弘出使西域,徵發羌、氏人民作為衛隊。於是羌人驚慌奔走,互相煽動,兩州的胡人一起造反,殺死當地將領和官員,攻破屠殺各地城池。鄧騭前往征討,大敗而歸,胡人更加勢大,以至於向南攻入蜀漢,向東搶掠趙、魏之地,攻打軹關,侵犯河內。朝廷於是派遣北軍中候朱寵率領五營士在孟津抵禦羌人,十年戰亂之中,交戰雙方都疲憊了,任尚、馬賢僅僅打敗了羌兵。
    羌亂之所以為害深重、多年不能平定,一方面是由於朝廷抵禦無方,任命的將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難道不是因為叛亂從中原腹地開始,因而難以迅速弭平嗎?自此以後,胡人叛亂不能徹底平息,一有機會就死灰復燃。大將馬賢、段穎前往征討,有時還遭遇失敗。從此雍州的戎人常為國家之患,近代的叛亂者數他們勢力最大。

在漢末的戰亂中,關中地區遭到嚴重破壞。曹魏興起之初,與蜀國各據一方,居住在兩國邊界上的胡人,有的在蜀有的在魏。魏武皇帝曹操曾派將軍夏侯淵討伐叛亂者阿貴、千萬等,後來因為放棄漢中,就遷徙武都胡人到秦川,想以此削弱敵寇加強國力,以便抵禦蜀國。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惠及萬世。現在我們面臨的形勢就源於魏國的這項痹症。

【注釋】

夏侯妙才: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人,東漢末年名將
蔡去 發表於 2025-6-20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徙戎論】所論五胡內遷之弊,實為兩晉之際民族矛盾激化之深刻反思。江統以史為鑑,直指東漢以來"徙戎"政策之失,其論非徒託空言,乃有本有源之警世通言。今就原文第二節析而論之:

一、內遷始末與地理淵源
關中乃宗周豐鎬舊地,【禹貢】雍州之域,漢興建都於此,號為三輔。王莽之亂後,赤眉肆虐,西京殘破。光武中興,馬援徙羌於馮翊、河東,此實為後世五胡亂華之伏筆。江統特標"與華人雜處"五字,已暗藏禍機。按【後漢書·西羌傳】,內遷之戎初不過萬餘落,然"族類蕃息"之勢,恰如【周易】"履霜堅冰至",非朝夕之故也。

二、禍亂爆發之因果鏈
永初羌變實為典型個案:王弘調羌為衛,本屬常制,然"奔駭扇動"之態,暴露民族隔閡之深。觀其蔓延之勢,南抵蜀漢,東掠趙魏,乃至"唐突軹關",正應【孫子兵法】"衢地合交"之危。朱寵十年征討,"夷夏俱斃"四字,道盡民族仇殺之慘烈。江統以"疢篤難療"為喻,猶扁鵲見桓侯之疾,已入膏肓矣。

三、政策失誤之關鍵處
魏武徙武都氐於秦川,名為"弱寇強國",實犯【六韜】"削株掘根"之忌。江統斥為"權宜之計",實洞見其弊:一則違背"夷夏之防"古訓,二則忽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誡。段熲臨沖雖勇,終如揚湯止沸,未絕禍本。此正如【鹽鐵論】所云:"治疽不嚴,寢至決潰。"

四、歷史教訓之現代啟示
江統之論,於今猶有鏡鑒:其一,民族政策當謀長遠,不可苟且權宜;其二,文化交融需自然漸進,強制雜處反生齟齬;其三,邊防安全貴在未雨綢繆。昔人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五胡之亂誠為華夏文明重大轉折,然其中治亂之理,實亙古如新。

要之,此節文字雖述東漢舊事,然"今受其弊"之嘆,直指西晉現實。江統之智,不在其預見五胡亂華,而在其深諳"安內方能攘外"之要義。班固【漢書】嘗言"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徙戎之失,足為永鑒。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24 20:35 | 顯示全部樓層
【徙戎論】歷史鏡鑒與民族政策之思辨

江統【徙戎論】所陳五胡內遷之弊,實為華夏民族關係史上一重要命題。本文試從歷史脈絡與政策得失二端,析論其要義。

一、內遷歷史之經緯
考關中地理,自宗周豐鎬舊地至漢代三輔,向為華夏核心。建武年間馬援徙羌於馮翊、河東,開"以夷制夷"之先河。然觀永初元年王弘徵調羌氐為衛,致"二州之戎一時俱發",非徒御者無方,實種因於民族政策之失當。鄧騭征討失利,羌戎遂"南入蜀漢,東掠趙魏",終成心腹之患。朱寵、任尚等雖勉力平定,然已呈"夷夏俱斃"之慘狀,恰印證【左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誡。

二、政策得失之辯證
魏武徙武都氐於秦川,本為"弱寇強國"之權謀,然江統指其為"權宜之計",可謂洞見。民族雜處固有促進交融之利,然當文化認同未建、經濟權益失衡時,"族類蕃息"必致"恃強亂華"。段穎、馬賢之敗,非將帥不勇,實因"瘡大遲愈"之積弊。此中教訓,與【管子】"善牧者必去其害馬"之理相通。

三、當代啟示
江統之論非徒民族區隔主張,實含深刻的政治地理學智慧。其"寇發心腹"之喻,警示我們:民族政策當兼顧短期維穩與長治久安。今人重溫此文,當超越簡單華夷之辨,而着眼於文化認同構建與經濟權益平衡。昔年"餘燼不盡"之困,於今多元一體格局中,尤需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胸襟化解。

要之,【徙戎論】所揭示的民族相處之道,仍在"度"的把握。過疏則失交融之利,過密則生齟齬之患。讀史至此,能不戒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