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3|回覆: 2

[道學研究]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3大夫:商君遺謀備飭素修文學:鞅以權數而亡秦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 19: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3大夫:商君遺謀備飭素修文學:鞅以權數而亡秦國
題文詩:
大夫又曰: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

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昔商君明,

開塞之術,假當世權,為秦致利,成業是以,

戰勝攻取,並近滅遠,乘燕趙陵,齊楚諸侯,

斂衽西面,向風其後,蒙恬征胡,斥地千裏,

逾之河北,猶若壞朽,折腐何者?商君遺謀,

備飭素修.故舉有利,動而有功.蓄積籌策,

國家以強.故弛廢鹽,鐵歸之民,未睹巨計,

而涉大道.文學對曰:商鞅開塞,非不行也;

蒙恬卻胡,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

諸侯西面,非不從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

鞅以權數,而亡秦國,蒙恬以得,千裏而亡,

秦之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進,

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眾敗此,所謂戀朐,

之智愚人,之計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

先合後忤,初雖乘馬,卒必泣血.此之謂也.

【原文】

大夫曰: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昔商君明於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秦致利成業,是以戰勝攻取,並近滅遠,乘燕、趙,陵齊、楚,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其後,蒙恬征胡,斥地千裏,逾之河北,若壞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遺謀,備飭素修也。故舉而有利,動而有功。夫蓄積籌策,國家之所以強也。故弛廢而歸之民,未睹巨計而涉大道也。

  【注釋】開塞,【淮南子·泰族篇】作『啟塞』。高誘註:『啟之以利,塞之以禁,商鞅之術也。』啟就是開,這是避漢景帝劉啟諱改。開塞,就是有利的事業就開放,不利的事情就堵塞的意思。今本【商君書】第七篇就是講開塞的道理的,略謂:『道塞久矣,今欲開之,必刑九而賞一。』乘:欺凌。凌:欺侮。
  斂衽(r8n):整頓衣襟,表示敬服。
  西面:秦居關中,六國皆在山東,服秦朝必須向西行,故曰西面。向風:望風傾仰。蒙恬:秦始皇大將。曾率兵三十萬抗擊匈奴主的侵擾,收黃河以南地為三十四縣。修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復渡河據陽山。居外十餘年,威震匈奴。後為趙高殺害。『飭』原作『飾』,『修』原作『循』,因形近而訛,今據孫詒讓說校改。備飭素修:平常加強整頓,有所準備。素,平時。

【譯文】大夫說:說起來不難,做起來才困難。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實實地建立功勳,而不是只說空話。從前商鞅懂得『開塞』的策略,憑藉當時秦孝公給他的權力,為秦國增長財利,創立了帝王之業,因此才能打仗就勝利,進攻就佔領,併吞鄰國,消滅遠國,戰勝燕、趙,打敗齊、楚,使各國諸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歸順西面的秦國。後來蒙恬征討入侵的匈奴,開拓了千裏土地,把匈奴趕到黃河以北,就像摧毀腐朽了的東西一樣容易。為什麼能這樣呢?就是因為繼承了商鞅遺留下來的謀略,平時加強整頓,有所準備的結果。所以一舉就能收到利益,一動就能得到成功。可見,積蓄財富,運籌策劃,是國家強盛的原因。所以廢除鹽、鐵官營,交給豪民大戶私營,那就是看不到治理國家的長遠計劃,不懂得大道理!

【原文】

  文學曰:商鞅之開塞,非不行也;蒙恬卻胡千裏,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諸侯隨風西面,非不從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權數亡秦國,蒙恬以得千裏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進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眾敗。此所謂戀朐之智,而愚人之計也,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先合而後忤,初雖乘馬,卒必泣血。』此之謂也。

  【注釋】權數:權謀術數。
  社稷:古代國君祭祀土神的地方叫『社』,祭祀穀神的地方叫『稷』,後來用作國家的代名詞。
  戀朐(qu):一作『孿拘』,或作『拘孿』,原指手腳彎曲不能伸直,這裏指智慧淺薄。【淮南子·人間篇】:『故聖人先忤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忤。』合,迎合。忤,背叛。乘馬:表示得意。泣血:表示失意。【易經·屯卦】:『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譯文】文學說:夏鞅的開塞之術,不是不能實行;蒙恬把匈奴趕到千裏之外,不是沒有功勞;秦國威震天下,不是不強盛;諸侯歸附秦國,也不是不順從;然而這些也正是秦國所以滅亡的原因。商鞅玩弄權術危害了秦國,蒙恬得到千裏土地而使秦朝滅亡。這兩個人,只知道功利而不知道禍患,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後退,結果他們自己身死而很多人也都跟着失敗了。這就是所說的淺薄人的智慧和愚蠢人的計謀,哪裏談得上什麼治國的大道理呢?所以俗話說:『小人開始迎合主子,而後來背叛主子,這種人開始縱然騎馬乘車,耀武揚威,最後必然哭泣流血。』說的是就是商鞅這一類人呀!
戴威 發表於 2025-7-3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非鞅】篇商鞅治國之術得失辨

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廷政策之爭在歷史經驗層面的投射。雙方對商鞅功過的評價分歧,本質上反映了不同治國理念的衝突。細繹文本,可析為三重辯證:

一、事功與道義之辨
大夫盛讚商鞅"明開塞之術",其政策使秦"戰勝攻取""諸侯斂衽",此乃典型法家事功邏輯。所謂"開塞",實為【商君書】"刑九賞一"之具象化,通過制度設計強制引導民力。文學則指其"知利而不知害",此論源自儒家"義利之辨"。司馬遷曾言商君"天資刻薄",正與文學"戀朐之智"的評價相呼應,揭示出單純追求事功可能導致的道德缺陷。

二、短期效應與長期治理之衡
大夫特別強調商鞅政策的延續性價值,謂蒙恬拓邊之功實賴"商君遺謀,備飭素修"。此說確有依據,【睡虎地秦簡】所見"為吏之道"等文獻,證明秦制具有嚴密的延續機制。然文學敏銳指出,正是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制度積累,最終導致"身死而眾敗"。賈誼【過秦論】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恰為此論註腳。

三、權變與常道之擇
"權數"與"大道"的對立,構成辯論的核心矛盾。大夫所稱"蓄積籌策",實為法家"論至德者不和於俗"的權變思維;文學主張的"大道",則本於儒家"道之以德"的治世理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不變道亦不變",正可解釋文學為何將商鞅之術視為"愚人之計"。雙方對"弛廢鹽鐵"的不同態度,實為這兩種治理哲學在現實政策中的延伸。

要而論之,此段辯論揭示了漢代政治思想中的深層張力:一方面需要繼承秦制中的有效治理手段,另一方面又必須避免重蹈"暴秦"覆轍。桓寬將雙方觀點並置,暗含"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智慧。讀【鹽鐵論】至此,當知治國理政既不可輕廢事功,亦不可偏執權術,須在"備飭素修"與"知進知退"間求其中道。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3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非鞅】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廷政策之爭在歷史經驗上的投射。大夫所持"商君遺謀備飭素修"之論,與文學"鞅以權數亡秦"之判,恰構成法家實效主義與儒家王道思想的對峙。今試析其要義:

一、大夫之論的制度理性
大夫強調"處實效功",揭示商鞅變法之核心在於"開塞之術"的制度設計。其說本於【商君書·開塞】"刑九賞一"的剛性治理邏輯,通過"備飭素修"的常態化制度建構,使秦形成"舉有利、動有功"的國家效能。蒙恬北逐匈奴"若壞朽折腐"的軍事優勢,實為商鞅軍功爵制與耕戰體系百年積累之果。此論凸顯制度供給與國家能力的正相關,暗合【管子】"國備完故則民無怨"的治理智慧。

二、文學批判的德性維度
文學雖承認商鞅"威震天下"的事功,卻指斥其"知利不知害"的治理缺陷。此說源自【荀子·議兵】"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的警示,揭示單純依賴權謀數術的統治終將陷入"先合後忤"的困境。其以"戀朐之智"喻商鞅(朐通衢,喻拘泥小道),暗用【周易·繫辭】"窮大者必失其居"的易理,說明缺乏德性支撐的強權終將反噬自身。

三、鹽鐵專營的隱喻
大夫以"蓄積籌策"為強國之本,實為桑弘羊鹽鐵官營政策張目;文學則視之為"小道",主張"弛廢歸民"。二者分歧實為【孟子】"王道"與【韓非子】"霸道"之爭的延續。值得注意的是,雙方皆迴避了商鞅"燔詩書"的文化政策,可見漢儒對秦制的批判已從意識形態層面轉向具體政策層面。

要而論之,此辯揭示了傳統政治中"制度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永恆張力。商君之法確能"並近滅遠",然其"權數"缺乏【尚書】"正德利用厚生"的倫理基底,終成"泣血"之局。明末王夫之【讀通鑑論】謂"商鞅之術,國恆以強,而身不免於戮",正可為此段公案作注。治道之要,當在功效與德性之間求其中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