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0|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26柔武解詩解五戎不禁厥民乃淫德本義術信動決計節勝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28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26柔武解詩解五戎不禁厥民乃淫德本義術信動決計節勝題文詩:
維周武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曰:
嗚呼維在,王考緒功,周禁五戎,五戎不禁,
厥民乃淫.一謂之曰:土觀幸時,政匱不疑;
二謂之曰:獄讎刑蔽,奸吏濟貸;三謂之曰:
聲樂淫佚,飾女滅德;四謂之曰:維勢是輔,
維禱是怙;五謂之曰:盤游安居,枝葉維落.
五者不距,自生戎旅.故治國必,以德為本,
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
以節為勝.務在審時,紀綱為序,和均鄰裏,
以匡辛苦.見寇不戚,靡適無敵.勝國若化,
不動金鼓,善戰不鬥.故曰柔武,四方無拂,
奄有天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官能,
至道至德,仁義利民,本立道生,上行下效,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情懷天下,義以正己,
仁以愛民,非義不戰,民心所向,不戰而勝.
題解:柔武二字取自篇中。柔,柔和。武,武事。此篇記言,武王告周公治國免戎、勝敵成功之法。
【原文】
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嗚呼,維在王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土觀幸時,政匱不疑;二曰獄讎刑蔽,奸吏濟貸;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游安居,枝葉維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故必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以節為勝。務在審時,紀綱為序,和均□裏以匡辛苦。見寇□戚,靡適無□。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不鬥。故曰柔武,四方無拂,奄有天下。』

【譯文】

武王元年正月十五,武王告訴周公說:『啊呀!考察先父文王的業績,是他普遍禁止了五戎。五戎不禁止,那些百姓就會變得邪惡。
一是興土木築游觀,僥倖於閒日,賦稅匱乏也不憂慮;二是讓仇人系獄,用刑於敝弱,贓官受賄;三是縱情歌舞以損其心志,貪戀美色以滅身性;四是只依附權勢,只依靠祈禱;五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臣民解體。    」
『這五戎不禁絕,自會生出軍旅之禍。所以必須以仁德為根本,禮義為措施,以守信為行動,以成功為目標,以決斷為謀慮,以度為勝利。致力於審時度勢,以法紀為次第。和協均衡鄰裏,以助貧窮。賊寇見此必膽怯,任何敵人可攻下。戰勝他國如演化般抉,不需動用軍隊。善戰的不需搏鬥,所以叫柔武。四方沒有違抗,包有整個天下。』
【分段釋義】
【原文】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嗚呼,維在王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土觀幸時,政匱不疑;二曰獄讎刑蔽,奸吏濟貸;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游安居,枝葉維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釋文】周武王登基元年一月十五。周武王召見周公說:『願天地保佑我們。父王之所以有如此功業,全在于謹慎和防範『五戎』,即禁忌五個方面的生變和禍端。這五個方面不預先防範,民心必定混亂,國家難以寧靜。
一個是國家行為必須順應符讖警示和時運變化,因為政治貴在深信不疑;
二是刑法獄判必須公開公正,才能防治奸詐賄賂的發生;
三是禁忌浪聲淫逸,因為沉溺美色導致失德;
四是藉助輔助力量,就要順勢而為,必須敬畏祭祀並虔誠祈禱;
五是要甄別地勢優劣,適時擇地而居,即要有利於攻守防備,又要適宜繁衍生息。

在國家治理上,如果忽視上述五個方面,必定招致兵戎禍患。

【原文】『故必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以節為勝。務在審時,紀綱為序,和均◎裏以匡辛苦。見寇◎戚,靡適無◎。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不鬥。故曰柔武,四方無拂,奄有天下。』

【釋文】『務必以樹立並維護道德為根本,以仁義為行為指南,以誠信為行為動力,以成效鼓勵創新,以果斷視為謀略,以氣節來決策勝負。日常最重要的事務,旨在於審時度勢,要以綱常法規作為行為前後的標尺,並以遠近策略標椎的距離程度,作為給予賞懲獎罰的判定依據。無論內憂外患,一旦姑息養奸,必定災難無窮。所以,凡成功的治理國家,如同潤物化生,而不能一味依賴金戈鐵馬,因為真正善於征戰並根本勝利者,一定不取決於赤膊上陣的決鬥。所謂'柔武」,即治國平天下,必在於以柔克剛。唯有柔武,才可有四面八方的真心順服和難以抵抗,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天下。』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2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柔武解】治國之道發微

【逸周書·柔武解】一篇,乃武王告周公治國勝敵之法,其言簡而義深,旨遠而文約。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先王之道。

一、五戎之禁與民風教化
篇首武王謂"五戎不禁,厥民乃淫",所列五事:土觀幸時、獄讎刑蔽、聲樂淫佚、維勢是輔、盤游安居,實為敗德之端。考【禮記】"禮禁亂之所由生",與此正相發明。五戎者,非兵戈之戎,乃民心潰防之漸。賈誼【新書】言"積漸靡使然也",正此之謂。禁五戎者,所以防微杜漸,使民不遷於淫,此先王制治未亂之深意。

二、治國六要之體用關係
"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以節為勝"六語,實為全篇樞要。德者體也,義、信、成、決、節者用也。【論語】"為政以德"與此同揆。尤可注意者,"以節為勝"之說,與【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互為表裏。武王之"柔武",非廢武也,乃以德化代征伐,此三代王道之精髓。

三、柔武之道的實踐智慧
"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八字,最得黃老之術。【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正可互證。所謂"善戰不鬥",非謂棄武備,乃謂以德懷遠,使四方無拂。觀【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與此篇"奄有天下"之旨,皆強調道德感召之力。

四、當代啟示
此篇於今猶有深義:其一,"獄讎刑蔽"之戒,可鑑司法公正之要;其二"維勢是輔"之警,足儆權力依附之害。昔孔子刪【書】獨存周誥,豈不以周公立制,皆本於道德之實?今人治國,當以"審時紀綱"為序,以"和均鄰裏"為法,方得柔武真諦。

要之,【柔武解】之價值,在揭示武力非治國之本,而道德乃戡亂之基。司馬遷稱周政"鬱郁乎文哉",觀此篇可知其由。學者當於此體會三代王道精義,勿徒以古籍視之。

(全文798字)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7-14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柔武解】治國之道發微

【逸周書·柔武解】一篇,乃武王告周公治國勝敵之法,其言簡而義豐,旨遠而文約。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先王之道。

一、五戎之禁與民風教化
篇首載武王元年正月既生魄之期,召周公而申誡曰:"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五戎者,非兵戈之謂,實為五類敗德亂政之事:一曰土木觀游,怠政匱民;二曰獄訟不公,奸吏橫行;三曰聲樂淫泆,女色喪德;四曰趨炎附勢,恃禱廢德;五曰盤游無度,邦本搖落。此五者,皆由內政不修而生,若不禁絕,則"自生戎旅"——內亂之萌,實起於朝廷之失道。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與此五戎之戒互為表裏,皆重德化之本也。

二、柔武六術與王政綱紀
武王提出"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以節為勝"六術,實為治國之總綱。德者,仁政之基,【尚書】所謂"克明俊德"是也;義者,裁製之宜,【周易】"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可證;信者,令出必行,【論語】"民無信不立"足明其要。三者相濟,輔以"審時度勢,紀綱為序"之術,則能"和均鄰裏,以匡辛苦",此即【周禮】"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之實踐。

三、不戰而勝的柔武真諦
"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八字,尤得黃老之精要。老子云:"善勝敵者不與",孫子言:"不戰而屈人之兵",皆與此"善戰不鬥"之旨相通。其要在於德化內充,自然"四方無拂"。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正此柔武之驗。篇末"奄有天下"之效,非由武力征伐,實乃"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禮記·中庸】)的德政所致。

結語
【柔武解】之價值,在於揭示"禁戎—修德—柔武—王天下"的治國邏輯。五戎之禁防微杜漸,六術之施正本清源,終以"不動金鼓"之化境達成王道。今日讀之,猶見先王以德服人之深心,其"義以正己,仁以愛民"之訓,誠為萬世不易之圭臬。學者當於此篇得"本立道生"之旨,則治平之理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