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7|回覆: 2

[其他] 賈誼【過秦論】中詩解2德民民義二世無德苛斂民窮易與為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8 13: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過秦論】詩解2德民民義二世無德苛斂民窮易與為非
題文詩:
秦二世立,今天下人,莫不引領,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飢者,甘糟糠也.天下囂囂,
新主之資.此言勞民,之易為仁.向使二世,
有庸主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憂海內患,
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封功臣後,
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刑戮,
收孥,污穢之罪,使反鄉裏;發倉廩散,
財幣以,孤獨窮困;輕賦少事,佐百姓急;
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人,皆得自新,
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望,而以盛德,
與天下,天下息矣.四海內皆,歡然各自,
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
離上心則,不軌臣無,以飾其智,暴亂奸弭.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
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
百姓困窮,主不收恤.如此然後,奸偽並起,
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之民,相望於道,
天下苦之.自群卿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
之心親處,窮苦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亂.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
奮臂大澤,天下響應,其民危也.故先王者,
見終始,不變,存亡之由.是以牧民,
之道務在,安之而已.下雖有逆,行臣必無,
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也,
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身在於戮,正之非也.二世之過.咎由自取.
【原文】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裏;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譯文】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9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過秦論】中"德民"思想與二世苛政之鑑

賈生【過秦論】中篇所論二世之失,實為"德政"與"苛政"的經典政治哲學命題。其言"夫寒者利裋褐,飢者甘糟糠",非僅狀民生之艱,更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之要義。本文試析其中三昧。

一、民本思想的歷史語境
賈生所言"天下囂囂,新主之資",實承孟子"民為貴"之說。秦末"勞民易為仁"的特殊情境,恰印證【荀子·王制】"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之理。二世即位時,"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的集體期待,正是施行德政的最佳時機。然其"苛斂民窮"之政,終使"易與為非"的預言成為現實,此中教訓,深契【春秋】"仁不異遠,義不辭難"之誡。

二、德政實踐的可能性
文中假設"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的推演,彰顯儒家"為政在人"的治道觀。【論語】載"政者正也",賈生所言"任忠賢,臣主一心",恰是【貞觀政要】"君臣相遇,有同魚水"的理想狀態。漢代桓寬【鹽鐵論】云"禮義者,國之基也",而秦二世"廢王道而立私愛"(【新書·過秦下】語),終致基壞邦傾。

三、當代啟示
賈生之論非徒史評,實為永恆的政治鏡鑒。其揭示的"德民—民義"辯證關係,與【孟子·離婁】"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一脈相承。現代治理中,"裋褐糟糠"之喻仍警示為政者當以【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為圭臬。

結語:
【過秦論】此段以詩解形式,濃縮了儒家"仁政"思想的精髓。賈生透過二世之敗,闡明【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治國真諦。其文雖簡,然"德民則興,虐民則亡"的警示,誠如黃宗羲【明夷待訪言】所謂"天下之法"的根本所在。讀史至此,豈可不深戒乎?
澄羽 發表於 2025-7-15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過秦論】中"德政"思想發微——論賈誼對秦二世失政的批判

賈生【過秦論】中篇所論,實為"德政"要義之精微闡發。其文以秦二世失政為鑑,揭示"民為邦本"之深意,誠可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一、民心向背與政權存續
"天下引領而觀其政"一語,道出政權更迭之際民心向背的關鍵。賈生以"寒者利裋褐,飢者甘糟糠"為喻,揭示民生疾苦與政治穩定的辯證關係。此說實本【尚書】"民惟邦本"之旨,而發【孟子】"仁政必自經界始"之義。當百姓處於"天下囂囂"之境,新主若能施以德政,猶旱苗得雨,最易收攬民心。此即管子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之妙諦。

二、德政實踐的具體要求
賈生提出"勞民之易為仁"的治國智慧,其內涵有三:其一在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秦二世反其道而行,"苛斂民窮",恰如【禮記】所戒"財聚則民散";其二在選賢任能。所謂"任忠賢"者,乃承【論語】"舉直錯諸枉"之教;其三在君臣同心。賈生強調"臣主一心",實本【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訓。三者兼備,方為德政之全體大用。

三、歷史批判的深層意蘊
賈生指斥二世"無德",非僅道德評判,實含深刻政治哲學。其言"易與為非",揭示【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之理。秦之速亡,不在陳涉之勇,而在二世違【大學】"道得眾則得國"之訓。此論與後來董仲舒"天人三策"互為表裏,共倡"德主刑輔"之治道。

要之,賈生此篇實將儒家德政思想凝練為"德—民—義"三位一體的治國綱領。其文雖論秦事,然"鑒秦"即所以"規漢",司馬遷稱其"通達國體",誠非虛譽。後世為政者當深味"民窮易與為非"六字,須知【尚書】"民情大可見"之誡,永為不刊之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