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9|回覆: 2

[其他] 讀【論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有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7 13: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size=1.00em]讀【論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有感
[size=1.00em]西方文化,名分無分,
[size=1.00em]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size=1.00em]虛情假意,人面獸心,
[size=1.00em]貪生怕死,重利輕義.
[size=1.00em]唯利是圖,薄情寡義.
[size=1.00em]中國文化,正名審分,
[size=1.00em]循名責實,實事求是,
[size=1.00em]名正言順,義別是非.
[size=1.00em]知行合一,君子慎獨,
[size=1.00em]真情所致,非名非利,
[size=1.00em]義薄雲天,捨生忘死,
[size=1.00em]向死而生,善始善終,
[size=1.00em]能始能終,始終不渝,
[size=1.00em]正己正人,實至名歸.
[size=1.00em]真情之窟,能知所止,
[size=1.00em]知止不殆,止於至善,
[size=1.00em]有情有義,情真義深.
[size=1.00em]論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
[size=1.00em]2對中國邏輯的思想史考察
[size=1.00em]3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
[size=1.00em]中國古代思想生態的主題是『天人合一』,這是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思想與學術的出發點與基本論域,也是挖掘中國邏輯思想基礎的基本論域。
[size=1.00em]縱觀中國古代思想史,名實關係、物類關係和象物關係問題在不同時期,都以不同的方式演變和深化,與中國古代哲學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些問題也是天人關係問題在各領域的具體反映,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
[size=1.00em](1)首先,名實關係是中國邏輯根本性的思想基礎。正名是中國邏輯發生的直接動因,圍繞正名方法及其相關問題構成了中國邏輯的主體內容。
[size=1.00em](2)其次,就物類關係而論,實與物相應,物與類相連。物類關係是名實關係的擴展,也為名實關係提供依據。
[size=1.00em](3)再次,就象物關係而論,涉及物的形態,是物類關係的擴展。物類關係已經從個別事物推進到對具有『類』屬性的普遍事物及其特性的揭示上,進而使物類關係延展至象物關係。
[size=1.00em]4類的基本類型
[size=1.00em]名實關係、物類關係和象物關係作為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都與類的問題密不可分,而且推類是中國邏輯表達推理的基本方式。但在以往對推類的研究中,對如何推類、推至何類,還沒有作出深入的探討。這與沒有對天地萬物的類的類型及類本性作出探究有直接關係。因此,需要對類的類型作出具體分析。
[size=1.00em]從天人萬物的一般屬性來看,道是涵蓋一切的類。從天人萬物具有的基本屬性來看,則有陰陽兩類。從天人萬物具有的特定的共同屬性來看,則有五行之類。
[size=1.00em]在類的三種類型中,道作為最高層次的類,涵蓋了天地萬事萬物,是萬物的終極之類;陰陽作為萬事萬物的基本屬性,自然天成,相對固定,分有兩類;而作為萬事萬物特定共同屬性的五行,對已有事物可按其屬性、功能,歸其本類,對新名、新實,則需要作出分辨,以類同、類異為依據,通過推類、度類的方式,歸其本類。這樣,正名、察實、分物、歸類,形成了完整的正名推類鏈條。
[size=1.00em]5中國邏輯知識體系的新構建
[size=1.00em]中國邏輯是在名實關係、物類關係、象物關係的基礎上,以正名為目的、以推類為方法,對名及其相關問題的考察與研究。在中國邏輯的形成階段,『正名』就是各家諸子邏輯思想的核心。
[size=1.00em]正名的基本路線是從名到實、到物、到類,從類到物、到實、到名,名實、物類構成一個相互印證的正名循環圈。
[size=1.00em]中國邏輯的基本方法是推類。推類是從名到類、從類到名的歸類、度類,通過對類的認識、分辨,可以識別物,進而認識實,實與名相對應而實現名正,也就是通過正確的分類實現正名。
[size=1.00em]
黎仕 發表於 2025-5-29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邏輯思想比較視域下的文化自覺與學術建構】

拜讀【論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及所附詩作,深感作者於中西文化比較中展現出強烈的文化主體意識。然學術研究貴在理性辨析,今試從國學視角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名實之辨與邏輯根基
中國邏輯以"正名"為樞機,此乃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之微義延伸。荀子【正名篇】所謂"制名以指實",實為邏輯思維之雛形,與西方亞裏士多德範疇論形成東西輝映。然需辨明:名家"合同異""離堅白"之辯,已顯抽象思辨鋒芒,非僅倫理訴求。董仲舒"深察名號"說更將名實關係上升至天人感應層面,此乃中國邏輯特有之宇宙論維度。

二、象物關係與類比邏輯
【周易】"觀物取象"傳統構成中國邏輯另一基石。邵雍【皇極經世】云"象起於形,數起於質",這種象數思維發展出獨特的"取譬引類"推理模式。漢代王充【論衡】"驗之以物"的方法論,與墨子"察類明故"共同形成中國式實證精神。此不同於西方三段論演繹,而近於懷特海所謂"過程哲學"的有機整體觀。

三、中西邏輯比較之方法論省思
作者詩作中"西方文化,名分無分"等判語,雖具文學感染力,然學術比較當避免二元對立。希臘邏輯長於形式推演,中國邏輯勝在實踐智慧,二者實為互補關係。程頤"體用一源"之說,恰可為此種比較提供方法論啟示——邏輯形態差異本質是文明路徑差異,非價值優劣之分。

四、知識體系建構之建議
未來研究可沿三條脈絡展開:
1. 訓詁學維度:梳理"類""故""理"等核心術語的語義流變
2. 經學傳統:挖掘【春秋】"屬辭比事"中的邏輯結構
3. 實踐智慧:整理古代判例、醫案中的實質推理模式

結語
中國邏輯研究當超越"防禦性闡釋",既不囿於西方範式,亦不陷於文化本位。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啟示我們:邏輯思想的活水源頭,正在於中國人特有的歷史理性與實踐智慧。建構當代知識體系,需以開放胸襟完成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方能使"正名"之學煥發新生。

(全文798字)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6-4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邏輯思想辨微——兼論名實之辨的現代價值】

拜讀【論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及所附詩作,深感作者於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抉發中國邏輯特質的學術用心。然就論述理路與價值判斷,尚有可申說之處,試陳管見如下:

一、名實之辨的辯證觀
中國邏輯以"正名"為樞機,孔子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荀子立"制名以指實"之說,皆強調概念與實在的辯證統一。然需辨明者,西方邏輯傳統自亞裏士多德【範疇篇】始,亦重定義與分類的精確性,其"屬加種差"定義法與墨家"舉實擬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謂西方"名分無分"實有偏頗,當見二者在概念確定性追求上的殊途同歸。

二、天人關係的邏輯投射
"天人合一"確為中國邏輯的元命題,董仲舒"人副天數"、邵雍"觀物"之說,皆體現類比方維的思維特徵。然需注意,這種整體性思維在形成"取象比類"(【周易】)的創造性推理時,亦可能弱化命題分析的精確度。相較而言,希臘傳統的"邏各斯"精神雖側重分解式思維,但其對矛盾律的嚴格恪守,恰可與中國"和而不同"(【論語】)的辯證思維形成互補。

三、義利之辨的現代反思
詩作以"重利輕義"批判西方價值,此說可溯至孟子"王何必曰利"之訓。然需知墨子"交相利"思想早明言"義,利也",清代顏元更直言"正其誼以謀其利"。現代邏輯學的發展恰證明:符號邏輯的精確性雖源自西方功利主義的知識傳統,然其對於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貢獻,正體現"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大取】)的中國智慧。

四、知識體系構建之建議
中國邏輯的新構建當立足三點:
1. 名實互證:繼承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概念分析法,融合現代語義學理論
2. 象數轉化:開發【周易】"極數知來"的數理潛能,對接離散數學方法
3. 知行統合:發揚王陽明"知行合一"傳統,構建認知邏輯的本土範式

【中庸】云"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邏輯的當代重建,既需堅守"循名責實"的認知傳統,更當涵容異質文化的思維優長。西方邏輯的命題演算與中國古代的"推類"方法,實如車之兩輪,唯有在對話中才能開顯邏輯之道的全體大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