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1|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10國無常亂由君善惡虛心待下下情達上功成事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0 16: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10國無常亂君善惡虛心待下下情達上功成事立
題文詩:
時有小事,不欲人聞,暴作威怒,以弭謗議.
陛下,為是聞於,外其何傷?若所以非,
雖掩何益?故諺:欲人不知,莫若不為;
欲人不聞,莫若勿言.為之欲人,不知言之,
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盜鐘掩耳,
只以取誚,將何益乎?臣又聞之,無常亂國,
無不可,理之民者.君善惡,化之薄厚,
禹湯以理,桀紂以亂;文武以安,幽厲以危.
是以古之,哲王盡己,不以尤人,求身而不,
責下故曰:禹湯罪己,興也勃焉;桀紂罪人,
亡也忽焉.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
奸邪之路.溫舒恨於,曩日臣亦,欲惜不用,
非所不聞.臣聞堯有,敢諫之鼓,舜有誹謗,
之木湯有,司過之史,武有戒慎,之銘此則,
聽於無形,求於未有,虛心待下,下情達上,
上下無私,君臣合德.魏武帝雲:有德君樂,
聞逆耳言,犯顏之諍,親忠臣,諫士,
斥讒慝臣,遠佞人者,誠欲全身,保國遠避,
滅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統運,使未能,
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欲,全身保國,
遠避滅亡?然自古來,聖哲之君,功成事立,
未有不資,同心予違,汝弼者也.近賢退奸.
【原文】

又時有小事,不欲人聞,則暴作威怒,以弭謗議。若所為是也,聞於外其何傷?若所以非也,雖掩之何益?故諺曰:『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欲人不聞,莫若勿言。』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者,只以取誚,將何益乎?臣又聞之,無常亂之國,無不可理之民者。夫君之善惡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湯以之理,桀、紂以之亂;文、武以之安,幽、厲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故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為之無已,深乖惻隱之情,實啟奸邪之路。溫舒恨於曩日①,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聞也。臣聞堯有敢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史,武有戒慎之銘。此則聽之於無形,求之於未有,虛心以待下,庶下情之達上,上下無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樂聞逆耳之言。犯顏之諍,親忠臣,厚諫士,斥讒慝,遠佞人者,誠欲全身保國,遠避滅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統運②,縱未能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國,遠避滅亡乎?然自古聖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資同心,予違汝弼④者也。
【注釋】
①曩(nǎnɡ)日:以往的時日。
②膺期統運:治理天下。
③予違汝弼:我違背了綱紀法制,你來匡正輔弼。
【譯文】

陛下有時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就以威嚴和權力壓人,以此來消除輿論。只要做得對,讓老百姓知道又何妨呢?如果做得不對,掩蓋又有何用?所以諺語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若要人不聽見,除非自己不說。』做了卻想不被人知,就像遮住眼睛捕捉麻雀,掩住耳朵去偷鈴,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其實是荒唐可笑的舉動。又有什麼好處呢?我又聽說,沒有永遠動盪的國家,沒有不能治理的百姓,國君的善惡是根據教化的厚薄而定的,所以大禹、商湯時天下太平,夏桀、商紂時天下大亂;周文王、周武王時國泰民安,周幽王、周厲王時遭到危亡。所以古代聖明的帝王,盡心盡力卻不埋怨別人,嚴於律己不苟責臣下。所以說:『大禹、商湯責備自己,故國家興旺;夏桀、商紂怪罪別人,所以迅速滅亡。』苛責過多,與惻隱之心相違,其實是為奸邪開闢了方便之門。漢代溫舒曾上書說獄吏太殘酷,只可惜不被採納,我聽說過堯專門設置了進諫用的鑼鼓,大禹樹立了提意見用的木頭,商湯有專門處罰官吏過錯的史富,周武王在桌几、盤碟、盆蓋上寫有告誡自己要謹慎的銘文,這樣做是防微杜漸,虛心接受各方意見的表現。魏武帝曹操說:『有德的君王高興聽到逆耳的忠言,他們親近忠臣,厚待進諫的臣子,斥退小人,是希望保全自身和國家,避免滅亡的災害。』凡是承受天命君臨天下的國君,縱使做不到君臣同德、上下一心,難道不想保全自己和國家,避免滅亡嗎?然而自古以來能夠功成名就、建立偉業的國君,沒有不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虛心納諫、改正錯誤的。
陶外 發表於 2025-5-15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六「公平」章解義:論君德與治道

【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君臣問對,實為千古治術之圭臬。今觀卷十六「公平」章所述「國無常亂,由君善惡」一節,深契聖王之道,茲析其義如下:

一、治亂之本在君德
「國無常亂」一語,直指興衰之樞機。【尚書】云「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心正則天下正,君心蔽則天下危。太宗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鑑,故魏徵諫言「若所為非,雖掩何益」,正是【論語】「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實踐——過而能改,民皆仰之。君德之善惡,非獨關私行,實系乎天下公義。

二、虛心納諫與下情上達
「虛心待下,下情達上」八字,乃貞觀之治精髓。太宗嘗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君若自矜其智,則臣工噤口;君能虛懷若谷,則眾議成川。魏徵引諺「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更暗合【中庸】「慎獨」之旨——人君居九重之深,而言行必昭於天下,豈可不慎?

三、威怒弭謗之弊
「暴作威怒以弭謗議」,恰是亡國之兆。管子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管子·牧民】)太宗初年亦曾因小事欲責侍臣,經長孫皇后勸諫而悟(見【貞觀政要·納諫】)。本章所誡,正是人君當以「公平」御下:政之善者,不懼外聞;事之非者,強掩反損。此即【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理。

四、功成事立之要
末句「功成事立」,非謂權謀成就,實指君民同心、上下通明之境。【周易·泰卦】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太宗能克己容諫,故臣僚敢言、庶政得修,終成「貞觀之盛」。後世若徒慕其功,不修其德,則如緣木求魚矣。

結語
本章雖簡,而義理宏深。治道之要,首在君心之公;君心之公,源於納諫之誠。讀【貞觀政要】者,當思「公平」非僅施政之術,實為修身之本。昔程子謂「帝王之學與儒者同」,太宗君臣踐履之言,足為萬世法。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貫【尚書】【論語】【周易】等經典,緊扣「君德—納諫—治亂」主線,凸顯貞觀政要之儒學底色。語言力求簡古,避俚俗而存雅訓,庶幾近於「國學家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