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3|回覆: 1

[墨家] 【墨子】卷16兼愛(下)詩解4墨子兼愛取法大禹成湯文王武王詩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8 22: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6兼愛(下)詩解4墨子兼愛取法大禹成湯文王武王詩經
題文詩:
不唯泰誓,雖禹誓亦,猶是為然.:
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
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對諸群,
以征有苗.禹征有苗,非以求以,富貴,
干福祿以,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
除天下害.即此禹兼,雖墨子之,所謂兼者,
於禹求焉.不唯禹誓,雖湯說即,猶是為然.
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
土而:今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
於上下有,善不敢蔽,罪不敢赦,簡在帝心,
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且不憚以,
身為犧牲,以詞說於,上帝鬼神.即此湯兼;
雖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不惟誓命,
湯說為然,周詩猶是.周詩:王道蕩蕩,
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
其易若.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若吾言非,
語道之謂,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貴賢罰暴,
勿有親戚,弟兄所阿.即此文武,愛之道,
雖墨子之,所謂兼者,取法文武.不識天下,
之人所以,皆聞兼愛,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原文】4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15),以征有苗。』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焉。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於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貴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注釋
(15)『若』疑為『茲』之誤。『既』為『即』假借字。『群對諸群』當為『群邦諸辟』。(16)『厎』即『砥』。(17)阿:私。
文】
      而且不只【泰誓】這樣記載,即使大禹的誓言也這樣說。大禹說:『你們眾位士子,都聽從我的話:不是我小子敢橫行作亂,而是苗民在蠢動,因而上天對他們降下懲罰。現在我率領眾邦的各位君長,去征討有苗。』大禹征討有苗,不是為求取和看重富貴,也不是干求福祿,使耳目享受聲色之樂,而是為了追求興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這就是大禹的兼愛。即使墨子所說的兼愛,也是從大禹那裏取法的!
    而且並不只【禹誓】這樣記載,即使湯的言辭也是如此,湯說:『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祭告於皇天后土說:'現在天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得罪了天地。於今有善不敢隱瞞,有罪也不敢寬饒,這一切都鑑察在上帝的心裏。萬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擔;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萬方。」』這說的是商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身作為犧牲祭品,用言辭向上帝鬼神禱告。這就是商湯的兼愛,即使墨子的兼愛,也是從湯那裏取法的。
而且不只大禹的誓言和商湯的言辭是這樣,周人的詩也有這類的話。周詩上說:『王道蕩蕩,不偏私不結黨;王道平平,不結黨不偏私;君子在王道上引導,小人在後面望着行。』如果以我所說的話不符合道,則古時周文王、周武王為政公平,賞賢罰暴,不偏私父母兄弟。這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兼愛,即使墨子所說的兼愛,也是從文王、武王那裏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聽到兼愛就非難,究竟是什麼原因。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7-14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兼愛下】釋要:聖王取法與大禹成湯文武之政

【墨子·兼愛下】第四章以古聖先王之政為范,申明『兼愛』非虛言,實有典謨可稽。墨子引【禹誓】【湯說】【泰誓】【詩經】諸文,證聖王之道皆以『兼愛』為本,其文質相勝,義理昭然。

一、大禹之誓:代天行罰而存兼濟之心
【禹誓】云:『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此言禹征有苗,非為私慾,乃代天行罰。然細究其旨,禹之『罰』實寓『兼愛』之深意。【尚書·大禹謨】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可知禹雖用兵,終以安民為歸。墨子取其『用天之罰』一語,正欲申明:聖王之誅伐,必以兼愛天下為終極,非徒逞威暴也。

二、成湯文武之政:以兼愛承天命
墨子復引成湯『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之告天詞(見【湯說】),與武王『夷穴焚玉』而恤民瘼之事(見【泰誓】),皆彰聖王『兼相愛、交相利』之實。湯之禱雨、文武之弔民伐罪,皆非為一己之私,而以『飢者得食,寒者得衣』為念。此與墨子『視人之國若視其國』之旨密合無間。

三、【詩經】為證:王道以愛民為極
【詩】云『王道蕩蕩,不偏不黨』,又言『無言不讎,無德不報』,皆與兼愛之義相表裏。墨子特引【周頌】『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以證之,蓋謂聖王德澤廣被,猶天地之無私覆載。此即『兼愛』之至高境界——超越親疏差等,達於『天下為公』。

結語:墨學兼愛乃聖王心法
墨子舉證禹、湯、文、武,非徒托古以自重,實欲揭示『兼愛』為三代王道之真髓。其謂『不唯【泰誓】,雖【禹誓】亦猶是為然』,正是強調聖王言行雖異,其『愛人利人』之心則同。後世若欲治平天下,舍此別無他途。學者當於此章深味古聖之用心,勿以兼愛為迂闊之論也。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