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7|回覆: 3

[墨家] 【墨子】卷8尚賢(下)詩解4賞不當賢民不為善尚賢利民相勸相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 17: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賢(下)詩解4賞不當賢民不為善尚賢利
題文詩: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
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曰莫若為,
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
此非可,學能者也.使不知辯,德行厚若,
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
躄喑聾者,暴為桀紂,不加失也.如此是故,
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
其所罰者,亦無罪故,使百姓皆,攸心解體,
沮以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
腐臭余財,不相分資;隱慝良道,不相教誨.
若此則飢,者不得食,寒不得衣,亂不得治.
是故昔者,有舜,有禹,禹有皋陶,
湯有小臣,武王,閎夭泰顛,南宮括之,
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故,近者安之,
遠者歸之.日月所照,舟車所及,雨露所漸,
粒食所養,得此莫不,.且今天下,
士君子,王公大人,中實將,欲為仁義,
求為上士,欲中,聖王之道,下中國家,
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必,察此者也.
尚賢者乃,天鬼百姓,之利所在,政事之本.
古聖用賢,利民為本,相勸為善,風清氣正.
【原文】4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曰:莫若為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學能者也。使不知辯,德行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躄喑聾暴為桀紂,不加失也。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6),沮以為善;垂其股肱之力(7),而不相勞來也;腐臭余財,而不相分資也;隱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若此則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8),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注釋(6)攸:疑為『散』字之誤。(7)垂:『墮』之借字。(8)推而上之以:此句為衍文。
文】
    現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可是你要怎樣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他們必定)說:最好是做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然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卻並不是學得到的。假使不知分辨的話,即使德行醇厚如禹、湯、文、武,也不會得到任用;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即使是跛、啞、聾、瞎,乃至暴虐如桀紂,也不會加以拋棄。因此,賞的不會是賢人,罰的不會是暴人。他所賞的人是沒有功的,所罰的也是沒有罪的。所以使百姓人心渙散,阻止他們向善:怠惰他們的肢體,而不相互勉勵幫助;使多餘的財物腐臭變質,而不相互資助;隱藏自己好的學問,而不相互教導。如此,飢餓的人就不會得食,寒冷的人就不會得衣,混亂的狀況就不會得到治理。
    所以從前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伊尹,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從而天下太平,人民富足。因此,近的人安於其居,遠的人前來歸附。凡是日月所照、舟車所至、雨露所滋潤、穀食所養活的人們,得到這些賢人,無不相互勸勉和鼓勵。假如現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心中真想行仁義,求做上士,上則想適合聖王之道,下則想符合國家與百姓之利,那就不可不認真考慮尚賢這一說法了。(總之),尚賢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事的根本。
亀井絵裏 發表於 2025-7-15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下】詮解:賞賢勸善之道與政治倫理之要

【墨子·尚賢下】第四章所論,直指治國之核心——賞罰與尚賢之關係。墨子以犀利之筆揭示:若賞賜不歸於賢能,則民必不為善;唯有尚賢使能,方能利民化俗,使天下相勸相譽。此章義理深邃,今試析之。

一、人性趨利與政治導向
墨子開篇即言:『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此乃人性之常情,然關鍵在於『何以得富貴而辟貧賤』。若富貴之途在於『為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則政治必入歧途。墨子批判世襲貴族以血緣、容貌取位,而非以德能授祿,如此則民不務德、不修能,唯務鑽營依附,社會風氣必然敗壞。

二、賞不當賢之弊
『賞不當賢』乃亂政之源。若賢者勞而無獲,不肖者無功受祿,則民何以勸善?【尚賢】三篇反覆申明:『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主張打破世襲,以『義』為衡准,使『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此與儒家『舉賢才』相通,然墨子更強調製度性保障——唯有建立『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機制,方能杜絕僥倖之心。

三、尚賢之利:相勸相譽
『尚賢利民』之效,在於形成『相勸相譽』之風尚。賢者得位,非獨其一人受賞,更使天下知『為善必貴,為惡必賤』,民自然競相為善。墨子以禹、湯、文王為例,說明聖王治世皆因『列德而尚賢』,故能『進賢勸善,禁暴止亂』。此中深意,實為政治倫理之根本:上位者之取捨,直接塑造社會價值取向。

四、當代啟示
墨家尚賢思想,對今日仍有鏡鑒之益。若選拔人才唯親是舉、唯利是圖,則社會必失公平;唯有建立『以能授官、以績定賞』之制,方能激勵實幹。墨子所言『無故富貴』之戒,尤當為執政者所惕。

結語
【尚賢下】此章雖簡,卻直指治亂之樞機。賞罰不明則民無所措,尚賢為公則天下歸心。墨家以功利言道德,然其功利非私利,而是『興天下之利』的大公之義。讀此篇者,當思『為政以賢』之要,亦當自勉:富貴當以義得,非以幸致。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17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尚賢】下篇第四段詮解:賞罰明則民德歸厚

墨子【尚賢】下篇此章,直指世道治亂之本,曰:『賞不當賢,民不為善。』此語雖簡,實為政教之樞機。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墨家尚賢之旨。

一、人性趨利與為善之機
文中謂『士君子欲富貴而惡貧賤』,此乃人情之常。然墨子非責人之好利,而問『何以得富貴而辟貧賤』。其答案直指時弊:世人多倚『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而進身。此即【尚同】篇所斥『親親尊尊』之弊——以血緣、容貌取人,而非以德能。墨子痛此亂象,故言『賞不當賢』,則民必趨附私門,非為公善。

二、尚賢為利民之根本
『尚賢利民』四字,乃墨家政治綱領。賢者居位,非徒顯其德,更在『興天下之利』。墨子屢言『兼相愛,交相利』,賢者執政,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非樂】),民受其惠,自相勸為善。反之,若賞罰失當,如【尚同】篇云『不善不罰,善不勸』,則民無所措手足,風俗日壞。

三、相勸相譽:尚賢之社會效應
『相勸相譽』者,謂賢者受賞,民皆慕效其德。墨子重『譽』之教化力,【耕柱】篇云『譽不可不勸』,以譽導民向善,較刑禁更為根本。然此效必以『賞當賢』為前提。若富貴者皆憑姻婭、姿貌得位,則民競習諂媚,何暇修德?故【尚賢】中篇直言:『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破世襲、舉賢能,方能使民知『善必祿,惡必罰』,而天下治矣。

結語:墨家尚賢之現代啟示
墨子之論,非僅批判周制親親,更揭示普世政理:社會價值導向,決於權力與資源之分配方式。今之世,若『富貴』仍由門第、虛名而定,則『民不為善』之弊猶存。墨家以『尚賢』為救世之方,實倡公平競爭、以能取人,其思想於今仍有鏡鑒之益。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緊扣文本,以墨家『功利主義』倫理為基,析『賞賢』與『民善』之因果,並引他篇互證,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
楊垂 發表於 2025-9-3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下】章所論,實為治國安邦之要義。今觀其文,以『賞不當賢,則民不為善』為核心,闡發尚賢之道與民心向背之關聯,深具警示之義。以下試析之:

墨子直面人性之常情:『天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其追問:『何為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此問非鼓動逐利,乃揭示治國者用人標準對民風之導向。若上位者以『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為授爵賜祿之據,則百姓必不以修德進賢為途,而競相諂媚權貴、矯飾容貌,此即『賞不當賢』之弊。

墨子曰:『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賞罰失當,則善惡混淆。百姓見無才德者徒因親緣、容貌得賞,必生怠惰之心,不復勉力為善。長此以往,賢者埋沒,佞幸當道,國基動搖。此乃『民不為善』之根源,非民性本惰,實制度失公使然。

反之,若行尚賢之道——『進賢勸能』,使『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則民心自正。賢者得祿,能者得位,百姓皆明『欲富貴必先修德能』之理,自當相勸相譽、競趨於善。墨子強調『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皆因賢者執政,上合天心,下順民意,可致國安民富。

此章之深意,在於揭示『制度育人』之理:治國非獨恃道德教化,更需建立公正之遴選機制。賞罰之權若為私慾所蔽,則民心離散;若以賢能為準繩,則萬民歸心。墨家尚賢之說,實為構建公義社會之基石,至今猶發人深省。

以上淺析力求貼合墨家務實崇賢之精神,強調製度公正對引導民風之關鍵作用。墨學以『興天下之利』為旨,此章所言,正是通過尚賢實現『上下相譽,民勸歸善』之治世藍圖,誠可為後世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