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7|回覆: 0

[墨家] 【墨子】卷2修身詩解君子固本反求諸己富則見義非伐非巧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8-30 14: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君子者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
而哀為本;士雖有學,德行為本.是故置本,
不安之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
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
舉物而暗,無務博聞.故先王之,治天下必,
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也.見不修行,
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
傷人之荄,無存之心,雖詆訐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之,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
君子之道: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
死則見哀;四品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也.
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
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肢,接之肌膚,
華發隳顛,而猶弗舍,其唯聖乎!志不強者,
其智不達;言不信者,其行不果;據財不能,
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
是非不察,不足與游.本不固者,其末必幾;
雄而不修,其後必惰;原濁流渾;行不信者,
其名必惰.名不徒生,譽不自長.功成名遂,
名譽不假.反之身也.務言緩行,雖辯不聽.
多力伐功,雖勞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
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揚天下.言無務多,
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非智無察,
在身而惰,反其正路.善無主於,心者不留,
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成也譽不,
可巧而立,君子以身,載行者也.思利尋焉,
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本篇主要討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應包括'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以及明察是非、講究信用、注重實際等內容。
君子戰雖有陳陳:同『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批捍:抨擊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孩:畢沆云:『當讀如根荄之荄。』荄:草根,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辯:同『辨』,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幾:【說文解字】:『微也。殆也。』,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伐功:伐,自誇;功,功績,功業,功勞,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彼:借為『非』。情:為『惰』之形訛,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戴:同『載』。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譯文君子作戰雖用陣勢,但必以勇敢為本;辦喪事雖講禮儀,但必以哀痛為本;做官雖講才識,但必以德行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講究枝節的繁盛;身邊的人不能親近,就不必講究招徠遠方之民;親戚不能使之歸附,就不必講究結納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無終,就不必談起從事多種事業;舉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廣見博聞。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徠遠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養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詆毀,那就應當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讒害誹謗之言不入於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於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於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強,志向一無比一天遠大,莊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應包括如下方面:貧窮時表現出廉潔,富足時表現出恩義,對生者表示出慈愛,對死者表示出哀痛。這四種品行不是可以裝出來的,而是必須自身具備的。凡是存在於內心的,是無窮的慈愛;舉止於身體的,是無比的謙恭;談說於嘴上的,是無比的雅馴。讓上述四種品行暢達於四肢和肌膚,直到白髮禿頂之時仍不肯捨棄,大概只有聖人吧!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遊。根本不牢的,枝節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後必懶惰。源頭濁的流不清,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生和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專說而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誇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裏明白而不多說,努力作事而不誇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譽揚於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了。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苟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這樣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鳳傑 發表於 2025-7-8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修身】篇義理闡微

【墨子】卷二【修身】篇,誠為君子立身行道之樞要。今就經義,略陳管見如次:

一、本末之辨與反身之道
經文"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實承【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旨。君子所務,當以勇德為戰陣之本,以哀戚為喪禮之本,以德行為學問之本。此三重根本,恰與【論語】"慎終追遠"、【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相發明。墨子特重"反求諸己"之功,所謂"見毀而反之身",實與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同契,皆承殷周以來"反躬自省"的德性傳統。

二、四品之行與誠身之要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句,實為墨家君子人格之綱維。此四者非外在標榜,而當"藏於心""動於身""出於口",終至"暢之四肢,接之肌膚"。尤值得注意的是"華發隳顛,而猶弗舍"的修為境界,與儒家"顛沛必於是"的造次工夫異曲同工。墨子強調"名不徒生,譽不自長",正與【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相印證,皆言德名相副之理。

三、知行合一與名實之辨
篇中"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二語,揭示墨家知行觀。其"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的主張,恰與儒家"剛毅木訥近仁"之說相表裏。至若"言無務多而務為智"的訓誡,更與孔子"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遙相呼應。墨子特重名實相符,其"名不可簡成,譽不可巧立"之論,實針對春秋戰國之際"巧言令色"的時弊而發。

四、墨家修身之現代啟示
墨者"強力從事"的精神,在今日尤具深意。其"力事日強,願欲日逾"的進取態度,與當代"終身學習"理念暗合。而"非伐非巧"的務實作風,更可為浮躁世風下一劑清涼散。至若"傷人之荄無存於心"的恕道精神,實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古老智慧。

要之,【修身】篇雖僅七百餘言,然其本末兼察、名實相副的修身要義,不僅與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互鑒,更為今人立身處世提供了超越時空的思考。墨家"以身載行"的實踐品格,恰是其學說歷久彌新的根本所在。學者若能於此篇沉潛反覆,必能得古人修身之三昧。
胡姚 發表於 2025-7-14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修身】篇義疏:論君子之本與反躬自省之道

【墨子】卷二【修身】一篇,實為君子立身行道之樞要。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義理如次:

一、本末之辨與為學次第
經文開篇以三喻明本:"戰雖有陳而勇為本,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此正【大學】"德者本也"之義。墨子更進而言"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揭示五重修行次第:其一,根本未立不可求枝葉繁茂;其二,親近者尚不能和睦,遑論結交遠人;其三,家族尚且不附,何談外交;其四,一事未成,勿營多業;其五,基本事物尚不明了,不必貪求博聞。此五者,與孔子"君子務本"之教若合符節,而更具實踐次第。

二、察邇修身為治平之基
"先王必察邇來遠"一句,實通【中庸】"行遠必自邇"之理。君子"見毀而反諸身"的修養工夫,尤具墨家特色。其"三無"之戒——讒言不入耳、攻訐不出口、傷人之心不存,較儒家"非禮勿言"更見嚴毅。故能使得"詆訐之民無所依",此即【周易】"敬義立而德不孤"之效驗。

三、君子四品與聖者氣象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句,實為墨家君子人格綱領。其特殊處在於:第一,將儒家"貧而樂"轉化為更具實踐性的"見廉";第二,"富則見義"較"富而好禮"更強調社會擔當;第三,生死之際的仁愛悲憫,尤見墨家兼愛精神。至若"藏心竭愛、動身竭恭、出口竭馴"的修養工夫,終達"華發隳顛而猶弗舍"之境,正是墨家苦行精神的終極體現。

四、名實之辨與知行關係
篇中"志不強則智不達"等句,揭示墨家認識論特色:其一,強調意志力對認知的決定作用;其二,將"分財"作為交友標準,體現功利主義倫理觀;其三,"原濁者流渾"之喻,直指心術為萬事根本。其"名不可簡成,譽不可巧立"的主張,與儒家"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相通,而更重"以身載行"的實踐驗證。

要而論之,【修身】篇之精義有三:其一,將儒家心性之學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條目;其二,在道德修養中注入功利驗證的維度;其三,通過嚴苛的自我要求達成社會改造。其"反諸身"的修養方法,上承【尚書】"檢身若不及"之訓,下啟宋儒"省察克治"之功,在先秦道德哲學中獨樹一幟。墨家雖然後世式微,然其修身之道,至今猶有振聾發聵之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