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2|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14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武王獨見雍季之言百世之謀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9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14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武王獨見雍季之言百世之謀
題文詩:
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
桀怒,九夷之師,以伐,伊尹諫湯,
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
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
桀怒,九夷之師,於是不起.伊尹曰可.
湯乃興師,伐而殘之.於,南巢氏焉.
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
過山焚萊,示無返志.至有戎隧,大風折斾.
散宜生曰:此其妖歟?王曰非也;天落兵也.
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又諫曰:
此其妖歟?武王曰否,天灑兵也.卜而龜熸.
又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不,利以禱祠,
利以擊眾,是熸之已.故武王,順天地犯,
三妖而,紂於牧野,其所獨見,其至精也.
晉文公,與荊人,戰於城濮,君問咎犯.
咎犯對曰:服義之君,不足於信;服戰之君,
不足於詐,詐之而已.君問雍季,雍季對曰:
焚林而田,得獸雖多,明年無復;干澤而漁,
得魚雖多,明年無復.詐猶可以,一時,
而後無報.遂與荊軍,而用詐,大敗之及,
賞先雍季,而後咎犯.侍者:城濮之戰,
咎犯之謀!晉文公:雍季之言,百世之謀;
咎犯之言,一時之權,吾既行.仲尼聞曰:
文公之霸,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原文】
  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供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
【原文】
  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志也。至於有戎之隧,大風折。散宜生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散宜生又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非也,天灑兵也。』卜而龜熸。散宜生又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不利以禱祠,利以擊眾,是熸之已。』故武王順天地,犯三妖而禽紂於牧野,其所獨見者精也。【注釋】
斾,漢字,讀作pèi,古同『旆』:『織文鳥章,白~央央。』
【譯文】
周武王征伐商紂王,清晨點燃蠟燭動身,通過隧道後破壞了兩壁,渡河後毀了船隻,經過山谷後拆除橋樑,走過山地就焚燒萊菜,以此向百姓表示義無反顧的意志。行軍到有戎地區的一條大隧道時,大風吹折了軍旗,散宜生進諫說:『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說:『不是,這是上天為我們降下兵器(砍斷的)。』風剛停不久,接着又降下大雨,大水遍流,行動不便,散宜生又進諫說:『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說:『不是,是上天灑水來為我們洗刷兵器。』占卜時,燒龜甲的火熄滅了,散宜生又進諫說:『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說:『說明此時我們不應當祝禱神靈,而應當去激勵全軍的士氣,這是火熄滅所預示的意思。』所以武王順遂天地,逆犯三種妖兆,而在牧野擒拿商紂王。他的獨到見解真精闢啊。
【原文】
晉文公與荊人戰於城濮,君問於咎犯。咎犯對曰:『服義之君,不足於信;服戰之君,不足於詐,詐之而已矣。』君問於雍季,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干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而後無報。』遂與荊軍戰,大敗之。及賞,先雍季而後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謀也;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寡人既行之矣。』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譯文】
晉文公要在城濮和楚軍交戰,文公徵詢咎犯的意見,問咎犯:『這仗該怎樣打?』咎犯說:『如果是做仁義的事,那就不該討厭忠誠守信用;如果是和敵軍開戰,那最好是兵不厭詐。現在既然是和楚軍交戰,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詐就可。』

文王辭別咎犯後,又去請教雍季,雍季回答說:『放火來焚燒山林,儘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用欺詐手段對付人,雖然一時能獲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後一定會無利可圖。所以君王還是正大光明行事為好。』

文王沒有聽從雍季的話,而是採納了咎犯的計策,和楚軍開戰時用計大敗楚軍。回國以後,嘉獎有功人員,首先是獎賞雍季,然後才獎賞咎犯。這時晉文公身邊的人就說了:『我們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靠的是咎犯的計策。君王論功行賞為何將雍季放在最前面,這是為什麼?』文公回答說:『咎犯的詐術,只是權宜之計,適用於一時戰爭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觀點,則是符合長遠的利益,我怎麼能只看重權宜之計而輕視長遠利益呢?』
【注釋】
出自 【呂氏春秋】卷14孝行覽4義賞2詐偽不長賞必以義:
原文: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柰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聞之,曰: 『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譯文】【呂氏春秋】
從前晉文公要跟楚國人在城濮作戰,召來咎犯問他說:『楚國兵多,我國兵少,怎樣做才可以取勝?』咎犯回答說。『我聽說禮儀繁雜的君主,對於禮儀的盛大從不感到滿足,作戰頻繁的君主,對於詭詐之術從不感到滿足。您只對楚國實行詐術就行了。』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了雍季,雍季說:『把池塘弄乾了來捕魚,怎能不獲得魚?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把沼澤地燒光了來打獵,怎能不獲得野獸?可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詐騙的方法,雖說現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後就不能再得利了,達不是長久之計。』文公採納了咎犯的意見,因而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人。回國以後行賞,雍季居首位。文公身邊的入勸諫說:『城濮之戰的勝利,是由於採用了咎犯的謀略。您採納了他的意見,可是行賞卻把他放在後邊,這或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對百世有利,咎犯的話,只是顧及一時。哪有把只顧及一時的敞在對百世有利的前面的道理呢?』
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後,說:『遇到危難用詐術,足以打敗敵人;回國以後尊崇賢人,足以報答恩德。文公雖然不能堅持到底,卻足以成就霸業了。』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6-30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權謀】雍季之鑑與湯武之智析微

【說苑】卷十三所載伊尹獻策"阻乏貢職以觀其動"一事,實為上古政治智慧之典範。其要義非在權術之巧,而在"觀幾察變"的聖王之道。湯之伐桀前,伊尹建議"阻貢觀變",此乃【周易】"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的具體實踐。桀能驟起九夷之師,暴露其殘餘號召力猶存,故伊尹斷然諫止。此種"以小事觀大節"的試探策略,與【孫子兵法】"作之而知動靜之理"的偵察思想一脈相承。

雍季"百世之謀"的典故尤具深意。當晉文公問計於咎犯與雍季時,二人策略形成鮮明對照:咎犯之謀雖獲城濮之勝,終屬權變;雍季"以信為本"的建言,則契合【尚書】"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的治國大道。劉向將此二事並置,實暗喻"權"與"經"的辯證關係——權謀當以王道為體,術數須以仁義為宗。

考【呂氏春秋·義賞篇】載此事細節,雍季曾言"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此語直指政治短視之弊。武王"獨見"之明,正在於能超越一時勝負,如【孟子】所謂"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伊尹二次阻貢後見桀不能復召諸侯,方斷定"天命殛之",此即【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生動體現。

今人讀此章,當識其三重深意:其一,政治決策須建立在對形勢的精確把握上,所謂"知彼知己";其二,權變之術必須服務於長治久安,不可捨本逐末;其三,領袖之"獨見"非憑私智,乃建立在對天道人心的深刻體察上。昔孔子贊【韶】樂"盡善盡美",湯武革命正是以仁心行權謀的典範,此即【說苑】此章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智慧。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傳統註疏體例,以經解史,以史證經,揭示權謀背後的王道精神)
楊可 發表於 2025-6-30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權謀】雍季之鑑與湯武之智析微

【說苑】卷十三【權謀】篇所載"阻乏貢職以觀其動"一事,實為上古政治謀略之典範。伊尹佐湯伐桀之策,非徒逞武力之強,乃深諳"觀釁而動"之道。其以"阻乏貢職"為試探,實為三重深意:一則以察桀之反應能力,二則以觀諸侯向背之勢,三則以驗天命所歸之實。此中機杼,與【孫子兵法】"知己知彼"之說不謀而合,而較之尤重"天人相參"的古典政治智慧。

桀之"起九夷之師",恰暴露其外強中乾之質。伊尹見微知著,從"九夷"是否應召這一細節,洞悉夏王朝統治基礎已然動搖。此正合【周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的察變之道。湯之"謝罪請服",非畏戰也,乃如【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權謀運用,通過戰略退卻完成最終攻勢的蓄力。

篇末"雍季之言百世之謀"的論斷,尤見劉向編纂之深意。雍季諫晉文公"焚林而田"的典故(見【呂氏春秋】),強調"不以詐偽成道"的治國原則,與此處伊尹之謀形成微妙呼應。二者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了權謀運用的根本準則:戰術層面的"詭道"必須服從於戰略層面的"正道"。武王伐紂雖用權謀,其"獨見"正在於始終以"弔民伐罪"為終極訴求,此即【尚書·泰誓】所謂"天視自我民視"的政治倫理。

今人讀此,當明古人謀略之精要不在機巧,而在其"時中"智慧。伊尹之謀所以為後世法,因其既通曉【六韜】"文伐"之術,更恪守【孟子】"仁者無敵"之義。這種將現實政治操作與道德理想主義相結合的思維範式,正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最深邃的遺產。觀當代國際博弈,所謂"極限施壓""戰略試探"等術,實未出此古典智慧之畛域,然往往失其"雍季之戒"的道德錨定,此尤為讀【說苑】者所當深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