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6|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11天下詩解5彭蒙慎到公而無私不慮不智無用賢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15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1天下詩解5彭蒙慎到公而無私不慮不智無用賢聖
題文詩: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不兩,
不顧於慮,不謀於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
古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
風而悅之.齊萬物而,以為首曰:天能覆之,
不能載之,地能載之,不能覆之,道能包之,
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是而: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緣不得已.泠汰於物,
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
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
天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
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不知前後,
然而已.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還,
若羽之旋,若磨石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
未嘗有罪.是何故哉?無知之物,無建己患,
無用,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
故曰至於,若無知物,如是而已,無用賢聖,
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道非,
生人之行,至死人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
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師曰:古之道人,
至於莫是,莫非而已.其風,惡可而言?
常反人情,不見觀而,不免魭斷.其所謂道,
非道,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
慎到,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原文】
  公而不黨(1),易而無私(2),決然無主(3),趣物而不兩(4),不顧於慮(5), 不謀於知(6),於物無擇(7),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 慎到聞其風而悅之(8)。齊萬物以為首(9),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10),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11)。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12),教則不至(13),道則無遺者矣(14)。』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15),而緣不得已(16)。泠汰於物(17),以為道理。曰:『知不知(18),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19)。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20);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21);椎拍輐斷(22),與物宛轉(23);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24), 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25)。推而後行,曳而後往(26)。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27),全而無非(28),動靜無過(29),未嘗有罪(30)。是何故(31)? 夫無知之物(32),無建己之患(33),無用知之累(34),動靜不離於理(35),是以終身無譽(36)。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37),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38)。豪桀相與笑之曰(39):『慎到之道(40),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41),適得怪焉(42)。』
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43)。彭蒙之師曰(44):『古之道人 (45),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46)。其風■然(47),惡可而言(48)?』常反人(49),不見觀(50),而不免於魭斷(51)。其所謂道非道(52),而所言之韙不免 於非(53)。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54)。【譯文】
公正而不偏黨,平易而無私慾,斷然依理而無主見,隨物而趨一視同仁,不慮過去,不謀未來,對事物無選擇,參與事物的變化,古代道術有屬於這方面的。彭蒙、田駢、慎到聽到這種治學風氣而喜好它。齊同萬物以為首要,說:『天能覆蓋萬物而不能承載萬物,地能承載萬物而不能覆蓋萬物,大道能包容萬物而不能分辨萬物。他們認識到萬物都有可以肯定的,也有可以否定的,所以說選擇就不能周全,教化就不能備至,按照道就不會有遺漏了。』
所以慎到主張拋棄知識和主觀成見,卻因順於不得已,任其自然,做為他的道理,說:『明知不可知,而強迫去認知,就會為知所迫而傷害自己。』。隨隨便便無能為力而譏笑天下的尚賢,放任解脫不修德行而非難天下的大聖;椎朴順遂無棱無角,順從事物婉曲相應變化;捨棄是與非,希望可免於拖累。不用智巧謀慮,不知什麼是前後,巍然獨立不動就是了。推動而後前進,拖曳而後前往,象飄風的往還,象羽毛的旋轉,象磨石的轉動,自全而無非難,動靜而無過失,未曾有什麼罪責。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智慧的東西,也就沒有樹立自己之敵的憂患,沒有使用智慧的拖累,運動和靜止是離不開規律的,因此要終身去掉名譽。所以說達到象沒有智慮的東西罷了,用不着聖賢,哪土塊都有自己的規律。』豪傑們都譏笑他說:『慎到的學說,不是活人能施行的,卻是死人道理,應該得到責怪。』
田駢也是這樣,求學於彭蒙,學得不言之教。彭蒙說:『古代得道的人,達到無所謂是非罷了。好象風迅速刮過一樣,哪還用得着說什麼呢?』經常違反人的意願,不為人欣賞,仍然不免於無棱無角。 他們所宣揚的道並非是道,而所肯定的東西也不免於錯誤。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的實質是道。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知道一些道的概要的。
【注釋】
(1)公:公正。黨:一作當,偏黨。
(2)易:平易,平允。
(3)決然:斷然。無主:指沒有自我偏見。
(4)趣物而不兩:隨物而趨沒有二意。趣,通趨。
(5)不顧:指不顧於慮,不慮過去。
(6)不謀於知:不用智慧,即指不謀其將來。
(7)無擇:無選擇。
(8)彭蒙:齊人。田駢:齊人。慎到:趙人。說:通悅。
(9)齊:齊萬物之齊。首:首要。
(10)覆:遮蓋,掩蓋。
(11)包:包容辯:分辯。
(12)選:選擇。偏:同遍,全。
(13)不至:不能達到,不能備至。
(14)無遺,無遺漏。
(15)去已:拋開自己成見。
(16)緣:因循,因順。
(17)泠(Iing)汰:聽從自然,任其自然。
(18)知不知:把知當作無知。
(19)將:要,薄知:鄙薄知識。鄰傷:毀傷。
(20)謑髁(xlkel):兒戲,隨便的樣子(怠惰不正)。無任:無能力。尚賢:推選賢能。
(21)縱脫:放任。無行:不修德行。
(22)椎拍:推撲順遂。(wan)斷,即下文鯇斷,沒有稜角。
(23)物:指事。宛轉:婉曲,相應變化。
(24)師:用,任憑。
(25)魏:通,獨立不動。
(26)曳:拖。
(27)隧:轉動,旋轉。
(28)全,全面,整體。無非:無偏。全而無非:自全而入無非責。
(29)動靜:運動靜止。無過:沒有過失。
(30)未嘗有罪,不曾有什麼罪責。
(31)是:這,此。
(32)知:知覺,知識。物:物件,東西。
(33)無建己之患:指沒有建立自己而產生敵對的憂患,這是指去己的思想。
(34)無用知之累:指不用知慮就沒有牽累,用知則爭,爭則牽累,放棄知慮則無爭,無爭則無累。這講棄知的思想。
(35)理:指規律。
(36)無譽:任何罪都從譽生,無譽就無罪過,這是去譽的思想。
(37)故曰:指慎子說的話。至:到達,達到。若:象。已:罷了。
(38)塊:土塊。道:規律。
(39)笑:譏笑。
(40)道:學說。
(41)生人:活人。行:施行。理:道理。
(42)適得:理當,應當。怪:責怪,批評。
(43)不教:不言之教。
(44)彭蒙之師:猶彭蒙其師,指彭蒙自己。彭蒙之師曰:彭蒙對田駢說。
(45)道人:得道的人。
(46)莫之是莫之非:無所謂事非。
(47)其:指古代有道人的教化。侐(xù):然:風迅速刮過的樣子。
(48)惡(wū):何。言:語言。
(49)反人:違反人意。
(50)不見觀:不為人所欣賞。
(51)魭(yuán):輐的借字。
(52)其,代田駢、彭蒙等人。所謂道:所說的道術,即指莫之是莫之非的道。道:天道。下句道同。
(53)韙:是。
(54)概,概略。嘗:曾,曾經。

懋松 發表於 2025-7-7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下】篇論彭蒙、慎到之學抉微

【莊子·天下】篇所載彭蒙、田駢、慎到一系學說,實為戰國黃老道家重要支脈。其核心要義"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不兩",體現了獨特的政治哲學與認識論主張。

一、去私存公的治道原則
"公而不黨"直指政治中立性,與儒家"君子不黨"(【論語·述而】)形成對照。慎到主張"棄知去己"(【慎子·民雜】),正是對主觀偏私的徹底否定。這種"泠汰於物"的態度,與【黃帝四經】"公者明,至明者有功"(【經法·道法】)相通,皆強調客觀法則高於主觀意志。

二、非認知的實踐智慧
"不謀於智"並非反智主義,而是對"緣督以為經"(【養生主】)的深化。【慎子·威德】言"天道因則大,化則細",與此處"於物無擇,與之俱往"互為表裏。這種"非慮非謀"的處世態度,實為對"道法自然"的操作性詮釋,較之老子"絕聖棄智"更具方法論意義。

三、齊物論的早期形態
"齊萬物以為首"可視為【齊物論】的思想先聲。彭蒙學派通過消解價值判斷("無建己之患")達到"萬物皆一"的境界,與宋鈃"接萬物以別宥為始"(【天下】)形成互補。這種"舍是與非"的認識論,在竹簡【文子】"執一以應萬"的表述中可得印證。

四、歷史定位再審視
前人多以"慎到由道入法"定論,然考諸【天下】篇,其"無用賢聖"說實與【老子】"不尚賢"同源,而不同於韓非"賢智不足慕"(【五蠹】)的功利立場。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所見"因天道"思想,恰可佐證黃老學派"去己任物"的理論連續性。

要之,此派學說以"因循"為樞機,在認識論上開"靜因之道"先河,在實踐論上啟"形名參同"路徑,實為道家思想從老莊玄理向黃老事功轉化的重要中介。其"決然無主"的哲學姿態,既不同於儒家的道德主體性,亦有別於後期法家的君主絕對性,在戰國思想譜系中獨具價值。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7-11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天下】篇論彭蒙、慎到之道詮解

【莊子·雜篇·天下】所載彭蒙、田駢、慎到之學,實為戰國黃老道術之重要流派。其核心要義"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不兩",深得道家"因循自然"之精髓。今試為析論:

一、去私存公的治道之本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二句,實承【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旨。慎到【慎子·威德】云:"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正與此互證。這種"決然無主"的政治哲學,既否定儒家"為政以德"的聖王觀,亦超越法家"君術獨運"的權謀論,而主張以客觀法則("道")代主觀意志("心"),此即【管子·心術】所謂"舍己而以物為法"。

二、齊物循道的認知方式
"不顧於慮,不謀於智"非謂絕智棄慮,乃指超越主觀認知局限。【慎子·民雜】言"不設一方以求於物",恰與莊子"喪我""坐忘"之說相通。其"於物無擇,與之俱往"的實踐態度,實為"因物自然"的認識論,較之惠施"歷物"之辯,更近道家本體論思維。司馬遷謂慎到"學黃老道德之術",正指此特質。

三、非聖賢的政治批判
"無用賢聖"之說,當與【老子】"不尚賢"章並觀。田駢"齊萬物以為首"的命題,在【呂氏春秋·不二】中記為"貴齊",即消解價值等差。這種思想既批判儒家"親親尊尊"的禮治觀,亦為法家"一斷於法"提供哲學依據。然需辨明:其非聖非賢非謂反智,實乃反對將治道繫於個人德性,此即【尹文子·大道】所謂"聖法之治以齊眾智"。

要而論之,彭蒙、慎到一系學說,實為道法轉關之關鍵。其"公而無私"的治道原則、"不慮不智"的認知方法、"無用賢聖"的價值批判,共同構成黃老學派"因道全法"的理論基礎。莊周雖在【天下】篇中批評其"非生人之行",然二者在"齊物""去私"等根本理念上實有深刻共鳴。後世學者當於此異中之同細加體味,方得戰國思想交融之真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