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6|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4人世間詩解9天下無道聖人苟生無用之用能成大用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3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卷4人世間詩解9天下無道聖人苟生無用之用能成大用

題文詩: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

子何之如,德之衰也?來世也者,不可以待,

往世也者,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苟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郤曲郤曲,無傷吾足.

真情之窟,能知所止,適可而止,知止不殆.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禍之所致,由有用故.

桂可食也,故而伐之;漆可用也,故而割之.

人也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知,無用之用,

乃成大用,有以為利,無以為用.至用非用,

用不得已;無用之用,能成道用;有用而用,

器之用也.至無而有,至虛而實,至德後得,

非名非利,以無御有,空納萬境,靜了群動. 

  【原文】

  孔子適楚①,楚狂接輿游其門曰②:『鳳兮鳳兮③,何如德之衰也④!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⑤,聖人成焉⑥;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⑦,莫之知載⑧;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⑨。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⑩!迷陽迷陽(11),無傷吾行!吾行郤曲(12),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13),膏火自煎也(14)。桂可食(15),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注釋】

  ①適:往。

  ②楚狂接輿:楚國的隱士,相傳姓陸名通,接輿為字。

  ③鳳:鳳鳥,這裏用來比喻孔子。

  ④何如:如何,怎麼。之:往。全句大意是,怎麼懷有聖德卻來到這衰亂之國。一說『如』通作『爾』,全句講作怎麼你的德行衰敗了。姑備參考。

  ⑤有道:指順應規律使社會得到治理。下句的『無道』則與此相反。

  ⑥成:指成就了事業。

  ⑦乎:於,比。

  ⑧莫:不。載:取。

  ⑨已矣:即『算了』。

  ⑩畫地:在地面上畫出道路來。喻指人為的規範讓人們去遵循。

  (11)迷陽:指荊棘。

  (12)郤(xì)曲:屈曲,指道路曲折難行。根據上句結構特點,『吾行郤曲』當與『迷陽迷陽』結構相同,而『吾行』很可能是傳抄時誤迭,則全句當是『郤曲郤曲』。

  (13)寇:侵犯 ,掠奪。『自寇』意思是自取砍伐。

  (14)膏:油脂。『自煎』意思是自取熔煎。

  (15)桂:樹名,其皮可作香料。

  【譯文】

孔子去到楚國,楚國隱士接輿有意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麼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聖人便成就了事業;國君昏暗天下混亂,聖人也只得順應潮流苟全生存。當今這個時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麼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麼迴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揚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人為地劃出一條道路讓人們去遵循!遍地的荊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曲曲彎彎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

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燭火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言天下有道,則成聖人之事業也);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言天下無道,則聖人全生而已)。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言方今之時,僅能免害足矣,何敢言功)。福輕乎羽,莫之知載(言福之自取甚易,而又不肯受);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言世人之迷,冒禍以求利也)。已乎已乎(言自嘆其當止也)!臨人以德。殆乎殆乎(殆者,免而不安也。言方今之時,若以德臨人,以才自用,其危之甚也)!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言方今之人,畫地而趨者,迷昧之甚也,豈能效之而行哉!行則有傷吾之固有也);吾行郤曲(言行不進貌),無傷吾足(言世道難行,若行之,適以傷吾之足耳)。山木,自寇也(山以生木,自取寇斫也)﹔膏火,自煎也(膏以明,故自煎耳)。桂可食,故伐之(桂以可食,故早伐也)﹔漆可用,故割之(漆以澤,故自取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此人間世立意,初則以孔子為善於涉世之聖,故託言以發其端。意謂雖顏子之仁智,亦非用世之具,不免無事強行之過也。次則葉公,乃處世之人,亦不能自全,況其他乎。次則顏盍,乃一隱士耳,爾乃妄意干時,乃不知量之人也,故以伯玉折之。斯皆恃才之過也,故不免於害。故以櫟社、山木之不材以喻之,又以支離疏曉之。是涉世之難也如此,故終篇以楚狂譏孔子,意謂雖聖而不知止,以發己意。乃此老披肝露膽、真情發現,真見處世之難如此。故超然物外,以道自全,以貧賤自處,故遁世無悶,著書以見志。此立言之本意也,故於人間世之末,以此結歟!實自敘也。
+
陸刁 發表於 2025-7-25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人間世】楚狂接輿章義疏

楚狂接輿之歌,實為亂世存身之要義。此章以"鳳德之衰"起興,暗喻聖人處無道之世,當明"無用之用"的深刻哲理。全文可分三重境界闡釋:

一、時命之辨與存身之道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二句,揭示道家獨特的時空觀。接輿以"福輕乎羽,禍重乎地"的鮮明對比,指出亂世中福禍無常的本質。"僅免刑焉"四字,尤見莊子對戰國時代的深刻洞察。此與【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互為表裏,共構成"緣督以為經"的處世智慧。

二、荊棘之喻與處世之方
"迷陽迷陽"之復沓,既狀道路荊棘之貌,又喻世途險惡。"郤曲"二字,實為【莊子】"庖丁解牛"般的生存藝術——非直來直往,而是以委曲求全。此與【山木】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的論述遙相呼應,共同構成道家"與時俱化"的處世哲學。

三、有用之害與無用之用
末段以山木、膏火、桂漆為喻,揭示"自寇自煎"的生存悖論。莊子深刻指出,世俗所謂"有用",實為招禍之端;而"無用之用",方是保身全真之大用。此說上承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下啟【逍遙遊】"大瓠"之喻,構成完整的"無用美學"體系。

要而論之,此章通過接輿之口,闡發了三重生存智慧:在時間維度上主張"與世偕行";在空間維度上強調"曲全免害";在價值維度上崇尚"無用之大用"。這種既超脫又入世的智慧,正是莊子應對亂世的獨特生存策略,對當代社會仍具深刻啟示意義。學者當由此體會道家"外化內不化"的精微義理,方不負莊生垂訓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8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人間世】"接輿歌鳳"章義疏

楚狂接輿之歌,實為亂世存身之要義。此章以"鳳德之衰"起興,暗喻聖人處無道之世,當明"無用之用"的至理。考其文脈,可分三重境界:

一、時命之辨與存身之道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二句,揭示道家特有的時間觀。不同於儒家"待後聖"的歷史意識,莊子強調"當下"的生存智慧。"天下有道"四句形成鮮明對比:成與生之別,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莊學詮釋。"僅免刑焉"的生存狀態,與【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遙相呼應。福禍之喻尤具深意:以羽喻福,言其須輕揚超脫;以地喻禍,謂當避實就虛。此即【老子】"無執故無失"之旨。

二、處世之戒與逍遙之徑
"畫地而趨"之誡,直指儒家禮法拘囿。朱子注【論語】此章謂"譏孔子周流四方",而莊子更進一層,揭示所有人為規範皆如"迷陽"(荊棘),唯有"郤曲"(迂迴)方能全身。錢穆【莊子纂箋】引成玄英疏:"迷陽,謂晦其明也",此解最得隱者心法。兩"無傷"之囑,與【逍遙遊】"不夭斤斧"同一機杼,皆主張以柔曲保全天性。

三、有用之患與無用之妙
末段"山木自寇"之喻,完成哲學升華。桂漆之伐與【人間世】櫟社樹、商丘大木寓言互證,構成完整的"無用"理論體系。王先謙【莊子集解】點明:"喻有用有為必致患害"。所謂"無用之用",在超越工具理性層面:樹木之不材得終天年,正如聖人之"苟生"實為"葆光"(【齊物論】)。郭象注"無用乃濟生之大用",深得三昧。

要之,此章以狂者之歌為表,以生存哲學為裏。在"德之衰"的語境中,莊子並非主張消極避世,而是通過"無用"的辯證思維,達成對生命更高維度的肯定。正如鍾泰【莊子發微】所言:"知道者必明於用晦,體真者不妨於示妄。"此種處世智慧,對當代社會過度追求"有用"的價值取向,仍具警醒意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