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6|回覆: 2

[兵家] 【吳子】卷4論將篇詩解2三威必立從移前死先佔敵將相將之術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3 13: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4論將篇詩解2三威必立從移前死相將之術
題文詩: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
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
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
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
此而曰,將之所摩,莫不從移.將之所指,
莫不前死.吳子:戰之要必,先佔其將,
而察其才.敵情.用其權則,功舉不勞.
其將,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
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
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
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
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
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
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
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
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武侯問曰:
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試攻,
務於,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
其政以理,其追敗兵,佯為不及,其見利也,
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
若眾讙嘩,旌旗煩亂,其卒也者,自行自止,
其兵也者,或縱或橫,其追北也,唯恐不及,
見利也,唯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原文】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故曰,將之所摩,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譯文】
吳子說:鼙鼓金鐸,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聽覺號令。旌旗麾幟,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視覺號令。禁令刑罰,是用未約束全軍的法紀。耳朵聽命於聲音,所以聲音不可不清楚。眼睛聽命於顏色,所以顏色不可不鮮明。軍心受拘束於刑罰,所以,刑罰不可不嚴格。三者如果不確立,雖有國家必敗於敵。所以說,將領所發佈的命令,部隊沒有不依令而行的。將領所指向的地方,部隊沒有不拼死向前的。"

【原文】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而用其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譯文】
吳子說:"一般說作戰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敵將是誰,並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據敵人情況,採取權變的方法,不費多大力氣,就可取得成功。敵將愚昧而輕信於人,可用欺騙的手段來引誘他。敵將貪利而不顧名譽,可用財物收買他。輕率變更計劃而無深謀遠慮的,可以疲睏他。上級富裕而驕橫,下級貧窮而怨憤的,可以離間它。選退猶豫不決,部隊無所適從的,可震憾嚇跑它。士卒藐視其將領而急欲返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佯開險阻道路,用攔擊消滅它。敵人進路平易,退路艱難,可引誘它前來予以消滅。敵人進路艱難,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擊它。敵人處於低洼潮濕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連綿,可以灌水淹沒它。敵軍處於荒蕪的沼澤地,草木叢生,常有狂風,可用火攻消滅它。敵軍久住一地而不移動,官兵懈怠,戒備疏忽,可以偷襲它。

【原文】
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讙嘩,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
【譯文】
武侯問:"兩軍對陣,不知敵將的才能,想要查明,用什麼方法?"吳起答:"令勇敢的下級軍官,率領輕銳部隊去試攻敵人。務必敗退,不要求勝,以觀察敵人前來的行動。如果敵人每次前進和停止,指揮都有條不紊,追擊假裝追不上,見到戰利品裝做沒看見,象這樣的將領是有智謀的,不要和他交戰。如果敵人喧譁吵鬧,旗幟紛亂,士卒自由行動,兵器橫七豎八,追擊惟恐追不上,見利惟恐得不到,這是愚昧的將領,敵軍雖多也可以把他擒獲。"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20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論將篇】兵威三立與將術探微

【吳子·論將篇】所論『三威必立』之說,乃兵家統軍之要樞,其文曰:『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此三者,實為『聲、色、刑』之威,分攝士卒之耳、目、心,以成『從移前死』之效。今試析其理,兼論『占敵將相』之術。

一、三威立而軍令行
吳起以『威耳』『威目』『威心』為綱,闡發治軍之層次:
1. 聲威肅耳:鼙鼓金鐸為號令之器,其聲須『清』而不可淆。蓋軍陣進退,全賴金鼓分明,若聲雜則士疑,疑則亂生。故【孫子】亦云『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皆重其辨晰之功。
2. 色威奪目:旌旗麾幟所以指揮眾目,必求『明』而不可晦。昔黃帝制『五旗五麾』,以五行之色別部伍;吳子承之,強調『目威於色』,蓋旗幟鮮明則士卒知所趨避,陣列自整。
3. 刑威懾心:禁令刑罰為心志之繩墨,其用貴在『嚴而信』。商鞅立木示信,吳子亦言『心威於刑』,皆以刑賞必行立威信。然刑非徒懲,實導民心向戰,所謂『畏我者不畏敵』是也。

三威並立,則士卒『耳聽金鼓、目隨旌旗、心懾法令』,故能『從移如影,前死無懼』,此乃『令民與上同意』之具體實踐。

二、占敵將相之術
吳子論將,尤重『先佔敵將』之智。其術有三:
1. 察其性:將者『勇怯智愚』各異。若敵將剛暴,可激而怒之;若貪利,可餌而誘之。此即【孫子】『利而誘之,亂而取之』之延伸。
2. 觀其勢:相將之道,在審天時地利。吳子舉『天旱風疾、夜暗林密』等境,皆可因勢制變。如司馬懿觀諸葛亮『食少事煩』而知其不久,即占相之術。
3. 測其變:敵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當預判其謀。故善將者,必先『靜觀其謀,後發制人』,如田單火牛陣之克燕,正因洞悉敵將驕心。

結語
【論將篇】之精義,在『內立三威以治軍,外占敵將以制勝』。吳子融法家刑賞、兵家奇正於一爐,其『威心』之說,尤見儒法合流之雛形。後世將帥若欲效之,當知『威非虐民,占非僥倖』,必以『清、明、嚴』為本,方得『從移前死』之真諦。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吳子】原文脈絡,參以【孫子】【尉繚子】互證,兼采史例釋其兵理,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7-24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論將】"三威"兵道發微
(按:本文依戰國兵家吳起"威耳、威目、威心"三威體系,分章闡發其統兵要義)

一、聲威之道:金鼓系統的軍事符號學
"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揭示聲學指揮系統的雙重功能:其一為物理層面的信號傳遞,【周禮·夏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即此制濫觴;其二為心理震懾,【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金鼓以聲氣也",正說明其激發士氣的儀式化作用。吳起強調"聲不可不清",實指軍事號令須建立精確的聲學編碼系統,此即【孫子兵法】"言不相聞,故為金鼓"的深層兵學邏輯。

二、色威之要:旌旗系統的視覺統御術
"旌旗麾幟,所以威目"體現先秦軍事視覺管理的成熟。考【尉繚子·兵教】"五色必具,辨其號令",可知戰國軍隊已形成完備的視覺指揮體系。吳子所謂"色不可不明",非僅指旗幟鮮明,更暗含軍事符號學的要義——通過色彩、圖案的標準化建構集體視覺記憶,此即【六韜·龍韜】"三軍目視旌旗所指"的實戰應用基礎。

三、心威之本:刑罰制度的群體心理學
"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觸及軍隊治理的核心命題。【司馬法·天子之義】言"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與吳起主張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吳子將"威心"置於三威之末,實有深意:耳目的感官之威僅能制形,而刑賞之心威方可鑄魂。銀雀山漢簡【將敗】篇"其威在於不變"的論述,恰可佐證此種心理威懾的持續性要求。

四、三威統合:吳起將道體系的重構
三威理論構成層級分明的統御模型:聲威建立時空秩序(何時進退),色威明確空間方位(何向進退),心威確保意志統一(為何進退)。【吳子】佚文載"兵以治為勝",正需通過此三維威懾實現"其眾可合而不可離"(【淮南子·兵略訓】語)的治軍境界。

結語:吳起兵學將"感官威懾"與"心理懾服"熔鑄一爐,其"三威"說上承【孫子】"治眾如治寡"的編制原理,下啟【三略】"將威"思想,堪稱冷兵器時代軍事管理學的典範理論。今人研習,當超越文字表象,於金鼓旌旗間體察先秦兵家"形神共治"的統兵智慧。

(全文798字,依【武經七書】本校注義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寅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