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1|回覆: 0

紫薇聖人點評道德經2--老子是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者!

[複製連結]
天理人良心 發表於 2021-11-11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d, l' c3 ~" ^------
$ t1 r9 E1 l6 t  Z7 ?4 l下面以古詩文翻譯網【【經典名著全譯【【道德經】全譯有關章節為範本進行解讀和破譯點評,當然,我不是專家學者,我只是按理解說出個大意,但願能夠拋磚引玉,請同道和專家學者們來共同探討和註解吧。
; _. y/ c- j8 _/ o8 I- H下篇 德經
  L, Z: z+ `% r: J0 `第三十九
) Y, e+ N% {) ^4 h, T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珞珞如玉,落落如石。
, q. {6 ]% [8 [譯文:過去得道的那些:天得道才會清明,地得道才會寧靜,神得道才會靈驗,谷得道才會豐盈,萬物得道才能生長,侯王得道才能成為天下的統帥。進一步而言,天不清明就會崩裂,地不寧靜就會坍塌,神不靈驗就會消亡,谷不豐盈就會枯竭,侯王不能統帥天下就會被推翻。因而貴是用賤來作根本的,高層是靠下層做基礎的。所以侯王自稱孤家寡人,無德無行不能使人才歸附,這難道不是以低賤來做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聲譽就是沒有聲譽,既不願意自己的聲譽美好得象寶玉,也不願意聲譽鄙陋得象頑石。
2 f7 G! E& |; }" m" N; T點評:本章重點突出『一』的重要性,提出要得『一』和守『一』的思想。得『一』和守『一』,其實就是有『德』的過程。有『德』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a' B) s( e. Z. d6 j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6 }) Q3 t0 H3 T4 S' h9 `『一』是什麼?『一』在這裏就是『氣』。『氣』就是『道』的物質形態。,因此,以上的所有得『一』,都是得『道』的意思。這就是說,萬物得了『氣』才是得『道』,因此才能具備各自的『德』。
$ B5 X: c- _% R, C3 n) S+ A# V【我點評,這一章的一,就是道,就是天之道,就是天意天命天理良心】,
, p. |: C0 n+ R! _* O第四十三章) C5 A! D9 O, H- E( b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N7 B  S3 e+ n9 m: z& f譯文:在空靈自然的道的作用下,混沌的無極轉化為太極,進一步化生為陰陽兩儀。兩儀化合而衍生和氣,從中繁衍出天下萬物形形色色。萬物雖然繁雜,卻都蘊涵陰陽二氣,調和陰陽二氣就成為和氣。人們所厭惡的,只是孤行、獨居、無人相應等苦難,而侯王卻反而常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謙稱。所以說事物有時表面上的損害反而能使它真正得益;有時表面上增益反而在實際上造成了損害。別人的教誨,我也常用來教育人。逞強好勝的人不會有好下場。我常以此作為做人的準則。
% I+ [* f  s+ ]& ~1 S, D+ |: {# b【這一章,我沒有異議】
; u' c! K9 Q; c5 p第四十七章
$ ]! h3 |7 N. ~/ N/ l# A4 r, t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3 b1 |) t# k$ g6 D' p7 I9 ], ?譯文: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明了天下發生的大事、興衰成敗的大趨勢;不用往窗外看,就可以明白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作用、萬物生長化育的道理。往往是向外追尋的越遠,真正的智識反而越少,心靈的蒙蔽反而更多。所以聖人不用實證就可以知道結果,不用眼睛去看就能明察秋毫,不去刻意施為,因循自然就能大功告成。
" L# N% u; p+ B點評:本章主要講的是內修與外學最根本的區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e! H- K1 C2 w8 T/ o% K" ]  B9 Q6 L『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 s* F$ K6 X, ?$ x3 e/ n0 _辨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老子在這裏告訴我們,這個所有事物內部最本質的聯繫就是『道』。『道』是『不遠人』的。『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通向宇宙大道的那條路,都有通向萬事萬物最根本屬性的那條路。只不過對於多數的人來說,這條路已經被過多的欲望和偏執所堵塞、所蒙蔽了。正是因為這樣的堵塞和蒙蔽,所以他們不能發現處於內心的光明和智慧,他們無法『內視』、『內觀』,所以只能依靠向外探索。
( \+ d! R0 h6 v8 L5 |真正最根本的、最徹底的實踐是『內修』,『內修』是『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內修』才是直接和『道』的核心——無在聯繫的。
; f5 T  _/ h5 f【我點評,這裏的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說的是天人合一的良心洞的天門打開時的狀態,即良心洞裏良心飛騰的時刻,即是得道的人看到了天理即是良心,那麼,他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了】
! f$ I6 b! l! I5 o第四十八章
+ c3 a7 X4 A8 Z: J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 p& K6 I: Q譯文:從事進修學問的人學識一天比一天長進,從事修養道德的人慾望一天比一天減退。欲望不斷地減退,才會達到真正不想有所施為的地步。只有真正放棄所有主觀的意願,而完全因循自然的行動,才能達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地步。所以準備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因循自然不加造作。如果他要造作生事,他就不配來治理天下。
: m7 ]3 l; l6 U+ ^' O; o點評:本章從『損』和『益』的關係也就是『為道』和『為學』的關係開始,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概念,進一步提出了『取天下』必須『無事』和『無為』的理念。" ^5 r; b& g8 p! _8 s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 v- D% @" |3 O2 j) t
『為學』是一個向外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和經驗從而了解世界,所以才會不斷地增益;『為道』是一個向內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為了消除多欲和妄執從而產生明悟,所以才會不斷地減損。『為學』是基於『有』的,所以是『後天』的學問;而『為道』是基於『無』的,所以是『先天』的道行。『後天』是在獨立個體產生之後的,而『先天』是在獨立個體產生之前的。: w2 C% t% O2 _# a" b  h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E/ t! B2 w! \2 k# s6 g# v1 e
『為道』就是一個自我主動去『損』的過程。『損』掉的是自己身上那些非『道』的東西——貪、嗔、痴,或者說是那些『有為』的要『造作生事』的東西。) }2 ~7 n- b7 `, l9 e" [% [+ s
佛教最基礎的修行就在於一個『戒』字,要持戒。持戒到達戒律精嚴的過程,就是『損之又損』的過程,就是『致虛極』的過程,最終就能到達『無為』。  t$ s: k5 O4 X  ?+ z$ i* q
持戒在一定意義上或許和修剪植物的枝葉差不多,只有主動去去除那些多餘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錯誤的方向上的生長,才能集中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在最必要的、最關鍵的、最正確的方向上成長、甚至是產生根本性的突破。4 j( e" Y9 E, L& Y( P$ q5 O2 O
當然,『損』和『持戒』的意義並不簡單的只是積蓄生命的能量而已,人類和『無情』的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意志的、有願望的。如果這個意志和願望沉迷於世俗的目標,只要足夠專一和持久,也能做出一番『功業』,這就是意志和願望的力量。但是如果執着的僅僅是世俗的目標,那麼功名利祿就會在他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地去障礙、蒙蔽他本心的清明。! e! e4 n9 e2 f# c" T+ ?
每個人在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有着一顆純淨無暇的心靈。這種先天的『直心正見』,就是『童心』。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嬰兒』這個概念,『嬰兒』就是一個全真渾樸的形象。儘管在人世之初,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顆純淨無暇的心靈,但是隨着入世漸深,被七情六慾、五蘊八苦所沾染,就會漸漸地被污染直到迷失在『無明』之中。這個『無明』——無法光明、清明,它是人在『後天』時期被沾染的。! T$ e2 Z# I0 G6 ~- T4 m
【我點評,這些講的已經明白無誤了,這種先天的嬰兒般的童心就是道心良心了】3 A) y" P: S8 q! W3 h
每個人心底都有一面明鏡,這個世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面明鏡裏找到答案。看不清只是因為你已經很久沒去擦拭它,讓它被厚重、灰黑的『無明』所遮蓋了。這個障蔽你和自己的清明本心接觸的『無明』,才是需要去『損之又損』的。* O0 m5 |/ r% x+ S- H- e; O
因此,『損』和『持戒』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發現本性的光明,保持本心的清明。這樣,你才能真正擁有了人生的指南。你會自覺自愿自動自發地把你的一切投身於『道』,完全遵循於『道』,達到真正的『無為』——所有的思想、語言、行為完全順應自然、順服天道。6 I5 c) f2 Q& g) o4 J4 L) W8 m
【我點評,這一章,我沒有異議】! N+ G6 ^, d9 c6 g* y0 n+ V/ a7 ]
第五十二章' ~6 C' A" S1 H, \7 G5 T1 A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Q5 U$ {: K9 h! U9 s. O譯文:天下萬物都從『有』開始起源,所以『有』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源頭和根本。既然知道它是一切的根本,那麼把它的本質把握了,就可以用來了解種種由它變化出的發展;而對它繁衍出的種種現象、具體的物性充分了解後,反過來又能更深一步地來理解它們源頭的精微,這樣才能永遠都不會失敗。封閉一切外來的誘惑、困擾、成法,專注於內,精心修行,一輩子也不會勞苦。運用各種感官、工具向外追尋,有心創立大功業,那就不可救藥了。能夠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才能叫做『明』,能夠柔弱安忍、韜光養晦才是真正的『強』。內心深通一切、萬象瞭然於胸中,卻能收斂他的智慧之光,不給自己招來禍害,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2 \8 m! K( ]/ \; T& Y' c
點評:本章重點在說『有』——『道』的外在表現形式。並提出了對『有』所應當持有的態度。
, L- z5 R# ]9 T『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 \& H; ~9 m) h+ E8 {第一章裏說過『道』是由兩個有機不可分割的部分構成:『無』和『有』。這個『有』就是天下萬物的起源,是『天下母』。) U1 `6 C+ I& O* y/ z
可以把這個『有』——『天下母』理解為『太極』,太極是陰陽始分而未分的那個狀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層層衍生,最終發展出天下萬物。: H4 ~# p0 }8 P; ~* H
所以就有兩種辦法來了解『有』了:第一種方法,是直接去了解『太極』的特性,通過太極去了解兩儀,通過兩儀去了解四象,通過四象去了解八卦,之至了解到天下萬物。這是一個從根源上來了解萬物『物性』的方法,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方法。
* r; `) `) b1 g) m* m9 f$ P第二種方法,是在第一種完成的情況下進行的。掌握了具體物質、現象的本質核心內容後,可以再推延開去,把握它的其他細微變化,然後再一級級地往上推,看看當初對根源的理解有沒有問題,有沒有遺漏,這就叫『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 g) t  m. W5 L2 q回歸到根源上,又可以進行新的一輪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把從某個『子』單元獲得的基礎信息輻射到所有的『子』單元去檢驗。這樣不斷地向外擴展,向內回歸,就會對『有』這個層次產生越來越明晰的認識,用這樣的認識來看待、對待世間萬物,就永遠也不會失敗了。0 W& f6 I( V0 V2 P' c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4 l7 l9 h4 Q1 w7 O; P8 `『兌』是口的意思,泛指一切孔、口之類的東西,門其實也是『兌』的一種。
1 k4 L8 @& ?. r" n  L0 A這句話其實是在強調這個認識世間萬物的過程應該是排除六根、杜絕向外探索的,應該是向內去修行的。
$ \& ]/ ]0 C. U# D+ x, e『有』這個層次往下推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如果立足的基點在於種種具體的物體、現象上面,那麼幾乎是不可能把握到它背後實質的內容。就好象去追逐電筒射出的光斑一樣,是可笑又可悲的,只有去找到那個拿着電筒的手,才能把握住光斑運動的根本規則。所以要把握住種種『子』相,當然首先應該回歸到『母』相上去。最原始的『母』相是什麼?就是『太極』。0 c7 W' I0 m0 P2 J
通往『太極』的道路有很多條,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直接、最簡捷的那條路就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心』去尋求。不是外求,而是內求。最能幫助你了解宇宙真相的人是誰,不是任何仙佛聖賢,就是你自己!
7 Y8 a! e) m; t) r. [/ @( y; P『塞其兌,閉其門』是內修的法門,當然不會勞苦,因為主動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且目標非常單一集中,哪裏會有什麼勞苦呢?
/ W$ [( I9 i. M9 A8 w『開其兌,濟其事』是外學的方法,拼命地通過六根去吸收所有的知識、經驗、虛妄變幻的事物外相,不斷向外去探索,走得越遠越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那就是不可救藥了。為什麼不可救藥?就因為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錯——少走少錯,多走多錯,不走就不錯。
8 Y! i; G# s8 V% V『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應該取:見常曰明,守柔曰強,好理解一些,見梁海明老子譯註,能看見常道叫做明,堅守着柔弱叫做強】
- l: i+ t' }: n. X* @內修是個實證的過程,內修是個全面提升自己的過程。通過內修可以煥發出本性的光明,【這種本性的光明就是自性良心飛騰時的光明了】這種光明可以照見一切,如果因為洞察了天機而想去有所作為,建立世俗的『功業』,那麼這種光明就會轉為昏暗。只有因為洞察的宇宙的真相而更加堅定內修的信念才能不斷增進這種光明。
% Z( t2 D% P& L7 G『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運用它含蓄着的光,返照內在的明,{即本性的光明】}不給自身留下禍殃,這叫做因襲不變的常道,這裏採納梁海明老子譯註的註解】
% u3 r7 t5 ^# u第五十四章7 N: G/ m5 r! S: H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s% t7 r( U2 H9 H' s0 K4 @
譯文:善於建立基業的人能使基業萬世不拔,永遠不會動搖;善於控制把握的人能使他的事業永遠不會失控。後世子孫靠這種法則保守功業,綿延世世代代不會斷絕。按照這種原則修行:修行在自身,他的德行就純真;修行在一家之中,他的德行就有餘;修行到達鄉鄰村落,他的德行就綿遠悠長;修行到全國,他的德行就會豐盛壯大;修行到達了天下,他的德行就能普施天下萬物了。所以在外的德化體現在內心的德行深厚幾許:從自身、家庭、鄉鄰、邦國到天下。我是如何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依據的就是這種法則。. m; W! L3 o0 E: p
點評:本章的主題是講修『德』。修德的關鍵是從內修開始,自內而外,直到天下。; \# A0 F) m% G8 k5 Q- w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y$ H# w1 `. u
『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德』。怎麼修?向內去修。4 i( |- ]: y8 [
內修首先就是『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養道德的基礎。
+ \$ y5 D7 g( N$ ^* x; I修『道』是先向內後向外的,是先出世後入世的。向內、出世就是從根本上修『道』修『無』,向外、入世就是修『德』修『有』。; e$ J4 o, x2 s
入世修『德』是修『道』的輔助手段,也是渡化眾生、普濟天下的慈悲法門。修『德』儘管只是修『道』的輔助手段,卻是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德』是修『道』的資糧,儘管『德』是『有』的產物,但是只有『德』才能萌生『道』根。『德』是污泥裏的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不但能夠成就世俗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而且是產生最終超越這個世俗的力量的基礎。3 ]: Q! C: ~% T" |$ _4 L% U) w& H
如何修『德』?修『德』就是正心誠意地去明察那顆不被欲望和偏執沾染的『良心』。『良心』是秉承天地之間最純正的氣所生的,所以又叫『天地良心』。所以,一個能夠時時刻刻明察自己『良心』的人,在『有』的層次上就是頂『天』立『地』的。$ {; V& H# e" |; s& E
每個人都有良心,只不過不少人的良心經常會被欲望和偏執蒙蔽,這就是『無明』。『無明』不是肉體的殘疾,而是心靈的迷失。心靈的迷失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步又一步地遠離良心的行為而造成的。『良心』是一面鏡子,是人生的指南。看不到自己『良心』的人是睜眼瞎子,是可憐的流浪者、迷途的旅人。' G4 g$ T& G, R; r( H% Y, h: J
能夠明察自己的『良心』,並依天理、順人情地去做,就是有『德』。『德』是世俗的最高標準。真正的『德』來源於內心的驅使,而並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東西來維持、激勵。0 L; g# ]( w- o' I0 X' a
『德』沒有任何固定、具體的表現,有『德』與無『德』只有用『心』才能感覺得到。是真正的大德還是沽名釣譽,是真人還是偽君子,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 b, |8 e. c7 h9 H/ N* Z內心『德』修養深厚的人,他就是一個不斷向外放射『德化』的太陽。德化的光芒足以破除周圍人們心中的昏暗,在德化的照射下,可以驅散陰霾,消除幻影,讓所有人重見『良心』,發現自己本性的光芒。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德光普照』。
4 m) X3 ~/ j- W% o8 F『德光普照』的威力有多大,取決於修養『德』的人內在德行的深淺。小的只能照到自己和家人,大的可以從家鄉、邦國一直照耀到天下,讓更大範圍內的所有人都見到自己的『良心』,回歸『道德』。甚至歷時久遠,千年之後的後世晚輩,仍然能夠感受到前輩恢弘博大的德化之光。6 [3 }; o; _- b
【我點評,這裏,專家已經點明了,天道人道都是天理良心】
% R2 ~4 P" u  N5 b6 i『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7 g; ~" q) `) r$ u) V1 W1 _1 a
『德』是能夠『明心見性』的,這個『明』和『見』的過程就是『觀』。每當克服了一個越度的欲望、排除了一分自我的偏執,就是清除了一層心靈的蒙蔽。清除了心靈的蒙蔽,你才能看得更遠、更清楚,更明白怎樣做才是符合『道』、符合『德』的。% T) w& t. u8 Z2 B  K8 n' ?
內在的『德化』越強大,能看清楚得就越多:從自身開始,看明白自己;到達家庭,看明白家庭;到達家鄉,看明白家鄉;到達邦國,看明白邦國;到達天下,就能看明白天下。; n! p% i% H% @1 j$ L/ c2 g4 G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0 i) L: I+ W  z, ~% }, W老子說,我是怎麼知道天下的,是怎麼『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其實靠的不就是這個【道心即天理良心嗎】
0 \* n1 \# @0 U* E- K  o第五十六章
) K0 R7 g8 s% n6 U6 R; `* H1 N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9 v, ~3 m9 }$ O. P3 @
譯文:智慧深澈的人實施超脫語言的教化,喜歡高談闊論的人往往並沒有多少真知。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挫磨掉銳氣、鋒芒和稜角,消除種種人為限制,突破重重心靈障礙,使心靈純真質樸;收斂起光澤避免無謂爭奪,混同塵世凡物: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統一的法門。所以沒法親近他,也沒法疏遠他;沒法給他好處,也沒法損害他;沒法抬高他,也沒法貶低他。所以他才真正成為天下最可貴的。1 O- ~: e& ?% ~% f# ]$ u
點評:本章主題是『道』以及內修的方法有別於其他萬事萬物的特點。4 \1 Z" W. G+ G/ g) _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z% {8 `+ h. m: y
這段話是內修方法的另一種表達。在第五十二章已經解釋過『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的句子了,簡單的說,就是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這是內修的第一步,是決定修行方向的。& u, k# [* Q/ D2 l  Z
『挫其銳,解其紛』,『銳』就是鋒芒,『紛』就是雜亂。鋒芒和雜亂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掛礙:有的來自內心,有的來自外界。有了掛礙,心態就不能圓融,就沒法『渾其心』。要消除所有人為的掛礙,就要打磨掉所有的稜角、鋒芒,清理、解除所有的雜亂、困擾,這是在為『致虛極』打基礎的。9 C- `& `! F* L9 e
『和其光,同其塵』,就是收斂起光澤,混同於塵世。這不僅僅是為了避害遠禍,更深一層是內修的需要。保持與普通人在外表上的一致有利於保持自己的平常心,『道法自然』,修道者作為一個人,當然應該回歸到凡人的平凡。由燦爛歸於平淡,化神奇而為凡庸,修道者的終極目標不是燦爛和神奇,只是平淡、從容而已,因為這才是『道』的面目。
2 _5 U0 Q1 O, B7 D; p8 p: N玄同,就是與『玄』相同。『玄』,就是『眾妙之門』,也就是『道』。只有這樣的去修行,才能『同於道』。; M, L2 E/ J; O' X( T
【我點評,這些,專家說的已經非常接近了,但還有另一層意思,道就是道心,就是眾妙之門 ,就是良心】
% s& w. F8 m# H) ^! [1 J『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J7 t$ C3 k$ T% ?5 g
這一段話與【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裏說的是『道』和修養『道德』的人。用了這麼多『不可得而』,其實說的就是不為外界任何力量所動的意思。  U8 r; ~9 }+ ~" ^
『道』是宇宙根本法,當然不會被『有』這個層次上的任何東西撼動,放眼整個宇宙,沒有能夠撼動『道』的東西。修養『道德』的人,內在是完全服從於『道』的,外界所能毀壞的只能是他的物質身體,而不能摧毀、歪曲他與『道』契合的精神。這種與道合一的精神,是『不失其所』的,是『死而不亡』的,是不被任何外力所能撼動的。所以,當然是天下最寶貴的。
3 I8 w. s/ }$ o) s7 f& ]8 H【我點評,這一章,說了得道的人,要看到良心必須的修煉過程,就是『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達到了『致虛極,守靜篤』時,是謂玄同。這個玄同,這就是天門開了時的良心飛騰的時刻,就是看到道心了,良心洞的開闔就是天門,就是眾妙之門】
5 D5 o' Y- p# J: @第六十二章
( ]4 x: a6 a" B8 t( Q6 E+ u" v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9 L& W; |$ S  f
譯文:道是天下萬物的共主,是善良人們的珍寶,而不善良的人也可以依靠道來保全自己。美好的語言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使他人仰慕而跟從。遵循道的教化,就算是原本不善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裏還有什麼沒有用的人啊?所以就算是帝王的尊位、三公的厚祿、再加上前有稀世寶玉後有駟馬乘駕的厚禮重儀,也比不上真正投身於道。以前的人為什麼把道看的很珍貴呢?不是因為說道有求必得、有事必應、有禍可解、有罪可免嗎?所以它才贏得了天下的推崇和重視。
  I# B0 u0 g/ K) D點評:本章主要說『道』的可貴,因為『道』是『萬物之奧』。
( P& f2 L+ K! `/ U. }# y0 {: I% V【點評,不善之人,何棄之有?不善的人,怎麼能拋棄自己的道心即良心呢?】
8 j. D, K  U! V9 l$ r『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不如進獻上這個道心即天理良心有用】
) Z; x5 ~4 t4 ?$ `1 O# X世俗的功名富貴又哪裏能和『道』【天理良心】相提並論呢?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為什麼自古以來都以『道』【即天理良心】為貴,原因何在呢?
3 `9 m8 U9 k. a( t$ J4 n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C- a- k: }; v5 q+ I) g
【我點評,這一章一語雙關,即說天之道天理良心,也說人之道即道心良心】- ?$ {% Y) E/ _2 `) q1 Z
第六十七章
% m) g  Y* a2 D% C8 x6 n1 d.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9 L, Z5 N: ?0 w* c; j  B) L$ W5 a譯文:天下人都說道很大,好象沒有具體的形象。正是因為內涵豐富到了極處,所以就無法描述、無法表達、無法設想,好象沒有形象一樣。如果有具體的形象,就一定可以被人實實在在地掌握,那它早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我有三條金科玉律。非常珍視地保守着: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克制;第三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因為慈愛,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愛,才會激發我方至大至剛的勇力去戰勝所有可能破壞這一切的力量;克制,才能積蓄力量,才能不斷地擴大推廣,不斷地充實壯大起來;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去爭奪那些人人喜愛的珍貴或逃避人人厭懼的凶難,才有資格成為萬眾的首領。現在有的人不講慈愛而一昧逞勇鬥狠;不講克制而只求高速發展、無度擴張;不講謙沖退讓而一昧爭先要強,那是在自取滅亡啊!慈愛的力量至大至剛至正,用於攻戰必得、用於守衛必固。上天想要救護哪一方,就用慈愛的力量去保護他。
% k  q$ p6 v7 A點評:本章重點在於『道』的『三寶』——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這是為『道』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心胸,非如此,不足以成大道。
4 p0 A. A/ d7 {. ^- k! ^: P『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I7 e4 d- ?; {/ v$ U
有道德的人所擁有的『寶』也絕對不是任何有形的東西,而只能是『道』。這裏所列出的三『寶』其實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徑。
% W+ E" s5 o: q( n第一種『寶』,叫慈愛。慈愛就是對宇宙裏所有的眾生無差別的熱愛。這種熱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感情,能產生出宇宙裏最偉大的動力,甘願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是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門。* b, A8 s" I% w% W7 O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z, ~5 q" w! ?; ^- H* V三『寶』之中,最根本的還是『慈』。慈愛永遠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是最受上天讚美和佑護的。慈愛的力量可以擊退一切來犯之敵。天要滅亡的,永遠只是那些失『道』的國家而不是弱國。為什麼弱國、弱民族不會被滅亡?那是因為『天』在救它。『天』為什麼要救它?因為在那裏有人類最寶貴的東西。【即慈善和良心】, B6 K; t3 w4 @, F, A$ p
【我點評,老子的第一個寶,是慈,就是良心洞裏的大慈大悲心,也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時看見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它們是同一個境界、內容和要求,因此,總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說,老子是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者,只是他在道德經裏沒有明確的描述出來,因為道是很難說出來的,或者說是寫的含蓄婉轉了一些,我這裏也是說了個大概,有些內容還請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萬教歸一主良心,人類未來良心仗」和網上文章,中乘禪法的個人主頁【道德經】本體論的現代闡釋裏的解讀,】
) s$ @5 |, }5 z5 m2 G: K第七十五章
7 ]& b3 T) f( U9 a3 J) j& F( n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D3 d9 }$ D" T9 N2 r
【我點評,這一章,老子畫龍點睛般的點明,什麼是天之道,什麼是人之道,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即天之道是向善的,天生人心是向善的。即是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老子最崇尚的就是善和德,即是大慈大悲】
: P: A0 |, ]& n( ~& M( o- v第八十一章
8 U" o8 U* r* }: g/ ~0 S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N0 W" ^* f/ {
點評: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道,也是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則。
' R! ^' z2 a1 @: W6 d, R# O【我點評,這一章,老子畫龍點睛班的點明,天之道和聖人之道的區別,以上是我的理解和解讀,有什麼不妥之處,懇請同道和專家學者們指正。】4 X- Y' e- ^4 H7 z8 r
% P) k$ V& n. g# c: j0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