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6|回覆: 3

[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7易子而教事親養志君正國定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2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7易子而教事親養志國定
題文詩: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
勢不行也.教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
反夷傷.孩曰夫子,教我以正,未出於正.
則是父子,相夷則惡.時也,易子而教,
父子之間,勢不兩義,不責善義,則離,
離則隔閡,不祥莫大.孟子: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
能事其親,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
吾未之聞.孰不為事?事親事本;孰不為守?
守身守本.曾子父,必有酒肉;必請,
餘者所與;問有餘,必曰有也.曾死曾元,
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餘者所與;
問有餘,曰亡矣.將復進親.謂養口體.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事親,曾子可也.
非謫,政不足間;唯大人格,君心之非.
君仁;君義;君正.國定.
有不虞譽,求全.人易其言,無責耳矣.
【原文】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1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2焉。』
【譯文】

公孫丑問:『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呢?』孟子答道:『由於情勢行不通。教育一定要講正理,用正理講不通,跟着就要發怒。一發怒,就反而造成了傷害。〔孩子會說:〕'您用正理教我,可是您的行為卻不出於正理。」這樣,父子間就互相傷害了。父子間互傷感情,這是大壞事。古時候交換小孩來教育,使父子之間不因追求善而互相責備(父子之間不能行朋友之義的道理)。追求善而互相責備,就會產生隔閡;父子之間生出隔閡,沒有比這更不祥的了。』

【注釋】

(1)夷:傷。

(2)祥:善。
【原文】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1,必有酒肉;將徹2,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死,曾元3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譯文】
孟子說:『侍奉誰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護什麼最重要?守護自己〔的良心〕最重要。不失去自己的良心又能侍奉父母的,我聽說過;失去了良心又能侍奉父母的,我沒有聽說過。侍奉的事都應該做,但侍奉父母是根本;守護的事都應該做,但守護自己的良心是根本。從前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晳,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撤席時一定要問剩下的給誰;曾晳若問是否還有剩餘,一定答道:'還有。」曾晳死了,曾元養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撤席時便不問剩下的給誰了;曾子若問是否還有剩餘,便說:'沒有了。」準備下餐再給曾子吃。這個叫作口體之養。至於曾子,才可以叫作順從親意之養。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注釋】

(1)曾晳:名點,孔子學生;曾子(曾參)之父。

(2)徹:通『撤』。

(3)曾元:曾子之子。
【原文】

孟子曰:『人不足與1也,政不足間2也;唯大人為能格3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譯文】
孟子說:『當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譴責,他們的政治也不值得去非議;只有大人才能夠糾正君主的不正確思想。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一把君主端正了,國家也就安定了。』

【注釋】

(1)適:同『謫(zhé)』,責備。

(2)間:音jiàn,非議。

(3)格:糾正,匡正。
木  17:17:19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1之譽,有求全之毀。』
【譯文】
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注釋】

(1)虞:料想。
【原文】

孟子曰:『人之易1其言也,無責耳矣2。』
【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說話太隨便,是因為他不必為此負責罷了。』

【注釋】

(1)易:輕易。

(2)無責耳矣:沒有責任罷了。逢彬按,俞樾讀『無責』為『毋責』,意謂此人無足責怪,恐非。因為『耳矣』用於陳述客觀事實,而『毋責』是表達意志的句子,不能與『耳矣』匹配;事實上也從未見含『毋』表達意志的句子以『耳矣』煞句者。如將此句理解為『沒有責任罷了』,正是陳述事實,則毫無窒礙。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錢底 發表於 2025-7-7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離婁上】第七節詮解:易子而教與養志正國之義理探微

【孟子·離婁上】第七節以公孫丑之問發端,揭示儒家倫理實踐中的兩大核心命題:教育之權宜與事親之深旨,進而推衍至君道與國政的辯證關係。此章言簡義豐,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易子而教:情理分際的教化智慧
公孫丑問"君子之不教子",孟子以"勢不行也"作答,點明父子天性中"責善則離"的倫理困境。蓋父子主恩,過嚴則傷親親之情;師者主敬,以義正之而無妨。此即【禮記·學記】"師嚴然後道尊"之實踐——以"義"易"恩",既保全人倫之親,又成就教化之效。昔顏之推【家訓】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正與此章相發明。儒家非否定親教,而是強調教育須合"中道":情志需以禮節,恩義當有分際。

二、事親養志:孝道的超越性維度
孟子論孝曰"養口體"為末,"養志"為本。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而重"將徹必請",非徒形式,實為"順親心"之體現。此與【孝經】"養則致其樂"相通,強調孝之精神在敬志。宋儒朱熹釋此章謂:"養志者,諭親於道也",揭示儒家孝道非止物質奉養,更貴在通過禮的實踐,使雙親精神得安。如舜"夔夔齋栗"以事瞽瞍,正是養志之極致。

三、君正國定:修身與政治的體用關係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二句,將倫理原則提升為政治法則。孟子承【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之旨,闡明君德為風化之本。其"正"字非僅指行為端正,更含【中庸】"致中和"之意——君主心性之正,通過禮樂制度轉化為天下之序。漢儒董仲舒"正心以正朝廷"之論,即溯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以"一正君而國定"作結,暗含對戰國君主"以力假仁"的批判,強調真正的治國平天下必自修身始。

結語:人倫與政治的貫通性
本章由家庭教育推及治國之道,展現儒家"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的特質。易子而教是權變,養志事親是經法,君正國定是效用,三者共同構成"內聖外王"的實踐鏈條。明儒王陽明【傳習錄】云:"孟子言教,皆是就本原上說出",此章之價值,正在於揭示儒家教化思想中情與理、家與國、體與用的動態平衡,對當代教育焦慮與政治倫理建設,猶具鏡鑒意義。

(全文約780字)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25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離婁上】第七段詮解:易子而教與養志正心之道

【孟子·離婁上】第七段以公孫丑之問發端,揭示儒家倫理實踐中的兩大核心命題:教育之權宜與事親之深旨,進而推衍至君主正心與天下安定的辯證關係。此章言簡義豐,需從文本脈絡與思想體系雙重維度加以闡發。

一、易子而教:情理分際的教化智慧
公孫丑問"君子之不教子",孟子以"勢不行也"作答,提出"易子而教"之法。此非推諉教育之責,實為化解"責善則離"的人倫困境。父子天性以恩親為本,若直接以嚴師姿態規過勸善,易因情感糾葛而生嫌隙。如孟子所言:"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儒家強調"因材施教",而父子朝夕相處,反易失於苛責或溺愛。故以"易子"為權變,既保全親情之自然,又通過師者客觀引導完成人格塑造。此與【禮記·學記】"師嚴然後道尊"互為表裏,體現儒家在"親親"與"尊尊"間的實踐智慧。

二、事親養志:超越口體之奉的孝道真諦
孟子借曾子、曾元養親之別,闡發"養口體"與"養志"的高下。曾子奉父"必有酒肉",更以"將徹必請所與"存問親心;曾元僅"不違其口體之欲",而無從體察父親精神需求。
此中差異,正在於是否以"敬"為本。【論語·為政】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孟子進一步指出,真正的孝道須"順乎親心",如舜"慕父母"而終身維繫孺慕之情。養志者,非唯物質供給,更在精神層面的共情與成全。

三、君正國定:家國一理的治理邏輯
章末以"君正莫不正"收束,將家庭倫理擴展至政治哲學。孟子主張"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君主之德如北辰居所,自然導引臣民向善。此說上承孔子"政者正也"(【論語·顏淵】),下啟【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綱目。
值得注意的是,"正"非僅指行為規範,更是心術之正。孟子強調"格君心之非"(【離婁上】),唯有君主存養本心之仁,方能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從根本上實現天下安定。

結語:人倫日用的聖賢工夫
此章由教育、孝親至治國,層層遞進,展現儒家"理一分殊"的思想特質。易子而教權變而不失其經,養志事親細微處見大義,君正國定則是由內聖開外王的必然推衍。讀【孟子】者,當於此等關節處體認:聖賢之道,正在人倫日用間落實,而非空談性命而已。

(全文約780字)
陶外 發表於 2025-9-8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離婁上】易子而教、事親養志與君正國定之道淺繹

【孟子·離婁章句上】所載,實為聖賢治世修身之要義。公孫丑之問,孟子之答,皆深契人倫政教之本。今就『易子而教』『事親養志』『君正國定』三端,略陳管見。

一、易子而教:存父子之恩,全師道之嚴
公孫丑問:『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對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父子相夷則惡矣。』此中深意,非謂父不當教子,乃明親情與教化宜有分際。父子主恩,師道主嚴。若以嚴責施於膝前,易傷天性之親;而以私愛徇於教誨,又失規矩之正。故古者易子而教,非疏其子,正所以全恩義、成德行也。今之教育,亦當思此理:親子之間,重感通而輔以規矩;師弟子之間,嚴規矩而貫以溫情。

二、事親養志:承歡在心,非僅口體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又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此辨『養口體』與『養志』之異,實關孝道根本。曾子之養曾皙,非止奉飲食溫涼之節,更能體親心、順親意,使父母心安神悅。世俗所謂孝,或重在物質奉養,然若心志相違、顏色不愉,雖日用三牲,亦未足為孝。故養志之要,在敬與順,在知親之心而善承其意。此理通於今日,子女事親,當以精神慰藉為重,物質供養次之。

三、君正國定:修身以正天下,猶標竿立影直
孟子云:『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此明治國平天下之道,必以修身為始。君者,國之表也;身者,德之樞也。上位者若能正心誠意、躬行仁義,則臣下化之,百姓效之,自然國治而天下平。若己身不正,雖令不從,雖刑不禁。故【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與此章相發。

綜上,【離婁】此章,由家庭教育推及事親之道,復由修身擴至治國之要,實具一貫之理:一切人倫政教,皆以正心修身為本,以存心養性為功。易子而教所以全恩義,事親養志所以盡孝誠,君正國定所以成治道——其理一也,皆歸於『正』而已。學者若能於此三致意焉,則於孟子之教思過半矣。

以上淺見,不過括挈經文大旨,若欲深究,仍當返歸原典,細玩孟子之言,驗之於身心家國之間,庶幾有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