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5|回覆: 2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1山高不崩淵深不涸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0 22: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1山高不崩淵深不涸
題文詩:
山物高者,主高行惠,慈愛也者,父母高行,
臣高行忠,子婦行孝.山高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不懈,則民奉養;母慈不懈,則子婦順;
臣忠不懈,則爵祿至;子孝不懈,則美名附.
節高不懈,則所欲得,懈則不得.至得至德,
至德心得,真心自得.不懈情真,真情永恆,
不停不歇,無有止息.淵深不涸,則沈玉極.
淵生眾物,深而不涸,則沈玉至.主者人仰,
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人父母者,
子婦受教,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者主用,盡力事上,則當於主.其子婦者,
親所以安,孝悌順親,則當於親.淵涸無水,
沈玉不至,主苛無厚,萬民不附,父母無恩,
子婦不親,臣下不忠,卑辱困窮,子婦不孝,
則禍憂至.故淵不涸,所欲者至,涸則不至.
正文: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婦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山,是萬物中以崇高為其特徵的。施惠於民,是君主的崇高行為。慈愛,是父母的崇高行為。忠君,是人臣的崇高行為。孝親,是子、婦的崇高行為。所以,山高而不崩則人們烹羊設祭,君主施惠不懈則人民擁戴,父母慈愛不懈則子、婦孝順,臣下忠君不懈則得爵祿,子、婦孝親不懈則有美名。所以操行高尚而不懈,就能達到所要求的目的。懈,就達不到。所以說:『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淵者,眾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於主。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於親。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臣下隨而不忠則卑辱困窮,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故曰:『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淵,是眾物生長的地方。淵深而水不枯,人們就會來投玉求神。君主,是人們所仰望而賴以生活的,能寬大純厚而不苛刻剛愎,人民就會歸附。父母,是子、婦都要接受其教育的,能慈愛教訓而不離開正理,子、婦就會孝順。臣下,是為君主服務的,能盡力事奉君上,就合君主的心意。兒子兒婦,是安養父母的,能孝悌順親,就合父母的心意。所以,淵枯竭而無水,投玉求神的就不肯來;君主苛刻而不寬厚,百姓就不肯歸附;父母殘暴而無恩,子婦就不親;臣下怠惰而不忠,就遭到屈辱困難;子婦不安養雙親,禍患就要來臨。所以,淵水不枯竭。所要求的就可以來到,枯竭,就不會來。所以說:『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6-28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義疏
——論山淵之德與聖王之道

【管子·形勢解】此章以"山高不崩,淵深不涸"為喻,揭示治國安邦之恆常大道。考其文脈,當屬齊法家闡釋君道之要義,與【老子】"天長地久"章、【荀子·王制】篇相發明,共構成先秦政治哲學之重要範式。

一、山淵意象的政教隱喻
"山高不崩"者,喻人主當如山嶽之巍然,持守崇高德性而不移。【形勢解】謂"主高行惠",實指君主須確立"慈愛"為政之本。考【尚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皆與此處"父母高行"相契。山體之所以不崩,在其根基深厚;君德之所以長存,在其以民為本。

"淵深不涸"者,暗合【周易·坎卦】"習坎,重險也"之象。淵水能長保其盈,在於有地下暗流相續。管子學派以此喻人主之智慮當如深淵,既需明察秋毫,更須具備"虛靜"之德。【心術上】篇"虛其欲,神將入舍"之說,正可與此互證。

二、慈愛之政的實踐維度
文中特標"慈愛"為父母之高行,此乃對周代"保民如赤子"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細繹其義,包含三重境界:
其一,"高行"體現為制度設計,【牧民】篇"倉廩實而知禮節"即其具體落實;
其二,"惠政"須超越小恩小惠,【法法】篇強調"不為愛民虧其法",可見其慈愛內含法度;
其三,"父母"之喻暗含教化責任,【權修】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說,正是此義的延伸。

三、道器相濟的治理智慧
此章雖簡,卻蘊含"形(山淵)—勢(不崩不涸)—解(慈愛惠政)"的完整邏輯鏈。其要旨在於:自然之道(山淵永恆)與人文之德(君主慈愛)存在同構關係。這種天人相應的思維模式,與【黃帝四經·道原】"一度不變,能適規(蚑)僥(蟯)"之說遙相呼應。

當代讀者尤當注意:管子之"慈愛"絕非柔弱之仁,而是以"形勢"為依託的剛柔並濟。【形勢】篇所謂"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正道出此種政治智慧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強調主體能動性的雙重特質。

(全篇798字)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義理闡微

【管子】此章以"山高不崩,淵深不涸"為喻,揭示道德修養之恆常本質。考其文脈,當從形器之喻與義理之辨兩端解之。

一、形器之喻的哲學意蘊
"山高不崩"者,非謂土石之固,實喻君子德行之不可摧折。鄭玄注【禮記】云"山者,自然之鎮",管子取象於此,暗合【周易】艮卦"兼山"之象。山體巍然,歷四時不改其容,猶君子守仁由義,雖遭變故而不易其操。考【荀子·勸學】言"積土成山"之功,與此章互見發明。

"淵深不涸"之象,則取法【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旨。淵者,水德之至靜處,【莊子】所謂"淵默而雷聲"者也。其不涸之理,正在於【孟子】所言"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的生生之德。管子以山水對舉,實暗藏剛柔相濟、動靜互涵的修身要義。

二、慈愛之德的形上依據
"主高行惠"四字,乃全章樞要。【說文】訓"惠"為仁,段玉裁注引此章謂"山以生物為惠"。管子將自然之山的人文德性提煉為"慈愛",此乃【孝經】"父子之道天性也"的具體演繹。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特標"父母高行",實開【易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之先聲。

三、經世致用的實踐維度
此章雖簡,卻蘊含管學"內聖外王"的雙重維度。山淵之喻不僅指向個人修養,更為治國理政提供法象。【韓非子·大體】篇言"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正是對此政治哲學的延伸。管子以自然之道證人文之理,其思維路徑與【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之說殊途同歸。

要之,此章以八言立象,盡得"立象盡意"之妙。山淵之恆質,對應德行之久持;慈愛之本然,印證人倫之常道。後世董仲舒言"天不變道亦不變",其理趣實濫觴於此。讀【管子】者,當於此等精微處見其大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