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9|回覆: 3

[法家思想] 【商君書】卷1更法詩解2法禮常變因情制宜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0 21: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1更法詩解2法禮常變因情制宜
題文詩: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學者,
安於故習,溺於所聞.兩者所以,居官守法,
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三代而王,禮不同;
而霸,法不同.者作法,愚者制焉;
賢者更禮,不肖者拘.拘禮之人,不足言事;
製法之人,不足論變.杜摯:利不百,
不變;功不十,不易.法古無過,
循禮無邪.君其圖之.公孫鞅曰:前世教異,
何古之法?帝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
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
當時立法,因事制禮.禮法也者,以時而定;
制令也者,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故曰治世,一道,便利其國,不必法古.
湯武之王,不脩古興;殷夏之滅,不易禮亡.
然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
真法法情,真情不變,世易時移,真法常變,
變以適情.孝公曰善,窮巷多怪,曲學多辯,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
  
原文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於是遂出墾草令。
譯文

    公孫鞅說:"您所說的這些話,正是社會上俗人說的話。平庸的人守舊的習俗,讀死書的人局限在他們聽說過的事情上。這兩種人,只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法制的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禮制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卻能先後稱霸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創製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約束。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只能受禮制的束縛。受舊的禮制制約的人,不能夠同他商討國家大事。被舊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討論變法。國君不要遲疑不定了。"

 杜摯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變法度,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換使用工具。臣聽說效法古代法制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的禮制不會有偏差。國君應該對這件事仔細思考。"
公孫鞅說:"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教化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禮制,禮制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兵器、鎧甲、器具、裝備的製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說: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式,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稱王於天下,並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應當遭責難;遵循舊的禮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國君對變法的事就不要遲疑了。"
    孝公說:"好。我聽說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學識淺陋的人多喜歡詭辯,愚昧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聰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興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擔憂的。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言詞,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

  於是,孝公頒佈了關於開墾荒地的命令。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5-3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更法】義理闡微:法禮因革與情實制宜之道

【商君書·更法】一篇,乃戰國法家鉅子商鞅變法思想之綱領,其核心要義在於『法禮常變,因情制宜』八字。今觀帖中所論,雖未具引原文,然題旨已彰明法家『變法以趨時』之根本精神。茲從經世致用角度,分三端析之:

一、法禮之辨:常與變的對立統一
儒家言『禮』重因循,法家言『法』主變革。然【更法】篇中商鞅駁甘龍『法古無過』之說,直指『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實揭示『法』與『禮』皆須隨世遷移。此非否定禮法價值,而謂其形式當因時損益。管子云『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正可與此互證。法家常變觀,實含辯證之理:法度之『常』在維繫秩序,其『變』在適應民情,二者統一於『治世不一道』的實踐智慧。

二、因情制宜:變法的人本基礎
商鞅強調『察民之情,度世之變』,其變法非憑空創製,乃基於秦國民風好功、地瘠民悍之實況。帖中『因情制宜』四字,尤得法家精髓。蓋法家雖尚嚴刑,然其立法必『觀俗立法』(【商君書·算地】),如【更法】篇言『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非輕民智,實謂政令需契合民眾認知階段。此與【韓非子·五蠹】『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相通,皆以現實情勢為變法準繩。

三、歷史鏡鑒:變法的現代啟示
商鞅變法『廢井田、獎軍功』等策,表面為制度革新,深層則是打破世襲貴族對資源的壟斷,使社會流動性增強。此中『法』不僅是律令條文,更是資源分配與階層流動的調節器。今日觀之,其『法無常法』的思想,猶可啟發吾人:制度設計須避免僵化,當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動態平衡應對社會變遷。

結語
【更法】之論,絕非鼓吹恣意改制,而是強調『變中有常』——變法須循名責實、因勢利導。昔司馬遷評商鞅『刻薄少恩』,然其『緣法而治』的精神,實為中華治理智慧中不可或缺之一環。讀此篇者,當超脫儒法門戶之見,於『法禮常變』中體認傳統政治哲學之圓融。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法家原典為基,參以儒道互補視角,力求還原商鞅思想的歷史語境與現代價值。若需進一步疏解文本細節,可另就具體章句展開。
龔秋 發表於 2025-7-18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更法】法禮常變之義疏
【商君書·更法】一篇,乃戰國法家之要義,其論『法禮常變,因情制宜』八字,實為政治變革之樞機。今試析其理,以明商君變法之深意。

一、法禮之辨:常與變之辯證
篇中言:『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此語直指禮法制度非亙古不變,而當隨世易俗。儒家重『禮』之恆常,以維繫倫理;法家則主『法』之權變,以應時需。二者看似相悖,然商君之高明,在於以『因情制宜』統攝常變——禮法之本質,終須歸於『人情』與『世勢』。故曰:『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此即法家『世異則事異』之歷史觀。

二、因情制宜:變法之實踐邏輯
『情』者,非私慾之情,乃民情、國情之實況。商君謂:『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立法若逆此性,縱有古制之美名,終難施行。秦之舊禮拘於宗法,而新法則務耕戰,正因契合戰國兼併之需與秦民好功之性。所謂『制宜』,即權衡利弊:法之損益,不在復古與否,而在能否『強國』『利民』。此務實精神,實為法家變革之魂。

三、常變相濟:制度之生命力
後世儒者常譏法家『刻薄寡恩』,然【更法】篇明言:『法者,所以愛民也。』其『變』非為破舊,而為立新;其『常』非守陳規,而守『治世』之根本目的。商君之變,廢井田、獎軍功,看似悖禮,實則重構秩序。此中智慧,恰在『變其法而存其神』——法度形式可更易,而『富國強兵』之宗旨恆常。

結語
【更法】之論,非徒戰國策略,實為政治哲學之範式。今人讀之,當悟其『法隨時轉』之思:制度若不合時宜,雖聖人所制亦當更張;然變革之準繩,必以民情國勢為本。此中平衡,足為萬世鑒。

(全文約780字)
fxqk001 發表於 2025-9-8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更法】篇精義探微:法禮常變與因情制宜之道

【商君書·更法】篇以秦孝公與商鞅、甘龍、杜摯之辯開宗明義,揭示變法革新之根本要義。其核心在於闡明『法禮常變,因情制宜』的治國智慧,此乃先秦法家思想之精髓,亦與儒家『與時偕行』之道暗合。

一、法禮非僵固之教,常變乃天地之道
篇中商鞅直言:『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揭示禮法制度非一成不變之教條。昔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刪述六經,皆因時立義、隨世損益。所謂『常』者,非指具體條文之永恆,而是指治國安民之常道;所謂『變』者,乃順應時勢、民情之權宜。這與【周易】『變易不易』之理相通——變易者現象,不易者本質。

二、因情制宜為變法之本
商君強調:『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立法制禮若脫離民情世務,則成空中樓閣。其謂『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實指政策需根植於當下社會現實:秦處戰國兼併之世,必以耕戰立國;若機械效仿三代禪讓之制,則如刻舟求劍。此種『因情制宜』思想,與【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經濟基礎論,及【孟子】『民為貴』的民本主張,雖學派不同而理路相通。

三、變法之辯中的中庸智慧
甘龍、杜摯所言『法古無過,循禮無邪』,並非全然守舊,而是強調變革需慎思明辨。商鞅亦未否定傳統價值,而是主張『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此種辯證思維,實合於儒家『執兩用中』之道——既不可泥古不化,亦不可妄變祖制,須在因革損益間尋求平衡。後世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皆深得此中三昧。

結語
【更法】篇之深意,超越法家範疇而通於中華治道智慧。其揭示的『常變統一』『因情制宜』原則,不僅是治國理政之法要,更是中華文明歷五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基因。今日讀之,猶可感悟:真正的傳統從非僵化遺存,而是始終在與時代的對話中煥發生機的活水源頭。

(全文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