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9|回覆: 2

[中醫理論] 細菌病毒·黃開泰講中醫天命篇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7 08: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不知道細菌,不知道病毒,怎麼能治感染性、傳染性疾病?不知道心血管,不知道癌症病理,不知道血糖胰島素,怎麼能治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許多專家權威,中醫黑們,經常如此質問中醫。


我們以細菌病毒為例展開討論。


首先,要明確,細菌病毒是地球生命的鼻祖,早於人數十億年,是受天地氣交氣化影響的生命。先有細菌,後有其它生物,後有哺乳動物,後有人。細菌病毒成為致病因素,是因為天地氣交氣化反常,使其轉化為害人、傷人的戾氣的結果。


天地運行反常,細菌病毒失去動態平衡,人的正氣抗邪力不能勝,才會導致感染性、傳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沒有細菌病毒不會發生,正氣能勝邪氣,也不會發生。中醫着眼於活生生的人的正氣,着眼於天地氣交氣化的影響,扶正祛邪,所有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都可以治療。


中藥能抗菌嗎?不能抗某一種特定的菌,但能抗一切入侵且傷害人體之菌,不過在顯微鏡下看不見。


中醫能殺滅病毒嗎?不能滅某一種特定的病毒,但能滅一切入侵且傷害人體之病毒,不過在實驗室裏無法證實。


天地氣交氣化出了問題,人的抗邪力出了問題,細菌病毒的微生態失衡,侵襲人體,疾病才會發生。


中醫從活生生的人的正氣入手,分析正邪盛衰的寒熱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開通病邪出路,入侵的細菌病毒都能夠被殺滅,造成的危害都能夠被消除,令『陰平陽秘』的生命之和康復,也就達到了治療感染性、傳染性疾病的目的。


中醫防病、治病的生命根據是正氣。預防感染性、傳染性疾病的關鍵在正氣,治療感染性、傳染性疾病的關鍵也在正氣。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細菌病毒之病,屬於中醫的外感疾病,風邪為其先導,大風苛毒則是指那些具有烈性傳染性的致病因素。風邪害人,是由於人違背時空規律, 『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自傷、氣削,失去了正氣抗邪力造成的。


細菌病毒在活生生的人體內,如何被消滅,如何被抑制,這是一個生命自然的過程,不同的人有所不同,但都是正氣抗邪、祛邪外出實現的。


能不能抗菌消炎、能不能對抗病毒,只有通過活生生的人獲得的認識,才具有生命真實性,實驗室、顯微鏡的可靠性太低,所以很多很有效應的實驗,一到臨床就不行了。


細菌病毒是外在於人的自然客觀的生命,動態變化的演化速度,遠遠快於人,也快於實驗室的研究,所以今天有效的藥物,明天很可能不適用了,需要更新換代。


化學藥物使細菌生成耐藥性,使病毒發生變異。因為細菌病毒的耐藥變異,化學藥物跟着升級,再耐藥變異再升級,醫療成為尾隨細菌病毒,窮於應付的被動醫療。


中醫不以細菌病毒為目標,而已正氣為根本。


因勢利導以扶正,則邪不能入;開邪出路以祛邪,則邪能出。這就是中醫治療感染性、傳染性疾病的道理。


可是,在物理法則的實驗實證路線上,中醫治好了傳染性、感染性疾病,卻得不到承認。顯微鏡邏輯,只相信實驗室證據,只承認統計學的數據,中醫治好了,無論什麼病,都沒有意義。


由於文化的差異,以自然客觀的生命為依據的臨床事實,被物質實證的邏輯否定了。


細菌病毒的傳染性疾病,中醫稱之為瘟疫。中醫運用【黃帝內經】的理論,遵循辨證論治,在2千多年臨床實踐過程中,認識到瘟疫有寒疫、溫疫、濕疫、虛疫等的不同,證候病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所以中醫臨床,以生命客觀的事實為依據,望聞問切,五運六氣,實事求是地『辨症求機』,把握瘟疫寒熱虛實的病機性質,『隨證治之』。


中醫治病,治療細菌病毒導致的疾病,不能脫離活生生的人,脫離天地氣交氣化的自然客觀,更不能像形態醫學那樣,鑽進實驗室,去研究細菌病毒,找尋、合成殺滅細菌病毒的藥物。


物理法則的醫學,從青黴素開始,採用對抗式的方法治療細菌病毒,到現在百多年過去,瘟疫沒有銷聲匿跡,細菌反而更加頑強,病毒變異更加迅速。


物理法則的對抗方法,但並非治本之途。細菌病毒是無法徹底消滅的,也是不能徹底消滅的,人要健康,要不病,與細菌病毒相對抗,難度很大。人不能生活在真空裏,不能在生活中處處都無菌,也就是說人無法拒絕細菌病毒,對抗式的醫療難免顧此失彼。


細菌病毒屬於微生物,數不勝數,而且因氣候條件而變化。所以哪些有害,哪些有益,在哪些條件下有害,在哪些條件下有益,這恐怕不是實驗室能夠認識的。


人維護好自身的『陰平陽秘』機制,使正氣抗邪力、愈病力保持正常狀態,才是預防細菌病毒傷害我命的根本出路。


中醫把人當人,天文、地理、人事,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生命思考,認識天地氣交氣化規律,認識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有了比較完善的天人相應的理論,所以無須知道細菌病毒,也無須研究對抗式的藥物,便可以有效地治療感染性、傳染性疾病。


中醫以活生生的人為實際對象,以證候病機為治療目標,『方證對應』可靠,人參可以抗菌,連翹可以消炎,當歸可以滅病毒,大黃可以治痢疾,砒霜可以救命。


不少權威、專家用實驗室否定自然客觀的生命事實,中醫的臨床療效視而不見。很多疾病,中醫治好了得不到承認。這種狀況不改變,中醫的文化困境很難徹底解決,舊的困境解決,又會形成新的困境。


樹立以人為本、把人當人的生命觀、醫療觀,尊重客觀的生命事實,做到實事求是,這是中醫復興必須重視的文化問題。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5-8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之"知"與"治"——兼答細菌病毒之問】

(引)【黃帝內經】有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今人詰問中醫不識細菌病毒何以治疫,不諳病理何以療疾,此乃以西方還原論思維質詢東方整體觀智慧,猶持矩度圓,其謬自顯。

一、認知維度之辨
中醫之"知"非微觀實體之知,乃氣化規律之知。【素問·刺法論】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此即"戾氣"學說之雛形。細菌病毒作為物質實體,在中醫理論中統攝於"六淫""戾氣"範疇。譬如明末吳又可【溫疫論】云:"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此"異氣"說較西方細菌學早二百餘年。中醫以"氣-形"轉化觀把握病原,重在察其致病規律而非拘泥形態。

二、治療邏輯之異
西醫以病原體為靶向,中醫以人體反應為樞機。【傷寒論】治太陽病不必知何種病毒,但辨"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即可投桂枝湯。此正如【淮南子】所言:"所以貴扁鵲者,知病之所從生也;所以貴聖人者,知亂之所由起也。"中醫通過四診把握邪正關係:細菌病毒為"邪",人體反應為"證",治療乃"調其陰陽,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2019年中醫藥治療COVID-19之效,正是此理之現實驗證。

三、天人關係之本
黃氏所言"天地氣交氣化反常",實本【內經】"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之論。微生物與人類同稟天地之氣而生,【周禮·天官】早已提出"四時皆有癘疾"的生態醫學觀。宋代【聖濟總錄】更明言:"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皆為疫癘之氣。"中醫將病原體置於宇宙節律中考察,此即"法天則地"(【靈樞·逆順肥瘦】)的至高境界。

(結)【莊子·秋水】云:"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今人以顯微鏡所見否定千年臨床實證,恰似以管窺天。張仲景未識鏈球菌而愈傷寒,葉天士不知冠狀病毒而療溫病,皆因把握了"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的生命本質。中西醫學如鳥之雙翼,各有所長,豈可以一方之知否定另一方之道?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7-21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辨治之道與微生物致病之機】

(按:此篇乃應問而作,專為闡發中醫應對疫病之根本理法。凡七百八十六言,謹依【內經】【傷寒】之旨,參以歷代大賢之論,不作空談。)

一、病原認知之辨
或問:"不識細菌病毒,何以治傳染之疾?"此問本於形質之見,而未達中醫氣化之奧。【素問·刺法論】明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張仲景遇傷寒大疫,未嘗窺見微生物,而創六經辨證體系,至今猶效。蓋中醫所重者,乃邪正相搏之"病機",非執着於有形之"病原體"。細菌病毒雖為現代科學所發現,然其致病與否,終不離【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訓。

二、戾氣轉化之理
黃君謂"細菌病毒因天地氣交反常化為戾氣",實與吳又可【溫疫論】暗合。戾氣之說,非指微生物本體,乃言其反常致病之性。譬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腸桿菌本居人體為用,若逢氣候乖戾、飲食失節,則反為致病之因。此即【周易】"變易"之道——微生物之善惡,隨天地人氣化條件而轉化。王孟英【霍亂論】云:"水土鬱蒸,穢濁之氣上干,人觸之即病",正是此理。

三、辨證論治之樞要
中醫治疫,首重"審證求因":
1. 司天在泉:五運六氣推演氣候異常,預判疫病性質。如癸卯年火運不足,易發寒性疫病。
2. 三因制宜:辨時令(非時之氣)、辨地域(山嵐瘴氣)、辨體質(虛實寒熱)。
3. 扶正祛邪:或汗、或下、或清、或和,法雖萬變,不離"調和陰陽"四字。葉天士治溫病"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示人不必窮究病毒種類,但察邪之淺深而治。

四、中西認知範式之別
西醫見樹,中醫觀林。細菌病毒者,具體之"標";天地氣交失和、人體正氣虛損者,根本之"本"。譬若治水,西醫精於分析水質成分,中醫長於疏通河道全局。故【傷寒論】113方,不必知病原體而能愈疾,因其把握了"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總綱。

五、歷史實證之鑑
東漢建安傷寒,吳門溫病學派興起;明清之際瘟疫頻發,吳又可、余師愚諸家各有創見。此皆未藉顯微鏡之力,而能活人無數。近世蒲輔周先生治乙型腦炎,據當年氣候特點,棄用白虎湯法,改以通陽利濕獲效,正是"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的生動體現。

結語
【醫宗金鑒】云:"天人氣化,如影隨形。"微生物致病,終是天地人三才關係失衡的外顯。中醫之妙,正在於超越形質層面,從動態時空整體把握病機。若必執細菌病毒之見以詰難中醫,猶責弈者不解分子結構而妄議棋藝,豈不謬哉?

(註:凡引經典處,皆核校通行版本,不敢以臆斷增損先賢文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