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7|回覆: 2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6治道至正國富兵強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 21: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6治道至正國富兵強
題文詩:
蜚蓬之間,不在所賓:蜚蓬言無,儀法程式,
蜚搖無定,明主不聽.無度之言,明主不許.
燕爵之集,道行不顧:道行至情,君臣相親,
父子睦安,諸生繁育.明主之務,務在行道,
不顧小物,燕爵物小.犧牲珪璧,無享鬼神:
明主真情,動靜言行,得理和義,令順民心,
誅殺當罪,賞賜當功,至助自助,至禱自禱,
非禱鬼神,鬼神助之,天地與之,舉事有福.
亂主情假,失義悖理,令逆民心,誅不當罪,
賞不當功,犧牲珪璧,禱於鬼神,鬼神不助,
天地不與,舉事有禍.主功有素,寶幣奚為:
主之為功,國富兵強,諸侯服政,鄰敵畏威.
主之為罪,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
名器重寶,以事鄰敵,不免亡患,不得不亡.
羿道非射;羿善射者,調和弓矢,堅而守之.
其操弓也,審其高下,有必中道,多發多中.
明主猶羿,平和其法,審其廢置,堅守以正,
治道真情,多舉多當.羿道必中,主正必治.   
正文:
無儀法程式,蜚搖而無所定,謂之蜚蓬之間。蜚蓬之間,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故曰:『蜚蓬之間,不在所賓。』(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不合乎法度規範,搖擺而沒有定見,叫作飛蓬一樣沒有根據的言論。這種言論,英明君主是不聽的。就象對於沒有法度的言論一樣,英明君主是不贊成的。所以說:『蜚蓬之問,不在所賓。』
(道治)道行則君臣親,父子安,諸生育。故明主之務,務在行道,不顧小物。燕爵,物之小者也。故曰:『燕爵之集,道行不顧。』(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行『道』,君臣就親近,父子就和睦,生命就繁育。所以明主的職責,在於行『道』,而不在小的事物上。燕雀,是事物中的小東西。所以說:『燕雀之集,道行不顧。』
明主之動靜得理義,號令順民心,誅殺當其罪,賞賜當其功,故雖不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鬼神助之,天地與之,舉事而有福。亂主之動作失義理,號令逆民心,誅殺不當其罪,賞賜不當其功,故雖用犧牲珪璧禱於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與,舉事而有禍。故曰:『犧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明主的行動合乎理義,號令順乎民心,誅殺與罪行相合,賞賜與功績相稱,所以他雖不用牛羊玉器祈禱於神鬼,鬼神也會幫助,天地也會支援,辦什麼事都得福。昏君的行動不合理義,號令逆乎民心,誅殺與罪行不相當,賞賜與功績不相稱,所以,雖用牛羊玉器祈禱於鬼神,鬼神也不幫助,天地也不支援,辦什麼事都得禍。所以說:『犧牲珪壁不足以享鬼神。』
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雖不用寶幣事諸侯,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故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不免於死亡之患。故曰:『主功有素,寶幣奚為?』(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君主的功績,就是使國家富強。所以,國富兵強,諸侯就服從他的政令,鄰邦也懼怕他的威力,雖然不用珍貴的寶幣交結諸侯,諸侯也不敢侵犯他。君主的罪過,就是使國家貧弱。所以,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然用名器重寶來交結鄰國,也不免於滅亡的禍患。所以說:『主功有素,寶幣莫為?』
(道治)羿,古之善射者也。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其操弓也,審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發而多中。明主,猶羿也,平和其法,審其廢置而堅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舉而多當。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發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后羿,是古代的善射者。他調和好弓箭而堅持掌握着。他操弓時,審明其高下,掌握必能射中目標的規律,故能百發百中。明主就象后羿一樣,調和其治國的法度,審明其當廢當立而堅持實行,掌握必治的規律,所以能做到多辦事而事多辦好。規律,使后羿必能命中,使君主必能治國。射箭的表面動作,不過是弓弦發出箭枝而已。所以說:『羿之道,非射也。
熊季 發表於 2025-7-2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治國正道發微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篇所言"蜚蓬之間,不在所賓"與"道行不顧"二句,實為治國理政之樞機要義。本文試析其深層意蘊,以明聖王治道之本。

一、蜚蓬之戒與法度精神
"蜚蓬"者,飄搖無根之草,喻無儀法程式之言。管子以"明主不聽無度之言"為訓,揭示治國首重法度。考【管子·明法解】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正與此相發明。戰國時期"刑名之學"興盛,管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而非"以人治國",實開後世法家思想之先河。所謂"無度之言",即背離法制根本之私議,此乃動搖國本之端。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亦含此理。明主當如衡器之持平,不因言辭巧麗而廢法度,此乃"蜚蓬之間,不在所賓"之真諦。

二、至情之道與治國綱維
"道行至情"四字,實為管學精義。此處"至情"非私情小愛,乃指"君臣相親,父子睦安"的倫常大道。【管子·牧民】篇首倡"禮義廉恥"四維,與此章"諸生繁育"之說互為表裏。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將"行道"置於明主首務,其所謂道,乃"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管子·勢】)的治國大道。司馬遷評管仲"論卑而易行",正道出此種務實特質。宋代朱熹解"道"為"日用事物當行之理",恰可詮釋此處"道行不顧"的實踐品格。

三、國富兵強的實現路徑
通觀全篇,管子建構的治國邏輯甚明:由拒"蜚蓬"而立法度,因"行道"而至人倫和洽,終達"國富兵強"之境。其思想脈絡與【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路暗合。明代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管子之術,所以異於商韓者,正在本末兼該",此論可謂的評。所謂"明主之務,務在行道",實為"內聖外王"之道的另一種表述。

結語:
【形勢解】此章雖簡,卻蘊含"正法度→行人道→強國本"的完整治道體系。今日觀之,其強調製度建設的理性精神,與注重社會和諧的倫理關懷,仍不失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管子之學,誠如蘇洵所言:"其言雖雜霸,而亦本於王道",值得後人深入研味。

(全文798字)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28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治國正道疏義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所言"蜚蓬之間,不在所賓"者,實為治國理政之要義。蓬草無根而飛旋,喻無度之言虛浮不定。明主當如【尚書·說命】所謂"惟口起羞",慎辨言辭之虛實。管子以"無儀法程式"為戒,正與孔子"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之訓相契,皆言治國須立制度以為綱紀。

"燕爵之集"之喻尤具深意。燕雀群聚而不知所止,猶眾人之盲從。明主當"務在行道",此"道"非虛玄之理,乃【周禮】六官之實政,【禹貢】九州之實務。管子強調"君臣相親,父子睦安",實本於【孝經】"移孝作忠"之旨,將倫理秩序納入治國體系。

其言"諸生繁育",非徒人口之蕃,實含【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哲學。國富兵強之基,首在養民。此與【論語】"足食足兵"之教、【孟子】"制民之產"之說一脈相承。管子之"道行至情",乃以人情為政本,既不同於法家之刻薄,亦異於道家之虛無,恰合【中庸】"率性之謂道"的中和之道。

細究其文,"明主不聽無度之言"與【荀子·正名】"約定俗成謂之宜"相發明;"務在行道"與【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相呼應。管子之學,實為禮法並重、情理兼通的治國智慧。今人讀此,當思制度與教化並重之道,明"國富"在養民力,"兵強"在得民心之理。其"至正"之說,猶【洪範】"王道正直"之謂,誠千古不易之政綱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