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2|回覆: 2

[醫藥臨床] 壯醫經筋法治療腸黏連·十指堪比手術刀

[複製連結]
魯雲 發表於 2020-2-9 1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腸黏連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腹腔內臟器之間發生的不正常黏附。腹部手術是腹腔黏連形成的常見原因。發生率一般為63%~97%,患者輕則發生盆腹部不適、慢性盆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重則導致腸梗阻、不孕不育等。嚴重的腹腔黏連常給再次手術造成極大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黏連嚴重的患者,比如絞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袢性梗阻,或者反覆頻繁發作的黏連性腸梗阻,都應予以手術治療。而手術是引起腸黏連發生的常見發病原因,因此患者術後仍有再次黏連的風險。對於廣泛性黏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包括內服中藥、外用膏藥貼敷、中藥灌腸、針刺、艾灸等,均有較好的效果。國家非遺【壯醫經筋療法】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任加峯使用壯醫經筋療法,精研辨證,採用病癥結合的方法治療腸黏連,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30歲,2011年底行腹腔鏡卵巢旁畸胎瘤剝離術,術後繼發急性盆腔炎,後又發展為慢性盆腔炎。2016年底,患者慢性盆腔炎治癒後,仍伴有左下腹疼痛、壓痛、腹脹、排便不暢、消化不良等,同時還有左大腿前側局部麻木(麻木與體位相關,平臥出現,側臥及站立消失),先後就醫於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婦科、疼痛科、中醫科均沒有明確診斷。肌電圖、腰椎核磁、腹部B超也沒有異常報告。遂求助於經筋療法。任加峯使用經筋療法特有的掌功手勢對筋結病灶固灶,配合消灶膏(一種外用藥膏,它是經筋療法專用的純中藥製劑)進行消灶。手法消灶中,注重合力的使用,尤其是腰大肌、豎脊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共同組成『腰、腹、腿』的不等邊三角形關係,進行重點消灶。最後用1.5寸毫針局部消毒後,快速點刺筋結病灶,加強消灶作用。考慮到患者左前腿外側平臥體位出現麻木,任加峯對患者第3腰椎橫突同樣使用1.5寸毫針,局部消毒後快速點刺。這種方法是壯醫經筋療法中緩筋性腹痛治療思想的體現。張志聰云:『緩筋者,循於腹內之筋也。』【靈樞·百病始生】云:『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其著於緩筋,似陽明之積。』處理好腰部的筋結病灶,是治療的重要環節,背腰陽氣暢通,利於推動腹部筋脈氣血流通。最後使用經筋高壓罐將針刺部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2次治療間隔3~5日。患者自述治療期間筋結病灶部位酸痛、脹痛,使用消灶膏後伴有灼熱感,針刺針感強烈,並貫穿至腳底。第1次治療結束後,筋結病灶部位酸疼3日余,後漸吸收;第2次治療後局部酸痛2日;第3次後每次局部酸痛1日左右,會自行緩解;1個療程10次治療結束後,患者臨床症狀逐漸緩解。第2療程鞏固治療,避免復發。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腸黏連發生機制涉及纖維蛋白溶解機制喪失或減弱。炎症、缺血或漿膜損傷會刺激深層肥大細胞和間皮細胞,前者釋放的肝素及血管活性物質會刺激漿膜,產生大量含有纖維蛋白的滲出液,後者釋放的凝血酶原可促進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這些纖維蛋白如不能及時被溶解吸收,便會沉積在受損腹膜表面,使纖維蛋白沉積及溶解的平衡遭到破壞,短時間即可形成黏連。黏連後導致局部腸道蠕動減慢,腸內容物通過障礙,進一步加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腸黏連在中醫學中並無明確病名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於中醫腹痛、腸結、關格等範疇。病機為濕熱毒邪結於腸道,氣血運行不暢,通降失調。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裏攻下、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本案患者多方求醫問藥,長期服用中藥調理,並沒有取得滿意療效。任加峯認為患者有6年余慢性盆腔炎病史,此乃久病入絡,中藥內調臟腑對直接、快速解決經絡、經筋問題作用有限。不通則痛,經筋乃經絡連屬成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皮肉筋帶及肢節的筋肉體系。』故『經筋是經脈的載體,經脈着床於經筋裏。』把經筋比喻成『大地』,經脈就是『河流』,當山體(經筋)塌方,就會阻斷河流或溪流(經脈),形成『堰塞湖』,塌方的泥石流就是『堰塞體(筋結病灶)』。患者局部筋結病灶多,對腹部經筋辨證施治,清理了『堰塞體』,也就相當於消除了人體的『筋結病灶』。河流暢通,周圍及下游生物則『鬱鬱蔥蔥』,反映到人體則為『經絡暢通』,通則不痛。壯醫經筋療法強調『筋結病灶』是『邪之所聚』『力之所傷』。它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的一維到多維化演進的形成過程。筋結病灶是多維立體的。【靈樞·刺節真邪】中提出:『堅而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的解結方法。對於頑固性病灶,任加峯運用經筋針刺法,『固灶行針,一孔多針,移行點刺』等針刺法,迅速提高經絡氣血運行速度,改善機體的微循環障礙,從而達到『筋松絡活,減張減壓,解結散瘀』的目的;激活人體組織細胞的活性和神經細胞的敏感性。針對本案患者的病情,任加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腸黏連後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氣滯血瘀,腸蠕動減慢,局部的腸管就會越來越僵硬、緊張。運用經筋療法治療後,改善了局部的微環境,同時解開了局部筋結;腸管的僵硬、緊張狀態得到改善,蠕動會逐漸增加,腸黏連也能隨之松解。』

壯醫經筋療法是由壯醫黃敬偉挖掘【靈樞·經筋】,結合壯醫民間的理筋術,以及現代醫學理論,形成的一門古老而新興的醫學體系,2016年【壯醫經筋療法】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名錄。經筋療法對於頭痛、失眠、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疾病、股骨頭壞死、膝關節疾病;胃腸道炎症、潰瘍、闌尾炎等;還有眼科疾病、男科疾病及慢性疲勞綜合症等;乳腺疾病、不孕不育等多種疾病,具有獨到療效。多年來鑽研經筋的任加峯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特聘專家、CCTV-4【中華醫藥】欄目特約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鼓樓中醫醫院特聘專家,本案患者的順利康復,進一步擴大了經筋療法的診治範圍,同時為廣大腸黏連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外治療法。願經筋療法能造福病患,筋柔百病消,揉筋消百病。(魯雲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丁央 發表於 2025-5-23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腸黏連的學術價值與臨證思辨】

腸黏連一症,誠如帖中所言,乃腹部術後常見之痼疾。壯醫經筋療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以筋治髒、筋脈並調"的理論體系,實為中醫外治法之瑰寶。任加峯醫師此案,深契【黃帝內經】"經筋為剛,經絡為柔"之旨,展現了壯醫"辨筋論治"的獨特學術思想。

考【靈樞·經筋】篇言:"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患者術後盆腔炎遷延,顯系氣血瘀滯、筋脈失和之候。任氏以掌功手勢配合消灶膏外治,暗合【醫宗金鑒】"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之法。其重點調理腰大肌、豎脊肌與梨狀肌構成的不等邊三角區,尤具深意——此區域乃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匯之處,通過調節"陽脈之海"以振奮陽氣,正應【素問】"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之訓。

針刺療法中採用15寸長針,實為壯醫"透穴調筋"特色技法。張志聰注【內經】所謂"緩筋",即指深伏腹腔之筋絡。任氏選取第三腰椎橫突施針,既針對局部筋結,又通過"腰腹腿三聯"的經筋傳導網絡調節腹腔氣機。此與【靈樞·官針】"恢刺""合谷刺"等法異曲同工,而壯醫獨特的"固灶-消灶"理論更賦予其新的臨床內涵。

至若拔罐留瘀之法,非徒祛除局部瘀滯,實有"刺絡調氣"之妙。【本草綱目】載:"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現代研究亦證實,拔罐可調節局部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患者治療後出現的酸脹灼熱感,恰是"氣至病所"的應有之象。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壯醫經筋療法構建了完整的"筋-經-髒"相關理論;其二,外治法當注重整體經筋網絡的動態平衡;其三,傳統療法與現代醫學診斷當相輔相成。然需申明,對於急性腸梗阻等急重症,仍當遵循"急則治標"原則,不可偏執一法。

今撰此文,非為標新立異,實欲闡揚傳統醫學之精微。壯醫經筋療法之價值,正在於其將【內經】經筋理論發展為可操作的臨床體系,為腸黏連等疑難病症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學者當以開放包容之心,在傳承中創新,使古老智慧煥發新生。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6-24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壯醫經筋療法治療腸黏連的學術價值與臨證思辨】

腸黏連一症,誠如帖中所言,乃腹部術後常見之痼疾。壯醫經筋療法以"筋主百病"為理論核心,其"以筋治髒"的學術思想,正與【黃帝內經】"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之論遙相呼應。任氏此案,實為經筋療法"三維辨證"體系的典型體現。

一、經筋辨證之精要
患者左下腹痛伴大腿麻木,此乃足陽明經筋與足太陰經筋交接之處。【靈樞·經筋】明言:"足陽明之筋……上結於髀,聚於陰器",其病則"支膈轉筋"。任氏着眼於腰大肌-豎脊肌-梨狀肌構成的力學三角區,正是把握了經筋"縱向循行、橫向聯繫"的分佈規律。腰腹腿三者的生物力學失衡,恰是經筋理論所謂"筋結病灶"形成之關鍵。

二、消灶手法的學術內涵
掌功手勢固灶之法,實源於壯醫"筋脈氣街"學說。消灶膏的灼熱感,暗合【外台秘要】"熱藥透筋"之旨。其針刺取穴尤具匠心:第3腰椎橫突乃腰大肌附着點,此處點刺既解"緩筋之結",又通足太陽經氣。15寸毫針深刺,正應【素問·調經論】"病在筋,調之筋"的治療大法。

三、療法組合的醫學智慧
針罐並用之法,深得壯醫"毒邪外泄"之要義。高壓罐的負壓效應,與【醫宗金鑒】"拔引郁毒"之說殊途同歸。留罐10分鐘,恰合"陽數"之度,暗藏壯醫"三氣同步"的時間醫學觀。而治療間隔3-5日,則符合【針灸大成】"候氣再刺"的施治原則。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經筋療法之"消灶",實為重建筋膜張拉整體性的生物力學調節;其二,腰腹腿三角區的治療策略,體現了壯醫"整體辨筋"的診療特色;其三,外治法的灼熱反應,恰是"氣至病所"的陽性應答。然須指出,此法適用於黏連初期及功能障礙期,若遇完全性腸梗阻,仍當遵"急則西醫,緩則壯醫"之訓。

壯醫經筋療法作為活態傳承的非遺技藝,其價值不僅在於療法本身,更在於為現代難治性疾病提供了"從筋論治"的新思路。學者當以"遵古不泥古"的態度,在臨床實踐中繼續驗證與發展這一民族醫學瑰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