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4|回覆: 2

[醫藥臨床] 『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治則臨床應用舉案

[複製連結]
+
趙林 發表於 2020-6-13 1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七十一篇【六元正紀大論】篇中,有一提綱性的『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的治療法則論述。深入鑽研經典後,體悟到這一指導性的治法原則精髓的臨床實用性,在臨床工作中充分應用,價值重大。

『發表不遠熱』就是在治療表證時,不管是表實、表虛、表寒、表熱證均應注意要適當配用辛溫發表的熱性藥物,方能取效迅捷。現從臨床常見病例中舉2例,以饗讀者。

典型病例一

方某,男,65歲。2018年3月9日初診:訴頭痛、鼻塞、流清涕3天。患者3天前因外出淋雨受寒而起。頭痛、鼻塞、流清涕,輕咳、帶少許稀白痰,無汗、全身酸痛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兩脈浮緊。

診斷:(風寒襲肺,肺衛不固型)感冒。

治法:溫肺止咳,散寒止痛。

方藥:小青龍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桂枝10g,白芍15g,麻黃6g,乾薑6g,細辛3g,半夏10g,炙甘草5g,川芎15g,地龍10g,白芷10g,荊芥10g,防風10g,黃芪15g,白朮10g。3服。日1服,水煎服。

患者3天後複診,訴服用中藥頭煎即效,吃第一煎中藥汁200ml,2小時後頭痛顯著減輕,鼻塞即通,流涕減少,服完3帖中藥後,頭痛鼻塞流清鼻涕均消失,唯覺精神精力稍差,舌質淡紅苔薄白兩脈沉。處方玉屏風散加味3服善後。

按:患者是典型的風寒表實證,發表不遠熱,採用溫肺止咳、散寒止痛的小青龍湯,年過半百體衰合用玉屏風散固護肺衛,加用止頭痛要藥川芎、地龍、白芷,藥證相宜,取效迅速。

典型病例二

全某,女,23歲。2019年7月18日初診。訴咳嗽,咳黃痰,咽痛5天。患者吃烤串後而起咳嗽,咳黃痰,咽乾咽痛,發熱,有汗,渾身熱痛感,納食稍減。舌質邊尖紅,苔薄黃,兩脈滑數。

診斷:(暑熱侵襲肌表型)感冒。

治法:清暑解毒,清咽利喉,宣肺止咳。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味:金銀花20g,連翹30g,扁豆花10g,厚朴10g,香薷10g,荊芥10g,防風10g,天花粉10g,滑石30g(包煎),甘草5g,桔梗10g,玄參10g,金錢草30g,白茅根30g,藿香10g,青蒿10g(後下),百部30g。3服。日1服水煎服。患者3天後複診,訴諸症均消失。

按:在治療表證時,依據『發表不遠熱』的原則,在大隊的清熱解毒、消暑利尿藥物中,適當配用了香薷、厚朴、荊芥、防風、藿香等溫熱藥物,寒溫同調,共奏良效。

『攻裏不遠寒』就是在治療裏證、熱證、實證之時,選擇適當的寒涼之性的藥物充分應用,以取良效。以下介紹該治則的2例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一

周某,女,40歲。2020年4月22日初診。訴:尿中腥騷臭味濃烈10天。患者近期頻繁應酬,飲酒、過食辛辣炙烤香炸之物而致尿中腥騷臭味濃烈,尿道微有灼熱感,不痛。舌質紅、苔黃,兩脈滑數。

診斷:(膀胱濕熱)熱淋。

治法: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方藥:八正散合導赤散加減:金錢草30g,小薊30g,白茅根30g,仙鶴草30g,生地黃15g,川木通6g,淡竹葉10g,甘草5g,滑石30g(包煎),車前子20g(包煎),石韋30g,蒲公英20g,瞿麥10g,萹蓄10g。4服。日1服水煎服。

4月28日複診:訴服用4服中藥後,尿中腥騷臭味消除。尿常規檢查正常。舌質紅,苔薄黃,兩脈滑數。效不更方,守方3服以固療效。

按:在本案中,熱淋,膀胱濕熱證,裏實證,用藥貫徹『攻裏不遠寒』的用藥原則,取得佳效。

典型病例二

黃某,男,18歲。2020年4月21日初診。

主訴:右下腹脹痛4天。

病史:患者是在讀高三的學生,因右下腹部脹痛,大便欠暢,輕度噁心,余可,到當地醫院住院治療。點滴用西藥(具體藥名不詳)3天,無效,右下腹脹痛越來越重,大便便意強但是排解不出,噁心,不發熱,尿暢,彩超除外泌尿系病,出院後到我處就診。症為右下腹脹痛,大便兩天未解,不發熱,噁心,小便可,舌質淡紅苔黃,兩脈滑數。體格檢查示:右下腹部麥氏點壓痛陽性,反跳痛陽性。彩超示:右下腹闌尾區探及範圍約42mm×9mm含氣管狀回聲,邊界尚清。提示:右下腹部異常回聲(考慮闌尾炎)。舌質淡紅,苔薄黃,兩脈滑數。診斷:腸癰。辨證:大腸火熱壅盛,脾胃虧虛。治法:健脾和胃,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方藥:黨參15g,白朮10g,茯苓15g,炙甘草5g,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川楝子10g,玄胡索10g,生大黃10g,冬瓜子30g,桃仁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40g,敗醬草20g,金銀花30g,蒲公英20g,桔梗10g,黃芪30g,當歸10g。4服,日1服水煎服。

4月27日複診:服用以上中藥4帖,右下腹部脹痛已除,大便通暢,無噁心。複查彩超示:右下腹部探及多個稍低回聲,邊界清。提示:右下腹部異常回聲(考慮淋巴結)。舌質淡紅苔薄白,兩脈滑,效不更方,守方3服以固療效。

按:本案例中,因為患者是讀書學生,暗耗氣血,故在治療中用四君子湯健脾和胃,用當歸補血湯益氣養血,才能擔當起大黃牡丹皮湯和大劑清熱解毒寒涼藥物攻逐熱毒之邪,依據『攻裏不遠寒』的治療原則用藥,取得理想效果。

總之,肺主皮毛,最易被寒邪侵襲,且肺為嬌髒,不耐寒涼之劑攻伐克削,根據實際情況在治療法則上遵守『發表不遠熱』。在裏、熱、實證的治療中,按『攻裏不遠寒』的法則,裏熱實證多有實邪,燥結擁堵為禍,用寒涼攻下之劑儘快排除有形實邪,撤其熱源,保胃氣,存津液,緩解急症,再從容調理。(趙林 江西省金谿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5-30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論表裏分治的臨床樞要】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載"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二語,實為表裏分治之圭臬。此治則非僅言用藥寒熱之性,更深蘊陰陽開闔之機。筆者臨證三十載,深感此八字實為外感病治療之總綱,今就經典本義與臨床體悟分述如下。

一、經旨發微
"發表不遠熱"者,蓋因表證乃陽氣鬱閉之候。【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正示人發表必藉陽氣之助。細考仲景方劑,麻黃湯用桂枝、麻黃辛溫相須,大青龍湯更佐石膏而仍以麻桂為君,皆體現"發表必用熱藥"之旨。然須明辨者,此"熱"非謂大辛大熱,實指具有升發陽氣之能的辛溫藥物。

二、臨證要訣
首案風寒表實之證,取小青龍湯溫散水寒,妙在佐玉屏風散固護衛陽。尤值稱道者,方中川芎、地龍相配,既循"治風先治血"之訓,又合"血行風自滅"之理。而白芷引經上行,更助藥力達表。此正【醫學心悟】所謂"發表之劑,必兼通營衛"之體現。

次案暑熱表證,雖主用銀翹等涼藥,然佐香薷、厚朴等辛溫之品,暗合"火郁發之"之旨。滑石、白茅根導邪下行,與辛溫升散之藥形成"欲降先升"之勢,深得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三昧。此案尤當注意者,暑必挾濕,故用藿香、扁豆花芳化濕濁,正合"治暑當兼利濕"之訓。

三、運用禁忌
然此治則非可膠柱鼓瑟。若遇陰虛外感或陽盛格陽之證,則當變通。如【溫病條辨】銀翹散之用荊芥穗,即屬"涼中寓散"之法。又如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治氣虛外感,乃"甘溫除熱"之例,皆示人當知常達變。

結語:
"發表不遠熱"之真諦,在於把握陽氣在解表過程中的樞機作用。臨證時當辨明表證性質(寒、熱、虛、實)、兼夾病邪(風、濕、燥、痰)及患者體質(陰、陽、氣、血),靈活配伍辛溫藥物。今人治外感多畏用辛溫,或濫用苦寒,實有違經旨。若能參透此八字精義,則外感治療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6-5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治則的臨床應用精要】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載"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之訓,實為外感病治療之圭臬。筆者結合臨床實踐,對此治則作如下闡發:

一、經義發微
此八字真言揭示了表裏分治的核心法則。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熱不遠熱,下利故用寒不遠寒。"張介賓進一步闡釋:"發表者散表邪,非溫熱不能達;攻裏者除內結,非寒涼不能除。"其要義在於:治表證當以溫熱藥開發腠理,治裏證須用寒涼藥清泄內熱,不可因時令之寒熱而掣肘用藥。

二、臨床應用精要
(一)發表不遠熱之實踐
1. 風寒表實證:如案一所示,雖值春月,仍取小青龍湯全方,尤妙在細辛、乾薑與麻黃相伍,正合"辛溫發表"之旨。玉屏風散之配,既固衛陽,又助藥力外達,深得"扶正以助發表"之妙。川芎、白芷等風藥之加,更彰"風能勝濕"之理。

2. 暑熱表證:案二雖見熱象,然香薷、厚朴等溫藥與銀翹相配,正合葉天士"暑必兼濕"之論。此即"火郁發之"之活用,溫藥少量反助清熱之功,猶燈盞添油而焰更明。

(二)辨證要點
1. 脈象為要:浮緊當發,滑數宜清,然必參合舌證。如案二舌邊尖紅而用溫藥,全在脈之滑數有根。

2. 藥量配比:溫熱藥在表證中宜佔全方三分之一至半數為度。案一溫藥佔六成,案二僅三成,皆因證而異。

三、臨證啟悟
1. 此治則非謂專攻溫熱,實強調表證當以溫通為要。即如表熱證,亦需少量溫藥為引,如案二荊防之用。

2. 現代空調病、冰箱病多見"寒包火"證,更需謹守此則。外寒未解而早投寒涼,必致冰伏其邪。

3. 攻裏不遠寒之理,本案雖未及詳述,然觀案二滑石、白茅根之用,已見端倪。裏熱結實之際,縱值嚴冬,亦當用硝黃,此即"有故無殞"之謂。

結語:
經方之用,貴在通達。此二案雖病症各異,然皆本"發表宜溫"之旨而獲效。學者當於臨床細察表裏之分際,勿為表象所惑,方得經方三昧。至於"攻裏不遠寒"之妙用,容當另文詳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