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4|回覆: 2

[醫藥臨床] 朱文元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治驗選

[複製連結]
朱萌朱傳龍 發表於 2020-6-1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病最突出的臨床表現就是疲倦乏力和不思飲食。常見症狀有右脅肝區脹痛或不適、噁心、厭油膩、食後脹滿或有黃疸、口乾、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黃或有低燒、頭昏耳鳴、面色萎黃無華等。如果是肝硬化,除有肝炎的臨床表現之外,還有腹水、腹壁血管突出、周身水腫、尿少、肝掌、蜘蛛痣等,嚴重者還可能大出血。為了儘可能早地發現肝病,及時做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上述情況,應該先上醫院檢查乙肝兩對半、肝功能、肝臟B超等。

驗案舉例

慢性肝炎病例

范某,男,44歲。2006年6月21日就診。訴1年前出現黃疸,在某醫院診為急性黃疸性肝炎,曾用中西藥保肝治療,黃疸退而未清。後自覺脅痛腹脹、納呆神疲,多方醫治,效果不顯。2005年3月4日,經某醫院診為『慢性肝炎』。現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右脅下疼痛,按之尤甚,胸悶腹脹,心煩易怒,神疲體瘦,畏寒肢冷,大便不實,小便色黃,舌邊有瘀點,苔白滑,脈弦細。肝右肋下2cm,脾可觸及。肝功能檢查:黃疸指數8u,谷丙轉氨酶164u,麝濁20u,鋅濁12u。縱觀上症,辨證為脾虛血虧,肝鬱氣滯,夾有瘀積。治法:疏肝理氣,化瘀利濕。處方:黃芪建中湯加味。用藥:黃芪20g,赤芍12g,白芍12g,桂枝9g,柴胡6g,制香附9g,炙甘草10g,飴糖20g,雞血藤12g,焦白朮10g,川楝子9g,茵陳20g,山梔子9g,生薑3片,紅棗7枚。水煎服。

5劑後脅痛、腹脹略有減輕,食慾稍增。守原方再服7劑,諸恙均有所好轉。仍蹤原方稍事變通,連服12劑後,複查肝功能:黃疸指數6u,谷丙轉氨酶40u,麝濁4u,鋅濁5u。舌上瘀點減半。依原方減去山梔子、茵陳、柴胡,加黨參、枸杞、雞內金、薏苡仁,調治月余而廖。多次查肝功能均正常。

按:本例屬脾虛肝鬱血瘀之陰黃。用黃芪建中湯健脾補虛,調治氣血,加柴胡、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赤芍、丹參、茵陳、山梔子化瘀利濕退黃;增白朮、雞血藤助本方調補氣血。善後又用黨參、雞內金、薏苡仁、枸杞,以健脾益氣、養肝滋陰。

慢性乙型肝炎案

厲某,男,54歲。1989年10月6日初診。患者身目黃染,面色晦暗無澤,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脘腹脹滿不適,納谷不香,大便溏,小便黃,舌淡潤,脈沉細。辨證:寒濕內阻。治則:健補脾陽,利寒濕。方藥:茵陳20g,生黃芪20g,薏苡仁15g,茯苓9g,澤瀉9g,白朮10g,蒼朮10g,木瓜9g,垂盆草12g,附子6g(先煎)。10劑,水煎服,日1劑。

按上方繼服10劑,諸症好轉。守原方去附子,加黨參12g,懷山藥12g,諸症消失,為鞏固療效,守上方繼服10劑。隨訪無復發。

按:慢性乙型肝炎多為濕熱毒邪蘊結肝膽,旁及脾胃,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氣血不調。現代醫學認為,病理變化為肝損傷、微循環障礙所致。該患者為脾陽素虛,濕從寒化,寒濕內阻,陽氣不宣,宜健脾利濕湯治療乙型肝炎。方中白朮補脾健胃,除濕祛寒利水;蒼朮健脾燥濕;薏苡仁健脾滲濕,脾胃得健,即能促進運化水濕,使寒濕之邪得到清除;黃芪補氣利水,通過健脾扶正,使體內精氣旺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肝組織修復和肝細胞的再生。方中的茵陳清利濕熱;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木瓜去濕熱;垂盆草利濕退黃,降酶。通過利水滲濕,寒濕之邪可從小便排出體外。故古代醫學有『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

肝硬化案例

李某,男,29歲,2005年7月8日初診。右脅疼痛,觸及硬塊。診斷:症瘕積聚(西醫稱為肝硬化)。治療不見好轉,病情加重致肝昏迷。刻診: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時而抽搐,黃疸、腹水,前胸後背皮膚有片狀出血點,伴血便,體溫39℃,舌苔黑黃,脈浮數澀。辨證:邪入營血。治則:清營涼血消斑,醒神開竅。方用羚羊鈎藤湯、犀角地黃湯送服安宮牛黃丸:羚羊角粉6g,鈎藤12g(沖服),天麻9g,石決明9g(先煎),桑葉9g,石菖蒲9g,茯苓9g,水牛角15g(代替犀角),生地20g,芍藥9g,丹皮9g, 三七6g(沖服 ), 地黃9g(炒), 安宮牛黃丸1丸(北京同仁堂)。6劑。水煎服,日1劑。

8月22日二診:6劑後神智清,前胸後背瘀斑消隱,精神漸佳。唯有體溫仍39℃。故原方不變續服6劑。

8月28日三診:6劑服完體溫正常,面黧黑色黃,脅痛腹大如鼓,下肢水腫,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胖有齒痕,苔中灰黑,舌底有瘀斑,腰酸耳鳴如蟬,脈細滑澀。辨證:脾腎陽虛,肝血瘀滯。方用大黃䗪蟲丸、金匱腎氣丸、補中益氣湯、五皮飲加減:附子60g(先煎,開鍋2個小時或以患者嘴不麻為度),炮姜15g,黃芪15g,力參15g,白朮10g,熟地10g,山藥15g,五味子9g,山萸肉10g,雲苓13g,澤瀉12g,土鱉蟲30g,桃仁30g,虻蟲20g(炒),蠐螬15g,炒水蛭15g,杏仁9g,醋白芍12g(炒 ),甘草 10g,陳皮9g,茯苓皮30g,生薑皮6g,桑白皮9g,大腹皮50g,當歸10g,枳殼10g,柴胡12g,焦三仙各10g,蒲黃20g(炒),大棗6枚。20劑,水煎服,日1劑。

9月3日四診:患者自述上方服用至6劑時,右脅疼痛轉成滿腹疼痛,疼痛程度減輕。服用至14劑時,藥後30分鐘腹瀉,黑色大便1天4次,而後1天1次正常,水腫消,腹痛止,偶有針刺樣疼痛一瞬而過。【素問·六正紀元大論篇】記載: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此方藥已中的,即將蠐螬、土鱉蟲、水蛭猛烈之藥去除,恐其傷正,加太子參、黨參。上藥服用90餘劑而愈,回訪身健。

按:本案病機為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腹中,藥中用大量附子振萎靡之陽非大劑量而不效,用五皮飲退下焦之水停,用補中益氣乃宗仲景之法,【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加焦三仙消食導滯;加枳殼防止補益太過而生中滿;大黃䗪蟲丸,活血破瘀,消症除瘕。四方共謀合力,何愁疾之不愈。

肝硬化晚期案例

張某,女,40歲,2010年2月18日就診。患肝炎7年,一年前消化道大出血後出現腹水,入某醫院治療,診為『肝硬化晚期』。因腹水旋減旋漲,齒齦鼻腔持續出血,乃出院前來就治。診見面容黃浮,下肢浮腫,腹脹如鼓,牙齦、鼻腔滲血,頃刻滿口,唇周血痂,肌膚顯現赤絲血縷,舌質淡紅,苔少而潤,六脈虛細而弦。每日服雙氫克尿噻以維持尿量,但仍尿少次頻。診斷:肝硬化晚期。治則:滋陰利水,化瘀止血。處方:豬苓湯加減。用藥:豬苓10g,澤瀉12g,滑石15g,茯苓15g,阿膠12g(烊化),蒲黃炭12g,白茅根15g,赤芍9g,白芍9g,小薊炭12g,骨碎補10g,當歸12g,青皮9g。水煎服。另服斷血流片5片,日2次。

服上方6劑後,尿量漸增,腹水漸減,浮腫不着,出血減少。經複診4次,皆在豬苓湯加活血化瘀止血藥的基礎上,增減消導健運藥,先後共服藥1月余,腹水完全消退,出血完全控制,後用黃芪、茯苓、阿膠三藥常服鞏固,至今追訪一年半,病情穩定,康復良好。

按:肝硬化晚期患者,為控制其腹水,多需長期或定期自服小量雙氫克尿噻,以維持一定排水量,但常易發生不同程度的低鈉現象。中醫認為久利必傷陰。有報道豬苓湯對低鈉有緩解作用,並能增加藥量,故實為對證之方。

消渴並肝硬化案

薛某某,女,55歲,2013年6月17日診。糖尿病史14年,現每日打2次胰島素,血糖仍不穩定。肝硬化病史10年,脾大5年,近3年來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多次肝性昏迷,幸得醫院及時搶救。大腦反應能力、記憶力明顯下降。現服用多種西藥,肝腎功能下降,慕名前來就醫。刻診:面色萎黃,兩目少神,脅痛伴胸悶、氣短、善太息,納呆,頭暈頻發,失眠多夢,下肢浮腫,時有拘攣。小便黃,量少。舌淡胖,苔薄白,脈沉弦細。空腹血糖:8.93mmol/L,血常規:白細胞2.28×109/L,血小板27×109/L,總膽紅素70.1µmol/L。MR診斷報告:肝硬化,脾大;肝臟多發囊腫;脾靜脈與腎靜脈迂曲增寬;脊柱左側曲張血管影。診斷:(肝鬱脾虛型)鼓脹;(氣陰兩虛型)消渴(西醫診斷:肝硬化、糖尿病)。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腎、益氣滋陰。用藥:當歸12g,白芍15g,赤芍15g,柴胡12g,雲苓30g,白朮12g,蒼朮15g,鬱金15g,枳殼10g,砂仁10g,炒酸棗仁30g,首烏藤30g,合歡皮30g,車前子30g,西洋參10g,大腹皮10g,黃芪30g,白茅根30g,豬苓18g,元胡15g,黃連12g。取10劑,每日1劑,水煎服。

6月28日複診:精神、飲食、睡眠稍有改善,大便質稀,原方去黃連,加木瓜10g,丹參24g,取10劑。

7月10日三診:空腹血糖:6.6mmol/L,血常規:血小板39×109/L,總膽紅素47.8µmol/L。此後朱文元根據患者描述,隨症加減,及時以快遞的方式將中藥寄去。患者自述這兩年情況都比較穩定,肝性腦病沒有發作過,病情有好轉,精神尚佳。

按: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過食酒熱甘肥或飲食不節,長期超過肝臟的解毒能力,促使肝臟從量變到質變,進而硬變。過剩的毒物還可透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當肝功能不良時,便成為促發肝性昏迷、肝腦綜合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肝病患者應根據自己病情的輕重緩急,遵循個性化的飲食原則。(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4-7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治驗選】學術評析

朱文元先生所載肝病醫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現從學術角度予以解析:

一、病機辨證體系
1. 慢性肝炎案例呈現"肝鬱脾虛夾瘀"複合病機,符合【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理論預設。患者面色晦暗、脅痛拒按、舌邊瘀點,顯屬血瘀證候;納呆便溏、神疲體瘦則為典型脾虛表現。此與張仲景"肝着"病機高度吻合。

2. 乙型肝炎案例展現"寒濕困脾"證型,其四肢欠溫、舌淡潤、脈沉細等症,符合【傷寒論】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的辨證要點。先生準確抓住中陽不振的核心病機。

二、方藥運用特色
1. 黃芪建中湯的化裁應用頗具匠心。原方本治"虛勞裏急",先生加柴胡、香附構成"建中調肝"法度,赤芍、丹參的配伍暗合"血為肝之餘"的髒象理論。尤其妙在後期去苦寒之品,加枸杞、薏苡仁體現"肝病實脾"的轉方智慧。

2. 寒濕型治療以茵陳術附湯為底方,其中木瓜配垂盆草的配伍,既遵【本草綱目】"木瓜治轉筋"之訓,又結合現代藥理認識。生黃芪與蒼朮的"一補一運"組合,深得李東垣昇陽益胃之法。

三、診療思維啟示
1. 動態辨證觀:首診抓住主要矛盾,待濕熱漸去即轉重健脾,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肝功能指標的改善與舌脈變化同步觀察,體現"病證結合"的現代診療思維。

2. 組方層次分明:解郁-化瘀-利濕-健脾四步序貫治療,暗合【醫學心悟】"初、中、末三法"的治療策略。尤其後期加入雞內金消導,預防補藥壅滯,可見顧護胃氣之深思。

結語:
此二案完整呈現了肝病傳變規律與截斷扭轉之法,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靈動,堪為臨床範本。現代肝病治療當如此類案例,既恪守中醫核心理論,又合理參照現代檢驗指標,實現傳統醫學的創造性轉化。學者宜細究其病機辨析與方藥轉換的辨證邏輯,方能得其中三昧。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4-24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治驗選】學術評議

朱氏醫案二則,體現了中醫辨治肝病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精髓,現從理法方藥角度予以評析:

一、病機辨析與證治特點
1. 慢性肝炎案(范某)
病機:脾虛肝鬱為本,氣滯血瘀為標,兼夾濕濁殘留。患者面色晦暗、脅痛拒按、舌現瘀點,顯見肝絡瘀阻;納呆便溏、畏寒肢冷乃脾陽不振;黃疸殘留、小便黃則示濕熱未清。
用藥特色:
以黃芪建中湯為底方,取"建中州以達四旁"之意,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黃芪合白朮補脾益氣,契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經旨。
佐柴胡、香附疏肝而不耗氣,茵陳、梔子清餘熱而利濕,赤芍、雞血藤活血通絡,體現"疏補兼施、氣血同調"之法。
後期去苦寒之品,加黨參、枸杞,轉為"健脾養肝"善後,符合慢性病"衰其大半而止"的調治原則。

2. 慢性乙型肝炎案(厲某)
病機:太陰寒濕困遏,膽汁外溢發黃。神疲肢冷、舌淡脈沉為陽虛之象,溲黃便溏乃寒濕下注,此屬陰黃範疇,與范案殘留濕熱有本質差異。
用藥特色:
茵陳配附子,暗合茵陳術附湯方義,溫陽化濕以退黃;
黃芪、白朮、蒼朮共建中焦氣化之功,佐木瓜、垂盆草祛濕不傷正;
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導邪從小便而出,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二、臨證啟示
1. 黃疸辨治要點:
朱氏兩案均見黃疸,然范案屬"濕熱瘀阻未盡",厲案為"寒濕困脾",同病異治彰顯中醫辨證之妙。臨床須細察舌脈(苔白滑與黃膩、脈弦細與沉細)、二便(溲黃程度、便溏與便干)、寒熱(肢冷與低熱)等差異。

2. 肝病調護關鍵:
兩案均注重脾胃調理,反映"肝病實脾"的防治思想;
慢性病善後階段,范案加雞內金、薏苡仁消食化積,厲案用垂盆草護肝降酶,提示"藥食同調"的重要性。

三、學術思考
朱氏治肝病尤重"氣血陰陽平衡":
疏肝必兼養血(如白芍、雞血藤);
清熱必佐健脾(如梔子配白朮);
溫陽不忘通絡(如附子合木瓜)。
此與【金匱要略】"肝體陰用陽"理論一脈相承,對現代慢性肝病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結語:兩則醫案雖為常見病,然辨證精準、方藥層次分明,堪為中醫肝病臨床典範。學者當於細微處體味其"病-證-症"結合診療思路,不可徒執驗方而忽辨證之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