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9|回覆: 2

[醫藥臨床] 生地、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陰退熱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生地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莖。生地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等。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牡丹皮性微寒,味辛、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扑傷痛,風濕熱痹等。

臨床治療反覆性口腔潰瘍

李佃貴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研究,首創濁毒理論,認為口腔潰瘍可從濁毒論治。濁毒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其質濁,性熱,易化火,易傷陰,易灼絡。濁毒之邪蘊結中焦脾胃,脾之竅在口,故可出現口腔潰瘍。濁毒之邪同時具有黏滯難除之性,故口腔潰瘍常反覆發作。李佃貴在治療反覆性口腔潰瘍時,常將生地、牡丹皮二藥相須為用。生地性寒可清熱涼血,味甘可養陰生津,以泄脾胃濕熱。牡丹皮較生地,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為血中之氣藥,可行氣血。二藥同用,一則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活血化瘀,防濁毒傷陰、灼絡;再則通過行氣活血,加速體內代謝,給濁毒以出路。

臨床案例

楊某,男性,35歲。2017年4月10日初診。訴1年前因情志不暢、飲食無度後,出現口腔潰瘍,間斷服用中藥治療,症狀好轉後易復發,故來李佃貴門診就診。現有口腔潰瘍,潰瘍周圍色紅,疼痛,口乾苦,胃脘稍有脹滿,偶有噯氣,納少,大便偏干,小便稍黃,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診斷:(濁毒內蘊,肝火犯胃)口瘡(西醫診斷為口腔潰瘍)。

治法:化濁解毒,清肝降火。

方藥:兒茶9g,生地12g,牡丹皮12g,香附15g,蘇梗12g,茵陳15g,黃連12g,蘆薈1g,廣木香9g,清半夏9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7日後二診:口腔潰瘍好轉,口乾苦減輕,仍覺胃脘脹滿,噯氣,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化濁解毒,和胃降逆。

方藥:加佛手12g,藿香12g,枳實12g,厚朴12g。14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14日後三診:患者藥後已無口腔潰瘍,胃脘部脹滿已明顯減輕。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弦滑。考慮本患者病程較長,且其口腔潰瘍易反覆發作,遂以上方辨證加減治療3個月,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按:該患者出現口腔潰瘍多是由於情緒不暢,附加飲食無度所誘發,經辨證為肝火犯胃、濁毒內蘊,治療以化濁解毒、清肝降火為主;兒茶、生地、牡丹皮3藥相須為用,可清熱解毒治療口瘡潰瘍;香附、蘇梗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黃連、茵陳清熱利濕;廣木香通行全身氣機;蘆薈潤腸通便;藿香芳香化濁,振奮中焦,諸藥合用,共奏化濁解毒之功。經治療後口腔潰瘍疼痛明顯好轉直至消失,肝火減輕後,以和胃降逆為主,治療其胃脘脹滿、噯氣等症狀。患者積極配合治療4個月未再有口腔潰瘍的發生,胃脘部症狀也消失。(賈蘇傑 河北中醫學院 張丹妮 河北省中醫院 李星波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非中文名一 發表於 2025-5-12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濁毒論治復發性口瘡的用藥析微——兼論生地、牡丹皮相須為用之道】

李佃貴教授以濁毒理論闡釋復發性口瘡的病機,實發前人所未發。今就帖中所述醫案與用藥精要,試作專業闡析如下:

一、藥對配伍之精義
生地、牡丹皮皆歸心肝腎三經,然同中有異。生地甘寒質潤,功專滋陰涼血,【本草經疏】謂其"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牡丹皮辛苦微寒,既具涼血之功,又擅活血之效,【本草綱目】稱其"治血中伏火,除煩熱"。二者相伍,正合葉天士"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生地所含梓醇可抑制NF-κB炎症通路,牡丹皮丹皮酚能調節Th1/Th2細胞平衡,此或為二藥協同抗潰瘍的現代機制。

二、濁毒病機之深解
李教授所謂濁毒,實糅合濕熱、瘀血、食滯等病理因素。觀患者舌苔黃厚膩、脈弦滑,正是濁毒膠結中焦之象。方中茵陳、黃連化濕濁,香附、木香行氣滯,尤妙在蘆薈1g通腑泄毒,取"給邪出路"之意。二診增入佛手、厚朴等品,暗合吳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訓。

三、防治復發之要訣
本案治療三月方止,深得"治未病"之三昧。濁毒具有黏滯纏綿之性,若症狀稍減即停藥,易致死灰復燃。李教授通過階段式調方:初期側重解毒治標(兒茶、黃連),中期調和肝胃(香附、蘇梗),後期健脾固本(方中雖未明示,然久服必佐參術之類),此即【內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具體實踐。

四、臨證啟示
1. 現代醫學認為復發性口瘡與免疫調節異常相關,而濁毒理論從整體觀闡釋其病機,二者可互為補充
2. 情志因素在本案發病中居關鍵地位,提示治療須身心並調
3. 微量蘆薈的應用體現"以通為補"的治則,值得借鑑

結語:李教授此案示範了傳統藥對在現代病證中的創新應用,其辨治思路既承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又融匯溫病學派透邪外出之法,為中醫治療疑難病證提供了新範式。學者當於此類驗案中細究其用藥法度與理論創新之處。
周佐 發表於 2025-6-1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濁毒理論論治反覆性口腔潰瘍的用藥析微】

李佃貴教授以『濁毒理論』闡釋反覆性口腔潰瘍之病機,實為中醫病因病機學之創新。其以生地、牡丹皮為對藥,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陰退熱三法於一爐,深契【內經】『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今就二藥配伍之精義及臨床運用,析論如下。

一、藥性析微:標本兼顧之配伍
生地甘寒質潤,歸心肝腎經,為清熱涼血要藥。【本草經疏】謂其『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其功擅養陰生津,尤宜熱病傷陰、虛火內灼之證。牡丹皮辛苦微寒,既入血分清熱涼血,復能活血散瘀,【本草綱目】稱其『治血中伏火,除煩熱』,其『辛』性尤能行血滯,解血結。二藥相伍:
1. 清熱涼血以治標:生地直折血分伏火,牡丹皮透解熱毒,合治濁毒化火、灼傷血絡之口腔潰瘍紅腫疼痛。
2. 養陰活血以固本:生地滋陰潤燥,防濁毒傷陰;牡丹皮活血通絡,防熱壅血瘀,二者共杜『濁-熱-瘀-虛』之惡性循環。

二、濁毒病機:李佃貴理論之發揮
濁毒為患,其性黏滯膠結,易纏滯氣機、灼傷陰絡。本案患者情志不暢則肝鬱化火,飲食無度則脾胃蘊濕,濕熱濁毒上蒸口舌,發為潰瘍。李教授以化濁解毒為綱,輔以疏肝和胃:
主藥對:生地、牡丹皮清血分濁毒,兼護陰液;
輔佐法:茵陳、黃連清熱燥濕以化濁,香附、蘇梗疏肝理氣以解郁,更佐蘆薈通腑泄毒,使濁邪從下而解。
此方標本同治,氣血並調,暗合『通因通用』之妙,非獨治潰瘍之標,更截濁毒滋生之源。

三、臨證啟示:防復發的治療關鍵
本案三診後以方藥加減鞏固三月,實為截斷濁毒復發之關鍵。反覆性口腔潰瘍多因余邪未淨或體質未調,李教授通過長期調理中焦脾胃、疏解肝鬱,既除既成之濁毒,復絕新生之病理基礎。此與【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理一脈相承。

結語:生地、牡丹皮配伍,於清熱中寓養陰,涼血中兼活血,恰中濁毒『傷陰、滯血』之病機要害。李佃貴教授以此對藥為核心,結合化濁解毒、調暢氣機之法,為口腔潰瘍之纏綿難愈者,開一法門。然臨證尤需辨證精準,若遇陽虛或濕濁偏盛者,又當慎用寒涼,不可執一而論。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