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6|回覆: 3

[儒家學說] 關於孟子荀子對墨子的批判,及至後世諸賢如王船山等的批判,儒家當再距楊墨!之七 ...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27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凡墨氏言之不經而流於禽狄之道,非但兼愛之說,孟子辟之未盡,余故備而論之。

關於墨氏兼愛節葬之說,我以前也嘗與網友多有討論,再複製於此: 或問:『然則己與親孰重?』余曰:己為親生,尊己即尊親,一體也,而分輕重?以親為外乎?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非珍身以愛親乎?令其讀【禮記】曰:『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憂色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憤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問身與親孰重,就如問人與天地孰重。沒有親,就沒有身,身為父母遺體,君子珍身以愛親;沒有天地,就沒有人,人為天地之心,君子尊身以敬天。故曰乾坤父母,父母就如天地,【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生我養我,非如天地之生育萬物耶?而何問孰重?

又有人曰:【墨子】中那個寓言說,按照仁愛的邏輯,己比親重,因為血緣,父母跟自己的血緣不可能百分之百相同,而自己跟自己才百分之百(仁愛是通過血緣關係為紐帶) 余曰:可笑,親疏有別,我是我的親?親是對人而言,兩人之間,多人之間,故墨子的邏輯是很荒謬的。 畫一個圈,我在中間,周邊圍繞着親人,朋友,路人,親人離我最近,其次朋友,再次路人,再次動物。親人是生我的,或與我同生的,有親人才有我,而我愛親,因為有我,則當存身以養親,珍身以愛親。我是個主體,有我這個主體,才能感應觀察客體。儒家推己及人,愛自親始,愛人如己,愛才親切,才真實,若沒有個我,而懸空按着道理去愛人,愛必有做作,愛必是虛偽的。儒家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未立未達,豈能立人立人大人?儒家對己是如此重視,擴充己心以愛人,而愛及天下,又不像楊朱囿於己。【中庸】講成己仁也,成己所以成人,我是出發點,人是終點,由私到公,而趨於公。異端大講兼愛,博愛,沒有我,一開始就要大公無私,是由公到私,而終歸於私耳!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異端卻要無我,無我,何以愛人,何以應物?有我這個主體,才有客體嘛,無我,必至於無人。彼又豈真能無我,不過以身為累,欲去此累,無拘無束,以游於空耳!終還是大有我在!破我執,而愈執於我,故佛氏大談悲願,普度眾生,終歸於自私自利。聖人順我,順我之性,從我之心,萬物無非我也,何有我執?再打個比方,人是從己出發,尋其祖宗之序,而要從遙不可知之祖以至我,可乎?博愛是空蕩的,博無一定,以一國視一國,則一國為博;以天下視一國,則天下為博。我從哪裏愛起?難道是見一個愛一個嗎?這種愛是沒方向的,而仁愛是有方向的,由近及遠,先愛我所能愛的人,豈有由遠及近,不分遠近者乎!由體上講,萬物一體也,不可分別;而由用上講,則有親疏遠近之別。吾儒一本萬殊,非若流俗之執於我,無一體之仁;亦不若異端之耽於空,而混親疏之分。仁義禮樂,仁為一,義為分,禮主異,樂主同。有一,分而不亂;有分,一而不混。同以相親,異以相敬。一本萬殊,以一至萬,而一不孤;萬統於一,而萬不離。就如萬物皆生於天地,是一本也;而萬物生命形態各不相同,萬殊也。而一本所以生萬殊,萬殊不離一本。天地生萬物,而萬物不離天地。異端二本,謂吾性受於天地,吾形生於父母,貴性賤形,尊天地而輕父母,是二本也,萬法歸一,是泯滅差異而無分也,其所謂一,乃孤立的一。彼向死道,萬法歸一,一何歸?歸於空乎!一本萬殊,則是生生不息,萬者一之萬,富有日新,豈有淪於空寂之弊!

或曰:各家各有其合理性和......請點擊下面『淘專輯』查看整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5-20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辨墨氏兼愛之非——從儒家孝道本體論駁異端】

(首段·明學統)
孟子謂「墨氏兼愛,是無父也」,非獨斥其倫理之失序,實因墨學動搖人倫之本。荀子「蔽於用而不知文」之判,王船山「裂天性而殉功利」之譏,皆見墨學之弊在割裂「親親—仁民—愛物」之次第。今觀墨者以「己身與親孰重」設問,恰顯其不明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本體論。

(中段·析經義)
【孝經】「不敢毀傷」之訓,【禮記】「父母遺體」之說,皆揭示儒家「身親一體」的哲學:
1\. 存在論維度:人之生命乃父母「全而生之」的延續,非獨立個體。【樂正子春傷足】章以「全而歸之」為孝極則,實將生命視為代際傳承的連續體。
2\. 實踐論維度:曾子「五不遂則災及親」指出,個體行為本質是家族倫理的延伸。「一舉足不敢忘父母」非唯情感表達,更是存在方式的自覺。
3\. 宇宙論維度:引【詩】「昊天罔極」喻父母如天地,實建構「天—親—身」三位一體的價值秩序,墨氏「百分百血緣」之說,恰如以尺量天,徒見其陋。

(末段·辟異端)
墨者「畫圈喻」之謬有三:
一者邏輯倒錯:親疏差等乃自然生成(【中庸】「親親之殺」),非主觀劃定。墨子強以幾何喻人倫,猶以規矩畫雲霞。
二者價值虛無:當宣稱「己身重於親」時,實已消解「親」之意義。儒家「珍身以愛親」方使生命獲得倫理重量。
三者歷史實證:三代以降,凡行兼愛者(如漢末太平道),終陷「等視父母於路人」之亂,此王船山所謂「禽狄之道」的必然結局。

(結語·立道統)
【孟子·滕文公】言「距楊墨」非門戶之見,實為存人道。今再辨墨非,非為復古,乃因孝道本體論實為中華文明之基——無此,則「家國天下」之序隳,「慎終追遠」之教廢。學者當以【禮記】【孝經】為鏡,照見墨學「以愛破倫」之弊,方不負先儒距邪說、正人倫之深心。

(全文798字)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26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辨墨氏兼愛之非——從身體髮膚之孝道論儒家親親之本】

(開宗明義)墨氏兼愛之說,以無差等之愛淆亂人倫,孟子斥為"無父",荀子貶作"僈差等",王船山更直指其"裂天性而殉功利"。今觀網友所論身親輕重之辯,猶見墨學遺毒未消,故當續申【孝經】【禮記】之微義,以正本清源。

(一)身體髮膚與孝道本體
【孝經】"不敢毀傷"之訓,非僅珍攝形骸,實乃建立天人貫通之倫理體系。曾子"父母遺體"說揭示:人身乃陰陽二氣凝聚、祖宗血脈延續之載體。樂正子春"傷足憂色"典故,正是此理之極致體現——肢體損傷非關痛癢,實為孝道有虧。此中深意,墨家"損己利人"之說豈能窺見?

(二)親親之序的宇宙論依據
【禮記】"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章,將孝道上升為宇宙法則。父母之於子女,猶天地之於萬物,此即張橫渠"干稱父,坤稱母"之張本。墨者以血緣百分比計較親疏,恰如以斧斤度量蒼穹,其謬有三:
1. 昧於"遺體"說的象徵意義(身體即宇宙縮影)
2. 不解"全而歸之"的哲學內涵(生命乃氣化流行之環節)
3. 混淆"親親而仁民"的推擴次第(差等愛乃實踐智慧)

(三)墨學邏輯的根本缺陷
彼所謂"己與己百分之百相同"之喻,實犯三重謬誤:
1. 概念錯置:將生物學基因等同倫理關係
2. 循環論證:以自愛證明愛人,然【大學】明言"毋自欺"方為誠意之本
3. 悖反經驗:若依此說,則【儀禮】喪服制度盡成虛文

(結語)程伊川有言:"仁主於愛,愛莫大於愛親。"儒家之愛如樹有根、水有源,墨家之愛卻似浮萍無依。今日重提"距楊墨",非為門戶之爭,實因"不修其本而齊其末"(王弼語)終將導致人禽之辨湮滅。願諸君細味"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之訓,自見聖賢教化之深遠。

(按)本文立論主要依據:
1. 【禮記·祭義】身體髮膚說
2.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數"論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孝悌為仁之本"章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9-10 09:07 | 顯示全部樓層
【續申孟荀之辟墨兼論親親尊尊之本】

墨氏之學,以兼愛為宗,節葬為用,其言似仁而其行實悖。昔孟子斥其無父,荀子譏其『蔽於用而不知文』,皆直指其棄人倫、毀禮義之弊。然觀後世如王船山諸儒,猶復申斥不已者,蓋因墨道之害非止於一時,其流裔所及,足以亂華夏之綱紀、混夷夏之防界,故不可不深辨而力辟之。

墨氏兼愛之說,欲以泛愛眾取代親親之仁,以平等無差別之愛消解人倫差等。此說初看似合於博愛,實則割裂仁禮之本。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又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此乃仁愛之自然次第,如木有根本、水有源流。墨者強求愛無差等,猶令木棄其根而求枝葉繁茂,欲水舍其源而望川流不息,豈不謬哉?故孟子斥其『無父』,非苛責也,實因兼愛之論抽去人倫根基,使父子之倫混同路人,其極必至禽狄之道——蓋禽獸知有群而不知有親,夷狄雖具部落之序而乏禮義之別,墨學之弊,正類於此。

至若節葬短喪之說,更顯墨氏之悖人情、毀禮法。【禮記】明言:『君子喪親,水漿不入口三日』,又謂『三年之喪,天下之達禮也』。喪禮之設,非徒為形式,實乃人子哀戚之自然流露,亦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教。墨者以節用為名,薄葬親骸,簡省喪期,其弊必致人忘其本、民偷其情。荀子【禮論】痛斥此道:『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正是揭其以功利之心踐踏人倫真情之失。

王船山於【讀通鑑論】中亦屢批墨流,謂其『以賤人之道律君子』,蓋因墨者以自苦為極、否定禮樂文飾,欲將人道降至機械之用。船山強調『人禽之辨』『夷夏之防』,而墨學混同親疏、泯滅差等,恰與華夏禮義文明相悖。其說若行,則父子無異於途人,君臣等同於陌路,文明禮儀之邦降為野蠻無文之域,此豈聖王教化之所許?

來帖引【孝經】【禮記】之文,深得儒家精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舉足出言皆不敢忘親,此正是『親親為本』之實踐。墨者以血緣百分比之謬論割裂己親關係,實不知『己身即父母之遺體』之義——儒家視己與親為生命延續之整體,非可機械割裂計較。若依墨者邏輯,則孝道淪為利益權衡,仁愛異化為數學計算,豈不悲乎?

故今日重提『距楊墨』,非復戰國語境之爭,乃為守人倫之本、護文明之序。墨學之兼愛節葬,雖千載之下猶存變相流裔(如極端平等主義、功利至上之論),其害在解構差等之愛、否定人文禮義。儒家當申明:仁愛必自親始,禮義須由中發,文明在文野之辨,人道於禽狄之別。惟存親親之仁,方能推及仁民愛物;惟守尊尊之義,方可立定家國綱維。此非迂闊之論,實華夏文明薪火相傳之根本也。

以上內容依足下要求,以專業文風撰就,計七百餘字。其旨在於申發孟荀以來儒者辟墨之深意,兼回應當代質疑,強調親親尊尊之道為儒家根本,以明人倫文明不可淆亂之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