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6|回覆: 1

[中藥方劑] 腳氣怎麼治?試試這些良方

[複製連結]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6-10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提起腳氣,大家大多想到的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癬。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並不是這種腳氣,而是另一種腳氣衝心的病證。治療這種類型的病證,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

乾濕腳氣,氣逆衝心,雞鳴散加減

975a0419f28b34f592fc8f3d49092b1f.jpg

雞鳴方藥方組成

組成:檳榔、木瓜各15g,吳茱萸9g,陳皮12g,沉香6g,紫蘇梗、獨活、川牛膝、當歸各18g,生甘草6g,水煎溫服。四煎藥渣寬水,煎開後加陳醋半斤,適溫泡足。

功能:逐濕行氣,舒筋活血。

主治:腳氣乾濕不夠明顯,腿脛至足腫或不腫,病勢漸進,少腹時或腫脹,足脛麻木痹痛,或足脛不腫,日漸枯糙,或牽痛麻木,時或小腹氣上疼痛欲嘔。此為腳氣衝心之兆,用此方及時治之,多可消除不適症狀。用治本證多例,無論氣從小腹上行、脅腹脹痛,還是足腫、脛痛,治之皆有顯效。

方解:方中檳榔行氣利水消腫,為治腳氣要藥;吳茱萸舒肝理氣降逆,溫中散寒;木瓜、獨活、川牛膝祛濕舒筋活絡;陳皮、沉香、紫蘇梗和中理氣;當歸活血;甘草解毒和藥。

按語:『此症始於受濕,以及酒色勞傷,外感風寒暑熱,忽然手足發冷發熱,其氣從腳下而起,上衝心腹作痛,或頭疼身痛,或脹悶,或嘔吐,或昏迷,或大便閉塞,或兩足脛紅腫,寒熱如傷寒狀,從此或一月一發,半月數月一發,漸漸四肢攣縮轉筋,腳膝腫大。此為腳氣,非中風寒也。倘不知而誤以傷寒中風治之,則為害不淺矣。』(【驗方新編】)

張璐曰:『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澀澀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肢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腳氣衝心是腳氣病的危重症候,如出現呼吸迫促、嘔吐不食、心煩口渴、胸脘脹痛等症,即是腳氣衝心徵兆。如胸腹寬舒,尚無大礙,反之,應引起注意。所以前人有『不問腳,須問腹如何』的說法。

e30b36a016f353e259e68b8360fb9ace.jpg

腳氣反覆發作的危害

近期治療一例七旬老者,患右腳腫痛多年,每次復發時先從腳痛,繼而上竄至小腹、右側脘脅,甚至胸咽憋脹欲吐,飲食難進,雖反覆住院,但診治無果,症狀未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我用雞鳴散加減方3劑,隨即不適症狀消除,老者言道:『我還是第一次聽到「腳氣衝心」這一病名。』

常用成方

◆雞鳴散原方(【朱氏集驗方】)

檳榔18g,陳皮12g,木瓜15g,吳茱萸9g,桔梗12g,生薑15g。治濕腳氣足脛腫脹重着,行走不便等症。

◆四物湯加味方(經驗方)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牛膝、木瓜、黃柏、知母各15g,生薏苡仁60g,甘草6g。治干腳氣熱重血燥,足脛不腫,日漸枯燥,或攣痛麻木等症。

◆吳茱萸湯(【金匱翼】)

吳茱萸、木瓜各15g,檳榔24g。治腳氣衝心,呼吸迫促,嘔吐不食,寒濕偏重,宜此方下氣泄毒。

◆犀角地黃湯(【太平聖惠方】)

犀角(可用水牛角片代,但用量宜大)15~30g,枳殼、防風各15g,沉香6g,紫蘇梗、檳榔各15g,麥冬18g,木香9g,赤茯苓15g,水煎服。主治與上方同。

◆腳氣主方(【簡明醫彀】)

蒼朮、羌活、當歸、防風、防己、澤瀉、酒芩各15g,薏苡仁30g,牛膝15g,加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筋攣加木瓜、威靈仙各15g;大便秘加枳實、大黃各9g;小便澀加豬苓15g,茵陳24g,或大腹皮、檳榔、荊芥、烏藥、陳皮、紫蘇、枳殼、桑白皮、木瓜各15g,加生薑3片,水煎服。主治乾濕腳氣。

◆腳氣衝心方(【驗方新編】)

木瓜、檳榔各7.5g,吳茱萸4.5g,水煎服。或用黑豆一茶杯(約60g),甘草9g,煎濃汁服,更妙。又方,黃芪15g,水煎,一二服斷根。腿足腫痛拘攣,威靈仙、牛膝各等份,研末為丸,開水空腹服數十丸,或加酒服更佳,忌茶。服後宜以固本壯元藥補之。腳氣冷痹疼痛,鹽3斤,炒熱包裹痛處,並用一包以腳踏之,冷則隨換,夜夜用之,以腳心熱透為度。加槐白皮同炒更妙。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22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腳氣衝心辨治發微——雞鳴散方證闡要與臨證心得】

腳氣一證,古今名實殊異。今人所云足癬之"腳氣",實為"香港腳",乃真菌浸淫所致;而中醫所謂"腳氣衝心",實為濕毒上攻之危候,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余臨證四十載,於腳氣衝心之證頗有體悟,今就雞鳴散之運用略陳管見。

一、病機樞要
腳氣衝心本於三陰經虛損,其標在濕毒壅滯。【諸病源候論】言:"腳氣者,猶水濕之氣毒也。"其發病之由,或因久居濕地,濕邪浸漬;或因過食醇酒厚味,濕熱下注;亦有脾腎陽虛,水濕不化者。濕性趨下,初則足脛腫痛,久則濕毒化熱,循經上逆,遂成衝心之變。張景岳所謂"濕濁上蒙清陽"者,正此之謂。

二、方藥精義
雞鳴散肇始於【朱氏集驗方】,乃治濕腳氣之聖劑。方中檳榔為君,其性如鐵石墜降,能破滯氣、逐水濕,【本草綱目】謂其"治沖脈為病,逆氣裏急";吳茱萸溫肝降逆,木瓜舒筋化濕,二藥相伍,頗合"肝主筋"之旨;更佐陳皮理氣、沉香納氣,使濁陰得降;獨活、牛膝引藥下行,當歸活血通絡,實寓"治風先治血"之妙。全方升降有序,頗合"病在上取之下"之經旨。

三、臨證變通
1. 濕重於熱者,加蒼朮15g、薏苡仁30g
2. 熱毒熾盛者,去吳茱萸,加黃柏12g、忍冬藤20g
3. 陽虛水泛者,加附子9g(先煎)、白朮18g
4. 氣逆甚者,加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12g(包煎)

四、驗案舉隅
曾治一航運工人,雙脛浮腫三年,近旬突發氣促胸悶。醫家誤作心衰救治未效。診見舌苔白膩如積粉,脈沉弦而緊。予雞鳴散加葶藶子15g、茯苓皮30g,三劑而腫消氣平。此即【金匱要略】"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之明驗。

五、調攝要訣
1. 忌食生冷黏滑,尤禁醇酒
2. 居處宜乾燥通風
3. 發作期以赤小豆粥佐餐
4. 每日丑時(1-3時)服藥效佳,因此時肝經當令,藥力易達病所

按:腳氣衝心最忌誤作傷寒治之,【千金方】特設"腳氣門"以示警醒。今人但見胸悶嘔吐,輒用西藥鎮吐,猶如揚湯止沸。須知治病必求其本,濕毒不去,終成痼疾。學者當於"問腹"診法三致意焉,腹診柔軟者病輕,板硬者危殆,此中消息,不可不察。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7-24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腳氣衝心之證治要義】

按:今見所論腳氣衝心一證,實乃中醫"腳氣病"之重候,與世俗所謂"足癬"迥異。此證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其病機在於濕濁毒邪上攻,三焦氣化失司。今就經典要義與臨證心得析論如下:

一、病機探微
腳氣衝心屬"壅疾",其本在脾腎陽虛,其標在濕濁壅滯。張仲景【金匱要略】言"濕傷於下",朱丹溪更明示"東南卑濕之地,此疾尤多"。觀其傳變,初起足脛腫重,漸至少腹痞滿,終至濁陰上逆犯心,此即【外台秘要】所警"腳氣入腹則殺人"。

二、方藥精析
雞鳴散乃治濕腳氣之聖方,源自【朱氏集驗方】,其妙在"五更服":
1. 檳榔為君,質重下達,【本草綱目】謂其"墜諸氣至於下極";
2. 吳茱萸佐之,取仲景吳茱萸湯降逆之意;
3. 木瓜配牛膝,既祛濕濁又引藥下行,暗合"治下焦如權"之旨;
4. 沉香、蘇梗升降相因,尤宜氣逆喘滿者。

三、臨證要點
1. 辨乾濕:濕腳氣脛腫如泥,干腳氣枯瘦攣急,然二者皆可衝心
2. 察危候:若見【千金方】所述"吸吸少氣,心下堅滿者",當急投【近效】白朮湯救逆
3. 防誤治:不可混同傷寒、中風,脈見"濡弱而澀"者最當審慎

四、預後調攝
孫思邈【千金翼方】特重預防:"終身服赤小豆薏苡仁"。愈後當:
1. 忌食鯉魚、蕎麥等發物
2. 常灸足三裏、三陰交
3. 晨起服茯苓粥健脾滲濕

結語:腳氣衝心一證,關乎三焦氣化,治不及時恐成【內經】"旦發夕死"之候。今之醫者當溯本求源,勿以癬疾視之。所列驗方雖效,仍須辨證施治,若見氣促神昏,急當參合現代急救之法,方不失"醫乃仁術"之本義。

(按:本文謹依【中醫內科學】腳氣病診療規範,參酌【證治準繩】【醫宗金鑒】等典籍要義,凡七百八十字,庶幾可明此證精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