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6|回覆: 0

[醫藥臨床] 脾胃虛寒或可用防桂溫中湯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20-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脾胃虛寒是中醫專有術語,證見便溏畏寒、小便清長、白帶稀多,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等。病因包括飲食冰冷、不節制,或脾胃氣虛。脾胃虛寒是常見病,現代人壓力大,飲食不定時,或常食冰冷飲料,均易導致脾胃虛寒症狀。

張正元:脾胃虛寒或可用防桂溫中湯

張正元:脾胃虛寒或可用防桂溫中湯

張正元,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名中醫。從醫40餘載,在脾胃系統疾病的診治上擅於經方的應用與化裁。主導研製的『胃愈膠囊』成為醫院的拳頭產品、『回春膠囊』應用臨床療效顯著,著有【中醫疾病綜合診治策略】【實用腫瘤治療學】【實用養生保健大全】等。

防桂溫中湯配伍:防風三錢(10g),法半夏三錢(10g),厚朴七錢(20g),桂枝三錢(10g),炒白芍七錢(20g),乾薑三錢(10g),黨參一兩(30g),陳皮三錢(10g),砂仁三錢(10g),焦白朮五錢(15g),茯苓五錢(15g),雞內金一兩(30g),甘草二錢(6g)。

防桂溫中湯的作用與功效:溫中健脾,散寒祛濕。

防桂溫中湯主治病證:慢性萎縮性及非胃炎伴糜爛、腸上皮化生、胃多發息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證見胃脘隱痛或脹痛,時輕時重,喜熱飲,口淡乏味,畏寒、神疲,夜寐一般,大便溏稀,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防桂溫中湯配方解析:濕為陰邪,其源分內外,外濕者,『坐臥卑濕,身受水雨也』;內濕者,『生冷酒面,縱恣無度』。【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故濕邪之病多責於脾胃。本證乃因中焦陽氣不足,脾失健運,使陰寒濕濁之邪盤踞,致中焦氣機痹阻不通,樞軸不轉。

方中防風乃『風藥中之潤劑』,辛溫而不燥,勝濕而昇陽;桂枝辛溫,通陽散寒,溫化水濕,兩者合用可散寒祛濕;黨參健脾益氣,助運化而正升降;乾薑溫中陽而散裏寒,合而溫補中焦陽氣,四者合而為君。陳皮色黃入脾,『行滯氣而瀉郁滿』,可行氣化痰濕,半夏燥濕化痰且降逆氣,厚朴辛溫可行氣消脹,燥濕除滿。砂仁醒脾化濕開胃、和中調氣,合防風則助醒脾化濕之功。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健脾滲濕,兩者合桂枝則『一建一振』,溫振脾陽,共化水濕,雞內金健胃消食,與白朮合用則為健補脾胃之佳品,以上共為臣藥。白芍酸甘可防諸藥之燥,又可緩急止痛為佐。甘草和藥性而溫中氣為使。本方證中焦虛寒與寒濕停滯並重,治當溫中健脾兼散寒除濕,通補兼施,扶正兼祛邪。

防桂溫中湯臨證加減:胃脘灼痛反酸者,加吳茱萸、黃連、海螵蛸、瓦楞子瀉肝和胃,制酸止痛;噫氣欲嘔者,加生薑、吳茱萸、旋覆花、代赭石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畏寒甚及五更瀉者,加制附子、肉豆蔻溫腎助陽,暖火培土;胃脘脹甚者,加枳實消痞除滿;痛劇者,加延胡索、烏藥行氣止痛;乏力甚者,加黃芪益氣健脾;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加三七、浙貝母、三棱、莪朮活血通絡,散結生肌。

驗案:李某,女,50歲,自由職業,因『反覆胃脘部疼痛1月』就診。1月前因飲食不規律出現胃脘脹痛不適,既往有膽囊切除病史。現症見:胃脘脹痛拒按,無呃逆、泛酸,便溏,2~3次/日,口乾,納可,精神、睡眠尚可,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弦。查體見劍突下輕壓痛,無反跳痛。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腸上皮化生,HP(++)』。中醫診斷:胃痛。脾虛寒濕犯胃,治以健脾和胃,散寒祛濕。

處方:防風10克,桂枝10克,乾薑10克,黨參30克,陳皮10克,法夏10克,莪朮15克,焦白朮15克,元胡20克,厚朴15克,炒白芍20克,三七粉6克,山藥30克,甘草6克。7劑。患者服藥後,上述症明顯好轉,仍遵前法。繼服半月,上症消除。

湖南省張正元名老中醫工作室 晏根貴 吳雪芳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6-18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防桂溫中湯證治析微及臨床應用芻議】

脾胃虛寒一證,溯其源流,當本於【內經】"髒寒生滿病"之論,而詳於仲景【傷寒論】太陰病篇。今觀防桂溫中湯之組方,實暗合仲景建中、理中之法,又參東垣昇陽除濕之旨,可謂融貫古今之良方。茲就方義機理與臨證要點析論如下:

一、方劑配伍精要
此方以"風藥昇陽"為樞要,取防風、桂枝相須為用,深得"濕為土氣,風能勝濕"(【本草綱目】)之妙。防風雖列九味羌活湯之次,然其"升舉清陽"(【本草備要】)之功獨彰;桂枝非僅解表,更寓"通陽化氣"(【長沙藥解】)之能。二者相合,恰如春風化雨,使脾陽得升而濕濁自降。

黨參、乾薑構成方中"溫補中軸",暗合理中湯核心。尤妙在黨參用量達一兩,較仲景人參湯更重補脾之力;乾薑與桂枝形成"離照當空"之態,使中焦寒濕得溫煦而化。此二味與白朮、茯苓相配,正應"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匱要略】)之訓。

二、君臣佐使解析
臣藥組合尤見匠心:厚朴用量獨重,取其"溫中下氣"(【別錄】)以破脘腹痞滿;半夏、陳皮乃二陳湯骨幹,專化痰濕之窠臼;砂仁醒脾之功,佐防風升清,恰如葉天士"醒胃必先制肝"之議。雞內金用量與黨參等量,暗合"消補並行"之法,對於現代飲食不節所致積滯尤為切用。

白芍之用最見深意,在大量溫燥藥中寓"剛柔相濟"之智。其與桂枝相配,暗含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意;與甘草相合,又具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之效。此等配伍,足見制方者深諳"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髒氣法時論】)之旨。

三、臨證應用指征
此方主治諸證,當緊扣"虛、寒、濕"三綱:胃痛必見喜溫喜按,大便溏泄當辨完谷不化,舌象務見淡胖齒痕。對於現代常見之功能性消化不良,若見餐後腹脹、噯氣頻作而舌潤脈沉者,投之尤效。然需注意,若見舌紅少津、脈細數之胃陰不足證,或苔黃膩之濕熱中阻證,皆非所宜。

張正元先生此方,融經方時方於一爐,其配伍之精當,劑量之考究,實承長沙心法而又有創新。現代人飲食失節、空調過度,多成"冰伏脾陽"之態,此方溫中不忘醒脾,補虛兼顧消導,確為應對時病之良劑。然須切記,中醫貴在辨證,方雖良善,仍當因證施治,方能收桴鼓之效。
鄒外 發表於 2025-6-23 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防桂溫中湯辨治脾胃虛寒證芻議】

脾胃虛寒一證,實為太陰、陽明兩經陽氣式微之候。【靈樞·經脈】有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觀防桂溫中湯之組方,深合仲景建中、理中之法,又參東垣昇陽除濕之旨,誠為治療中焦虛寒兼濕濁內停之良方。

細究方義,其配伍頗具章法。君藥以桂枝、防風相須為用,暗合"風能勝濕"之經旨。桂枝非獨解表,更能溫通中焦陽氣,【本經疏證】謂其"和營衛,通陽氣,利關節";防風為"脾胃引經要藥"(李杲語),二者相配,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臣藥中黨參、白朮、茯苓取四君子湯之意,尤妙在配伍乾薑,既溫脾陽,又助運化,【藥品化義】稱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正合"寒者熱之"之治則。

方中佐使之法尤見匠心。厚朴、陳皮、半夏取平胃散之精要,專治濕阻氣滯;砂仁醒脾,雞內金消食,皆是針對現代人飲食不節之弊。更用白芍一味,既制諸藥溫燥之性,又合甘草成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此等配伍,非深諳經方奧義者不能為也。

張正元先生此方,於臨床常見三類變證:若兼肝鬱者,可加香附、鬱金;濕郁化熱見苔黃膩者,可佐黃連、黃芩;腎陽不足者,宜加附子、補骨脂。然需注意,陰虛內熱或濕熱中阻者,皆非所宜。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桂枝、乾薑能促進胃腸蠕動,黨參、白朮可增強免疫功能,此正與"脾主運化""脾為之衛"之傳統理論相契合。

今人起居無常,嗜食生冷,更兼思慮傷脾,致脾胃虛寒者日眾。防桂溫中湯之設,非惟治病,實寓"治未病"之深意。然須切記,中醫貴在辨證論治,患者切勿執方自用,當咨訪明醫,詳辨脈證,方得桴鼓之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