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3|回覆: 1

[醫藥臨床] 『桂枝湯』驗案兩則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桂枝湯首載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五味藥物組成。該方係為太陽中風表虛症而設,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之功效。而桂枝湯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今擇驗案兩則,報告如下:

過敏性鼻炎案

王某,女,40歲。2018年3月7日初診:訴外感風寒而致鼻塞、流清涕、鼻癢,時發熱、惡寒、頭痛、自汗出、打噴嚏不止。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服用脫敏藥物治療,其效不顯。刻診見症如上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重按無力。

診斷:感冒(太陽表虛證)。

治法: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處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薑12片,大棗10枚(劈)。3劑,每劑水煎早晚服。服藥少頃、進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溫覆、令得微汗。

二診:藥盡3劑,四肢舒暢,自汗止,諸症消失,唯感身乏力,時有噴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弱。上劑加黃芪30g,繼進5劑,服法如前,但無須服熱稀粥。5劑藥盡,自感身輕神爽,一若常人。

按:本案患者素體羸弱,復又外感風寒,衛外不固,營不內守。衛氣與邪相爭,故發熱而惡風寒;營不內守,而汗自出;肺主氣,外合皮毛,風寒襲於肌表,而致肺氣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噴嚏,藥用桂枝之辛溫,宣通衛陽,祛風散寒;芍藥酸寒,斂陰和營;生薑辛溫宣散,降逆止嘔,佐桂枝以增解肌祛風之力;炙甘草、大棗益氣調中,助芍藥以和營。二診加黃芪,以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諸藥相伍,外邪得祛,營衛調和,故邪去正安。

自汗案

文某,女,73歲,2018年11月7日初診:訴每日汗出已有半年之久,動則更甚。三個月前曾因『腦梗』住院,出院後身體每況愈下。時汗出惡風、時寒時熱、四肢酸楚、失眠多夢等。醫生曾按感冒給予輸液或口服感冒藥物治療,收效甚微。刻診見症如上所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診斷:自汗(營衛失調)。

治法:調和營衛,養血安神。

處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薑10片,大棗12枚(劈),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炒棗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浮小麥6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其禁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二診:藥盡5劑,自汗大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現充和。遵效不更方之訓,繼進5劑。5劑藥盡,自汗止,諸症消失,已能安然入睡。

按:患者出院後,體弱表虛,薄受風寒,而致營衛失和。藥用桂枝解肌發表;白芍和營斂陰,桂枝白芍同用,調和營衛,以固密腠理。【內經】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所以失眠多夢,心神不寧而汗出者,亦用桂、芍調治;佐以生薑、大棗、甘草益氣和中;龍骨、牡蠣、炒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鎮重養血安神;而龍骨、牡蠣、五味子、浮小麥合用,以固體虛自汗。諸藥相伍,營衛調和而汗止,心神得養而神安,故收桴鼓之效。(邵愛華 程美霞 丁麗麗 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汪清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6-29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湯臨證應用發微】
——兼論營衛不和之病機與治法

案一過敏性鼻炎案析評
此案誠為太陽中風表虛證之典型。【傷寒論】第12條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患者鼻塞流涕、自汗脈緩,正合"陽浮陰弱"之病機。桂枝湯中,桂枝配生薑辛甘化陽以實衛,芍藥配大棗酸甘化陰以和營,炙甘草調和諸藥,暗合"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旨。

尤妙在二診加黃芪30g,此乃活用玉屏風散之意。黃芪與桂枝相配,取【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之髓,既固表不留邪,又扶正以祛余寇。然須注意,若初診即投黃芪,恐有閉門留寇之虞,仲景原方未用黃芪,正是示人"祛邪務盡"之戒。

案二自汗案深層辨治
此案雖見自汗,實非單純表證。【靈樞·營衛生會】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患者腦梗後氣血虧虛,衛陽失固,營陰不守,故呈"時寒時熱"之少陽樞機不利象。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為君,佐龍骨、牡蠣乃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意,鎮驚安神而斂浮陽;炒棗仁、柏子仁養心肝之血,浮小麥、五味子收斂止汗,暗合甘麥大棗湯法度。

桂枝湯運用心法
1. 辨證要點:必須把握"汗出、惡風、脈緩"三大主症,舌象以淡紅苔薄白為要。若見口渴、脈數、苔黃則非所宜。
2. 煎服法度:啜熱粥、溫覆取微汗乃關鍵。柯琴【傷寒來蘇集】強調:"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此乃助胃氣以充汗源之法。
3. 加減樞要:
表虛甚者加黃芪(如案一)
陽虛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湯例)
營虛者加當歸(當歸建中湯法)
神擾者加龍牡(如案二)

結語
兩案雖病症迥異,然"營衛不和"病機一也。桂枝湯之妙,正在其能"調陰陽,和營衛"(【醫宗金鑒】)。現代所謂"過敏""植物神經紊亂"等病,若見相應脈證,皆可宗此方化裁。然須切記:經方運用貴在"守規矩而能變通",若離仲景法度,徒執方藥,則猶緣木求魚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