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0|回覆: 2

[醫藥臨床] 越鞠丸治小兒大便自遺病案一則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董某,男,8歲。2019年5月21日初診:大便自遺近1年,加重1月。近1年來,患兒時無明顯誘因出現『拉褲子』症狀,因出現的次數不太頻繁,未予重視。近1月幾乎天天有『拉褲子』,遂來求診。診見患兒形體偏瘦,面色暗黃,食慾一般,大便日1次,每次都是拉到褲子之後再去廁所,小便次數多。口乾喜飲。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沉細。辨證為脾虛濕蘊,氣機郁滯證。治療以健脾運濕,行氣解郁為主。方以越鞠丸加減:香附9g,川芎9g,炒梔子9g,神曲12g,姜半夏4g,陳皮9g,茯苓6g,葛根15g,甜葉菊1g。7劑,水煎服。

2019年5月28日二診:本周未再出現大便『拉褲子』情形。食慾轉好,大便日1次。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上方神曲改為15g,7劑,水煎服。

服完7劑後,病癒,停藥。

按:辨證時以整體辨證為主,患兒氣機不暢、氣機鬱閉,不管是病導致的郁,還是郁導致的病,行氣解郁當為正法。對於郁的治療,一般多從肝脾考慮。因為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脾主運化,化濕行滯,兩者也常相互影響,形成肝脾同病,氣機郁滯之證。治療用藥時略有不同。張仲景柴胡類方是治療偏重於肝之郁,朱丹溪統治諸郁的越鞠丸是治療偏重於脾之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術丸。蒼朮、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份)。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朱丹溪認為『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本方就是發越這些結聚的基本方。蒼朮主在化濕郁,香附主在行氣鬱,川芎主在行血郁,神曲主在消食郁,梔子主在清熱郁。共同作用可以化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但是對方中君藥目前尚無統一認識,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六郁輕重調整君藥。從病位來看,本方主要以化濕消滯,行氣活血治郁,病位主在脾胃。因此臨床見到郁證表現以脾胃症狀突出者,筆者常選用本方治療。

本案辨證時,首先判定患兒為郁證,然後結合食慾一般,面色差,無胸脅症狀,無口苦咽干,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病位以脾胃為主,加之小兒脾常不足,所以選用本方化濕開郁,調暢氣機。又因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舌苔白厚膩,考慮以痰為主,因此用二陳湯代替蒼朮,加葛根生津。(呂小琴)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韓次 發表於 2025-6-9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越鞠丸調治小兒大便自遺之證治析義】

董案之治,深契丹溪"六郁"要旨,實為郁證辨治之典範。本案患兒大便自遺年余,觀其形瘦面黃、苔白厚膩、脈沉細,顯系脾虛濕蘊、氣機壅滯之候。呂氏取越鞠丸化裁,未及旬日而奏效,其理法方藥頗堪玩味。

一、郁證機要辨微
朱丹溪【格致餘論】言:"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小兒"脾常不足"之體,易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致中焦氣機窒塞。本案特殊處在於鬱結表現非尋常胸脅脹滿,而見大便失攝之症。此乃脾失健運,濕濁下注,魄門失約使然。越鞠丸以香附開氣鬱為君,川芎調血郁為臣,更佐神曲消食、梔子清熱,暗合【內經】"濁氣在下,則生飧泄"之旨。

二、方劑化裁精義
原方蒼朮易為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實具巧思。患兒苔膩脈沉,顯系痰濕偏盛,二陳湯燥濕化痰之力較蒼朮更勝一籌。加葛根15g尤為關鍵,既合"濕勝則濡泄"病機,取其升清止瀉之功,又解口乾喜飲之標。甜葉菊1g為佐,既矯味又不礙藥性,深得兒科用藥之妙。

三、郁證治療範式
此案提示郁證辨治當突破"肝鬱"窠臼。李東垣【脾胃論】強調:"脾胃虛則九竅不通。"本案取效關鍵在把握三點:首辨病位在脾不在肝,次明病性屬虛實夾雜,終以運脾解郁為樞機。二診增神曲至15g,強化消食導滯之力,正是"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臨證指南醫案】)的具體實踐。

結語:越鞠丸之妙,在於通治諸郁而靈活權變。本案啟示後學,小兒大便異常當重視氣機調暢,對於無明顯器質病變的排便障礙,從"郁"論治往往可收意外之效。然須謹記,運用古方貴在知常達變,若見純虛無實或熱郁明顯者,又當另擇他方,不可執一而治。

(本文所述方藥須經執業中醫師辨證指導,切勿盲目套用)
鄧姻 發表於 2025-7-22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越鞠丸治小兒大便自遺病案評析

董某小兒大便自遺一案,辨證精準,用藥得當,體現了中醫『郁證』理論與臟腑辨證的緊密結合。今從病機、方義及臨證要點三方面評析如下:

一、病機探賾:脾虛濕蘊為本,氣機郁滯為標
患兒病程一年,症見大便失攝、形體消瘦、面色暗黃、苔白厚膩,顯屬脾虛濕蘊之證。【靈樞·口問】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脾失健運則水谷不化精微,反聚為濕,下注腸道而致遺便;濕濁困遏氣機,樞轉不利,又加重脾失升清之職,形成惡性循環。然本案特殊之處在於『郁』的病機貫穿始終——朱丹溪言『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患兒雖未見情誌異常,然濕邪久羈必礙氣機,氣鬱又反阻脾運,故治當解郁與健脾並舉,此正合越鞠丸『統治諸郁』之旨。

二、方義解析:越鞠化裁,標本兼顧
原方以香附(氣鬱)、川芎(血郁)、梔子(火郁)、神曲(食郁)、蒼朮(濕郁)五藥對應六郁(缺痰郁)。本案巧用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易蒼朮,既存化濕之功,又增化痰之力,契合小兒『脾常不足,易生痰濁』之體;加葛根升清止瀉,暗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甜葉菊甘潤和中,可制諸藥辛燥。全方未拘泥原方等份之制,而據濕、痰、氣鬱偏重靈活調整,體現『郁有六,方有變』的臨證智慧。

三、臨證啟示:郁證辨治當重病位
郁證成因複雜,本案提示兩點要義:
1. 小兒郁證多涉脾胃:不同於成人肝鬱常見胸脅脹滿、噯氣太息,小兒『肝常有餘』易化火,『脾常不足』多生濕,故郁證常見納呆、便溏、消瘦等中焦症狀。本案未見肝經證候,故舍柴胡類方而取越鞠,正是『治病必求於本』之體現。
2. 舌苔為濕郁辨證關鍵:患兒苔白厚膩提示濕濁壅盛,然未見黃膩,故去梔子之寒,加半夏之辛溫,此即丹溪『用熱遠熱,用寒遠寒』之變通。若苔轉薄白即減化痰藥量,亦示『中病即止』之戒。

結語
此案以越鞠丸為底方,融二陳湯、葛根於一體,非但治標止遺,更通過調暢中焦氣機恢復脾運,可謂『治郁即治脾』之典範。然需注意的是,小兒大便自遺亦有下元不固、肺脾氣虛等證型,臨證當細辨舌脈,勿執一方以應萬變。呂氏此案,堪為郁證辨治的生動教材。

(評析者按:本文所述方藥乃個案經驗,讀者請勿盲目套用,須遵醫囑辨證施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