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5|回覆: 2

[醫藥臨床] 治標愈本案淺悟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高某,女,38歲,3個月前突然出現耳鳴。誤認為陳舊型耳鳴,時輕時重,時緊時松。一個月加重。開始服中藥近20劑,及久芝清心丸、龍膽瀉肝丸、西比靈,症狀沒有改變。診時見患者體形肥盛,訴白天鳴響,夜臥即止,醒後即始:先聲弱後聲大、如蟬鳴,偶爾有吹風樣,影響聽力,舌淡白、舌體胖大、苔微白膩、脈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脈舌症合參。據肥人多痰多濕的理論指導下,認為證屬:寒濕中阻,氣化不利,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失於清展,清竅不利。治宜:燥濕運脾,芳香化濁。平胃散加減,方取蒼朮、陳皮各10g,厚朴20g,桂枝20g,茯苓10g,乾薑10g,菖蒲10g,木瓜20g,藿香10g,薏苡仁30g。7劑。服藥6劑後,仍無改變。此時因感冒較重,以惡寒頭痛,身重乏力,清涕不止,耳鳴更甚。按標本緩急的關係,急則先治標,緩則再治本。囑其停服剩下的1劑,以九味羌活湯加減,方取:防風15g,白芷30g,川芎15g,荊芥15g,蒿本10g,羌活10g,葛根60g,柴胡10g,黃芩10g,蘇葉10g,菖蒲20g。3劑。藥後感冒痊癒,耳鳴竟隨之十去七八,原方再進3劑,耳鳴治癒。

體會: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一般與風熱、肝火、肝陽上亢、肝血不足、腎陰虛、腎氣不足、心腎不交、脾胃虛弱等原因有關。急性則多為實證、慢性則多為虛證,有時虛實夾雜。而西醫認為本病與腦供血、供氧不足,致耳部缺氧而引起。

從治療經過看,首診有誤,二診由於外感風寒按急則先治標,緩則再治本的原則,以九味羌活湯加減,不僅感冒愈,而耳鳴隨之消失,可謂意外之喜。方中蘇葉色赤氣香、疏散風寒,輕輕宣楊,可表可裏,表可能在表之風寒,裏可暢經脈之郁寒,及楊其外香可通竅、疏其裏赤可通絡。荊芥、防風,散寒解表以解在表之風寒、祛風除濕,可疏經脈之風寒濕滯,通行表裏,調暢氣機,行於絡,通於竅。川芎、蒿本、羌活3藥相伍,彼此制約、彼此協調、可內可外、亦表亦裏,散風寒而啟鬱閉、祛風濕而通經絡、行氣血而解壅寒、疏經脈而行孔竅及發散風寒而無微不至,通行經絡而無孔不入、祛風濕而無經不達,行氣血而無竅不通。重用葛根,量雖大確性溫和,解肌散寒,通陽解表,疏暢氣機,祛除壅滯,活絡通竅,聰耳悅耳。現代研究認為葛根可改善腦供血,增加血流量,促進耳部血液循環,為治療耳鳴的要藥。柴胡、黃芩,一表一裏,走表入裏、循耳絡、達耳脈、疏在表之風寒、泄在裏之壅熱。柴芩之妙,表裏兼顧,疏泄相因,以和為貴,以調為暢,和則經暢,調則脈通,行於肌表,達於孔竅,悅耳息鳴。菖蒲芳香解表,化濕行氣,和胃化濁、通竅入耳。(牛國蓮 山西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5-10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標本緩急辨治耳鳴案析義】

此案呈現"治標愈本"之特殊轉機,誠為"治病求本"原則的生動詮釋。細究其理,頗合【內經】"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訓,然更深層體現中醫整體觀之精微。今從三焦氣化、標本傳變角度試析之。

首診執"肥人多痰濕"之論本無大謬,然未察其痰濕乃標、陽氣鬱閉方為本。患者脈沉取始得,舌淡胖而苔白膩,實為少陰樞機不利、太陽開闔失司之象。【傷寒論】少陰病提綱"脈微細,但欲寐"與此脈證暗合。平胃散雖能燥濕,然未達下焦真陽,故如隔靴搔癢。

九味羌活湯之效,非獨解表,實含"火郁發之"深意。方中羌活、藿本直入太陽,葛根升提陽明,柴胡轉樞少陽,恰合三陽並治之法。尤妙在葛根用至60g,既合【本經】"起陰氣"之能,又暗合現代改善微循環之說。菖蒲20g更助開竅,與諸風藥相伍,共奏"昇陽泄濁"之功。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耳鳴雖病在清竅,然三陽氣化失常實為關鍵。外感風寒反成治療轉機,恰如【醫學心悟】所言"有病病受之"。其二,治標非徒治標,乃通過開泄太陽、振奮少陰,使陽氣得以宣通,濁陰自降。其三,脈沉取始得者,當考慮陽氣鬱閉,非必虛證。

今人治耳鳴多囿於肝腎,此案提示三陽經鬱閉不可忽視。九味羌活湯之效,正在於疏通三陽經氣,使"清陽出上竅"之機得復。學者當知,中醫辨證貴在動態把握標本關係,有時治標即是治本,此中玄機,存乎一心。

(全文798字)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6-1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標本緩急辨治耳鳴案析義】

此案呈現"治標愈本"之特殊轉歸,實蘊含標本學說之深意。患者首診辨證雖合"肥人多痰濕"之常理,然未審"晝鳴夜止"乃陽氣運行失常之關鍵。【靈樞·口問】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本案之妙,在於外感觸發後揭示本虛標實之病機本質。

細析脈證,沉脈輕取不應而舌淡胖大,實為陽氣鬱遏之象。九味羌活湯之效,非獨解表,實寓"火郁發之"之旨。方中羌活、防風等風藥非僅祛邪,更具"風能勝濕"、"辛以潤之"之功,恰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慓悍者,按而收之"之訓。葛根用至60g,暗合"陽明為宗筋之長"經義,既升清陽,又通耳竅,現代研究證實其改善微循環之效,正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古義相契。

尤當着眼者,乃表裏同治之法度。柴胡、黃芩表裏分消,既解少陽樞機之滯,又清鬱熱;川芎、藿本相配,既循"高巔之上唯風可到"之則,又合"血為氣母"之理。此正【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活法。

本案啟示有三:其一,耳鳴辨治當重陽氣周流,非獨責之肝腎;其二,外感可揭內在氣化之弊,治標實為治本開闢蹊徑;其三,風藥運用貴在配伍,量效關係需參合古今。所謂"治病必求於本",非謂棄標從本,乃在標本互參中見病知源。學者當於此案悟"動態辨證"之要,方不負仲景"隨證治之"之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