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7|回覆: 1

[醫藥臨床] 健脾助運方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4-10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某,女,75歲。初診日期:2001年3月21日。有輕度慢性胃炎病史,右手尺骨骨折已經50餘天,骨折斷端癒合不好。骨傷科以外用傷藥包裹傷處,數小時後局部出現大量紅色細密疹子,癢痛難忍,不得已拆開包紮,清洗後痒疹消除。又考慮骨折癒合不好乃腎氣虧損,血氣不運所致,內服補腎活血傷藥,才服3劑,胃脘疼痛不適,噁心嘔吐,食量大減,覺上腹飽脹,不想吃東西,自言胃中消化仿佛已經停止,每天僅吃少量稀飯度日,聞油膩則欲嘔,其面色泛黃,神疲無力,與少量三七粉吞服,亦覺十分苦澀難咽、情緒煩躁。舌淡胖,薄黃膩苔,脈細滑。右手腕骨折處及手掌腫脹疼痛,以小夾板固定,血運不理想,骨痂生長不良。此脾胃素虛,鬱熱內蘊,首先健脾助運,清化鬱熱。

處方:焦白朮12g,藿香9g,麥冬12g,車前仁15g,炒扁豆12g,厚朴15g,竹葉9g,苡仁30g,蘆根20g,炒枳殼9g,炒谷芽15g,太子參12g,砂仁6g(後下),生薑3片,甘草6g。水煎服,日3次。

治療經過:服藥3劑,噁心情況大有好轉,已無嘔吐,腹部飽脹緩解,覺得胃腸已有些微活動,想吃些麵條之類,大便稍微舒暢,小便量增多,患肢腫脹疼痛微微緩解,情緒已不甚煩。黃膩苔略退去,脈濡細滑。去蘆根、竹葉,加茯苓15g,連服10餘劑,食慾大為增進,每天主食已能進6兩,已無腹部飽脹,精神振作,面色紅潤,已無疲憊感覺,右手骨傷處及手掌腫脹疼痛已完全消失,X片示骨折處骨痂生長良好。

骨折乃外傷,其身體機能一般當屬健康正常,對骨折局部進行有效處理,外用內服舒筋接骨藥均屬正常,然個別病者如本例,其脾胃素來虛弱,新傷疼痛,所用骨傷藥溫性燥熱,服之於胃腸不利,濕熱內滯,飲食大減,全身亦覺不適,氣血因此不能流通灌注,骨折處因此腫脹疼痛,癒合不良。筆者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老年傷病者更顯突出。正氣盛衰,多取之脾胃強弱,而脾胃虛弱之調理,亦不能見其虛即徑投溫補。如本例顯然脾胃氣虛,濕熱內滯,少量益氣健脾、理氣醒脾、化濕清火等,較為切合其脾胃虛實寒熱錯雜病理,服之飲食漸進,氣血漸漸充沛流行,雖無治傷之劑,局部之骨折腫脹也能較短時間內得以治癒。(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州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隨緣 發表於 2025-5-10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脾胃論治骨傷案例析義——健脾助運方在老年骨折癒合不良中的運用】

本案呈現"脾胃-氣血-筋骨"病理傳變之典型,尤值醫者深思。患者年逾古稀,尺骨骨折逾期不愈,初以補腎活血劑治之反見胃氣衰敗,此正合【正體類要】"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之論,然薛己所言重在補益,本案卻示人以通調之要。

病機關鍵當分三層:其一,脾胃本虛,運化失司。患者舌淡胖而苔黃膩,脈細滑伴脘痞嘔惡,顯系脾虛濕困、郁而化熱之象,此即李東垣所謂"脾胃內傷,百病由生"之候。其二,藥誤助邪。傷科常用溫燥之品,於脾虛濕盛者反成"爐中添炭"之勢,【醫宗金鑒】明言"跌扑之症,專從血論",然須"審其虛實"。其三,氣血失養。脾胃既傷,水谷精微無以化生,遂致骨折處血運不繼,骨痂難生,此即【靈樞·決氣】"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之反證。

處方之妙,在於恪守"急則治標"原則而暗合"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方中焦白朮、太子參、炒扁豆健脾益氣而不壅滯;藿香、厚朴、砂仁芳香醒脾,遵【本草備要】"脾喜芳香"之性;苡仁、車前仁淡滲利濕,佐竹葉、蘆根清透鬱熱,深得葉天士"分消走泄"之法。尤妙在炒谷芽、枳殼的運用,既助運化又防呆補,暗合朱丹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的生理特性。

治療轉歸印證了"得谷者昌"的古訓。患者服後納增脹減,氣血得充,骨折自愈,此非藥力直達病所,實乃脾胃健運、氣血自通之效。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強調"凡傷損之症,不可概服攻利之劑",本案正是此論的最佳註腳。老年骨傷患者常見此類本虛標實之候,若執泥"腎主骨"而妄投溫補,反致變證叢生。

今之臨床,常見骨折患者過度依賴接骨續筋之品,而忽視脾胃調護。本案啟示有三:一者,老年骨傷當首察脾胃功能;二者,黃膩苔未必盡屬實熱,脾虛濕蘊者亦常見之;三者,健脾不在峻補,貴在助運。正如【脾胃論】所言:"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此案可為明證。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11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脾胃論治骨傷不愈案析義】

劉某女案,實為脾胃內傷影響骨折癒合之典型。【內經】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四肢皆稟氣於胃」,本案患者年逾古稀,脾胃本虛,復因骨折後過服溫燥傷藥,致中焦壅滯,濕熱內生,呈現「胃不納、脾不運」之候。此際若執泥「腎主骨」之說而峻補,反更礙脾胃升降之機,恰如李東垣所言「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一、病機樞要
患者舌淡胖而苔黃膩,脈細滑,此乃脾虛濕困、郁而化熱之明證。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故骨折處腫脹不消、骨痂難生;胃失和降則見嘔惡納呆。此時病機關鍵在於「虛中夾滯」——脾虛為本,濕熱為滯,非純補可解,當遵「健脾不在補貴在運」之旨。

二、方藥解析
處方以四君子湯化裁,去壅滯之茯苓,易太子參益氣生津;焦白朮、炒扁豆、苡仁健脾滲濕而不助熱;藿香、厚朴、砂仁芳香醒脾,復其升降;更佐蘆根、竹葉、車前仁清利濕熱,使邪有出路。尤妙在炒谷芽、枳殼並用,一升一降,斡旋中焦氣機,暗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奧義。

三、治法啟示
1. 脾胃為後天之本:本案骨折不愈非盡在腎虛,實因脾胃衰憊致氣血無以濡養筋骨。印證【正體類要】「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之說。
2. 治傷需分標本:急則治標,先調脾胃以開化源;緩則治本,待納谷漸增,再議接骨續筋。此即張景岳「治病必求於本」之實踐。
3. 老年用藥宜輕靈:七旬之人,脾胃已衰,方中避用滋膩厚味,取「輕可去實」之法,以流動之品助其本然之運化。

結語
此案揭示骨傷科「從脾胃論治」之重要法度。昔賢謂「治痿獨取陽明」,今觀骨折癒合亦當重視中州。醫者臨證,須知「有胃氣則生」非虛言,尤其老年、久病者,更當以護胃氣為先。若能如此,則雖未專治其傷,而傷自愈矣。

(按:本文所述方藥須辨證施用,讀者請勿盲目套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丑時| 2025/8/6/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